..续本文上一页和白玛迥乃大师的主持下,于774年动工,经五年于778年竣工的。《桑耶寺简志》记载:“桑耶寺建筑规模宏大,殿塔林立,以金碧辉煌的“乌孜”大殿为主体,组成一座庞大、完整的建筑群,总面积达25,000余平方米。整个寺院的布局,是按照佛教想象中的“世界”的结构设计而成”。引言中的“殿塔林立”,确实反映了桑耶寺的建筑风格。这里仅就佛塔作一介绍。
桑耶寺主要有四座著名的佛塔,分别在“乌孜”大殿四角成直线的地方,塔与殿角相距数十米。这四座佛塔高大雄伟,形制各异,特别是四座塔分别以白、红、黑、绿四种不同颜色而独具风格。
根据《桑耶寺简志》,白塔建于桑耶寺大(主)殿东南角,形制与北京北海公园里的白塔略为相似,皆用石块、石板砌成,因塔体全为白色,故名“白塔”。在塔基的方形围墙上,立有一百零八座小塔。塔身方形,在腰部以上逐层收分如阶梯,上有覆钵形塔腹,覆钵扁而宽大,设有龛门,宝刹上置十七环相轮而不分级。对于这座白塔,《西藏王巨记》也作了一些补充说明:“特别是那白塔中,供奉有从摩揭陀国王的门前宝瓶中取来的舍利,及西藏先王的严密牟尼宝(又称尊严秘宝)和五部经典。传说这塔有最大的加持。”又据《贤者喜宴》记载:白塔即大菩提塔,此塔以狮装饰,选建成声闻之风格。
红塔,根据《桑耶寺简志》,它建于在大殿的西南角,造型极为特殊。塔身用砖石砌成,形方而实圆,状如覆钟,腰部以上呈环状纹,上部为覆钵形塔腹,宝刹之上置两段相轮,上为七环,下为九环,塔身为土红色并泛有光泽,故名“红塔”。又据《贤者喜宴》,红塔系长寿菩萨之风格,其以莲花装饰。
黑塔,根据《桑耶寺简志》,它位于大殿的西北角,塔形也很特殊。塔身如三叠覆锅,刹(托)盘上托宝剑。第二级相轮七环,上即瓶盖和宝珠。塔身为条砖砌成,全为黑色,故名“黑塔”。又据《贤者喜宴》,黑塔以如来佛之遗骨为饰物,其形制系独觉佛风格。
绿塔,根据《桑耶寺简志》,它位于大殿的东北角,平面呈四方多角形。塔基甚高,沿数级台阶而达第一层,四面各有龛室三间,内有塑像,每面都有明梯通往二层。二层每面只有龛室一间,亦各有塑像。第三层为覆钵形的塔身,上置相轮宝刹,刹身很高,相轮分为三级,第一级自方形托盘上置相轮九环,中间一段为第二级,有相轮七环,第三级有相轮五环。伞盖上承托宝瓶和宝珠。该塔由绿色琉璃砖砌成,砖为粗砂烧制而成,质地坚硬,釉色苍郁而富光泽,故名“绿塔”,该塔极其精美。又据《贤者喜宴》,绿塔以十六门为饰物,系*轮如来风格。
至于建造以上四座佛塔的目的及其功能,《桑耶寺简志》指出:“主殿四角又建红、绿、黑、自四塔,以镇服一切凶神邪魔,防止天灾人祸的发生;而且在塔周围遍架金刚杵,形成108座小塔,每杵下置一舍利,象征佛法坚不可摧。”可见,当时建造佛塔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就佛塔本身而言,则具有双重性:第一、佛塔是佛教的一种象征性宝物,供信徒顶礼崇拜;第二,佛塔又是一种具有威慑力量、能够压制一切邪恶或异己力量的神圣之物,可供人们祈祷求助。
以上所述的四座佛塔不仅形制奇特,而且风格古雅,是西藏地区能够反映昔日佛塔特色的稀有文物古迹。这四座佛塔还可代表藏式佛塔的最初形制。
除了上述佛塔外,还有一座值得一提的佛塔,因为此塔又具有一种有别于上述诸塔的特色。《乃东县文物志》记载:“衮当塔藏语称衮当崩布,是乃东县三大名塔之一,又叫乃错崩布、斯居崩布等。
“据说约在公元八世纪中叶,当时乃东地方政府和穷结地方政府发生了领地问题的争吵,一发而不可收拾。当时西藏的大译师毗如遮那在乃东和穷结交界地段的一个山洞里修行(即毗如洞)得知此事后,即设法找到了两个地方政权的首领进行调解,劝他们睦邻和好,并帮助他们划分了土地界线,界线以北归乃东,以南属穷结,为防以后变卦,还召集两个首领向神起誓。同时组织两个首领共同于议定边界建立了一个塔,作为标志,并起名为斯居崩布。”
我们从这座佛塔产生的背景或起因以及建造过程看,似乎可以推断当时人们的道德观念,尤其是佛塔所发挥的巨大功能。当然,以现在的眼光看,这座塔在当时起着一个分界碑的作用,实际上就是一座分界塔。因此,这座佛塔具有了一项与众不同的功能或特性。
关于衮当崩布塔的形制大小,《乃东县文物志》记载;“该塔现在已失去往日殊荣,差不多成了一堆废墟。但还可据之看出塔原系方形,边长约18米,残高5.8米。塔系砌筑,土坯厚10—13厘米,砌墙表面抹一层泥巴。特别是塔的顶部有土坯砌筑成的太阳光芒的造型。造型中心,是直径1.8米的空心圆,象征着神圣的太阳。围绕圆形放射状分布的是土坯筑成的十二道长墙、象征着四射的光芒。土坯墙长2.76米、宽84厘米、高1.45厘米,内间隔30厘米。”由此看出,这是一座宏始壮观的佛塔,而且其造型独出心裁,又十分讲究,可代表八世纪西藏佛塔的风格。
综上所述,公元八世纪不仅是佛教在西藏的兴盛时期,而且更是佛塔在西藏的大生产时期,仅在桑耶寺的围墙上就有上千座佛塔,正如《桑耶寺简志》记载;“围墙周长1,200余米,墙高3.5米,墙厚1.2米。墙上原有塔刹一千零八座,现无一残存。”虽然这一千零八座佛塔属于小型佛塔,但这一数目已足以代表当时佛塔的大生产或大繁荣时期是言之有理的。从佛塔的形制、种类、功能等方面看,当时样样俱全,极为丰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以上所述佛塔中没有发现后来在西藏盛行的真正的灵塔。
如果以早期的窣堵波和支提二大种类作为分类标准去分辨上述西藏佛塔的话,公元八世纪在西藏出现的佛塔都基本上属于支提类。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众多古塔中除了松嘎尔的五座白石塔较基本完好地存在外,其余大都已成为废墟,目前已没有机会再找到一个比较完整的古塔了,但作为一种“古迹”,人们还可欣赏到它们那悲壮而宏伟的痕迹,从而可以想象昔日的藏族人民是多么富于智慧和勤劳。
B、藏式佛塔的种类
意大利著名藏学家图齐教授曾在他的《西藏考古》一书中指出:“在几个世纪的进程中,佛教逐渐改变了其教条主义的教法,从小乘佛教发展为大乘佛教,进一步又发展到在西藏居统治地位的密乘。因而塔的形式也随之逐渐演变。然而塔的演变仅仅局限在某些已被接受的格式之内。这些格式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工艺水平则视修造者的技巧而异。”这就是说,藏式佛塔既保持了印度佛塔的基本规格,又充分发挥了建造者的工艺技巧。藏式佛塔由此具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正如图齐教授所说:“塔的建筑方式是千变万化的。在西藏我没有见过任何一座塔与古代的,象巴鲁特、桑奇(Sanchi),甚至与尼泊尔的普提那他(Bodhnath)那样的塔相仿。这些塔有基座,塔顶是圆形的,在建筑结构轴线的不等距离上有三个或五个“伞状物”。”佛塔在西藏发展或演变成具有地方风貌的藏式佛塔,也是经过几个世纪逐渐完成的。换句话说,藏式佛塔是经过很长的实践摸索后,才慢慢形成或成熟起来的。
公元十四世纪,布顿大师在潜心研究大藏经《甘珠尔》部的基础上,根据经中有关佛塔的论述,对西藏佛塔的格式或形制作了严格、具体的规定,可以说,从此兴建佛塔不仅在理论上有了依据,而且在具体实施上也有了统一的规定或模式,这对藏式佛塔的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后来,又由第巴•桑杰加措在布顿大师所做的基础上,对佛塔的理论和具体格式重新做了修改和补充,这就意味着藏式佛塔从理论到技术都已经成熟或完善。
藏式佛塔种类很多,就塔的各种形式进行分析,可分为“意”、“身”、“语”之三种塔。“意之塔”,代表最基本的精神实质以及佛陀所持有的空寂明净。“身之塔”,代表佛陀、菩提萨埵或大喇嘛(活佛)的化身;“语之塔”,则代表着一切有文字的东西,当然这些东西应该是佛陀的训教或经文。“意、身、语”这三种佛塔的标志,在深层意义上与藏密的“身、语、意”三密基本一致,因此,可参见本书第四章,在此不赘。
在理论上,藏式佛塔可分为八种类型,即叠莲塔(或堆莲塔)、菩提塔、吉祥多门塔、神变塔、神降塔(或降凡塔)、和平塔(或合好塔)、殊胜塔(或幸福塔)、涅槃塔。据传这八种类型的佛塔源于获得佛陀舍利的八组人所修建的原始窣堵波:叠莲塔是按照迦毗罗卫(印度地名)窣堵波建造的;菩提塔是按照玛格达(印度地名)窣堵波建造的;吉祥多门塔是按照佛陀第一次讲经并转动*轮的地方鹿野苑的一座窣堵波建造的;神变塔是按照斯拉瓦斯蒂(印度地名)窣堵波建造的;神降塔是按照桑卡斯亚(印度地名)的一座窣堵波建造的;和平塔是按照拉杰格里(印度地名)的一座窣堵波建造的;殊胜塔是按照吠舍离(印度地名)窣堵波建造的;涅槃塔是按照拘尸那迦(印度地名)的窣堵波建造的。
以上八种不同类型的塔,实际上代表着佛陀一生中的八个不同阶段或成就,或者说佛陀的八个不同的精神意境。如拉萨布达拉宫内的如来八塔,青海塔尔寺前的八座如来灵塔等,都是具体体现上述八种类型塔的群塔。这类群塔在藏区不胜枚举,因为藏族信徒常以建造整套八塔来纪念释迦如来从诞生到涅槃的八大成就。
C、具有双重功能的灵塔
灵塔,因为塔内供奉着活佛以及在藏传佛教上有巨大成就的大师的骨灰,…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九章 藏密艺术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