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九章 藏密藝術智慧▪P4

  ..續本文上一頁和白瑪迥乃大師的主持下,于774年動工,經五年于778年竣工的。《桑耶寺簡志》記載:“桑耶寺建築規模宏大,殿塔林立,以金碧輝煌的“烏孜”大殿爲主體,組成一座龐大、完整的建築群,總面積達25,000余平方米。整個寺院的布局,是按照佛教想象中的“世界”的結構設計而成”。引言中的“殿塔林立”,確實反映了桑耶寺的建築風格。這裏僅就佛塔作一介紹。

   桑耶寺主要有四座著名的佛塔,分別在“烏孜”大殿四角成直線的地方,塔與殿角相距數十米。這四座佛塔高大雄偉,形製各異,特別是四座塔分別以白、紅、黑、綠四種不同顔色而獨具風格。

   根據《桑耶寺簡志》,白塔建于桑耶寺大(主)殿東南角,形製與北京北海公園裏的白塔略爲相似,皆用石塊、石板砌成,因塔體全爲白色,故名“白塔”。在塔基的方形圍牆上,立有一百零八座小塔。塔身方形,在腰部以上逐層收分如階梯,上有覆缽形塔腹,覆缽扁而寬大,設有龛門,寶刹上置十七環相輪而不分級。對于這座白塔,《西藏王巨記》也作了一些補充說明:“特別是那白塔中,供奉有從摩揭陀國王的門前寶瓶中取來的舍利,及西藏先王的嚴密牟尼寶(又稱尊嚴秘寶)和五部經典。傳說這塔有最大的加持。”又據《賢者喜宴》記載:白塔即大菩提塔,此塔以獅裝飾,選建成聲聞之風格。

   紅塔,根據《桑耶寺簡志》,它建于在大殿的西南角,造型極爲特殊。塔身用磚石砌成,形方而實圓,狀如覆鍾,腰部以上呈環狀紋,上部爲覆缽形塔腹,寶刹之上置兩段相輪,上爲七環,下爲九環,塔身爲土紅色並泛有光澤,故名“紅塔”。又據《賢者喜宴》,紅塔系長壽菩薩之風格,其以蓮花裝飾。

   黑塔,根據《桑耶寺簡志》,它位于大殿的西北角,塔形也很特殊。塔身如叁疊覆鍋,刹(托)盤上托寶劍。第二級相輪七環,上即瓶蓋和寶珠。塔身爲條磚砌成,全爲黑色,故名“黑塔”。又據《賢者喜宴》,黑塔以如來佛之遺骨爲飾物,其形製系獨覺佛風格。

   綠塔,根據《桑耶寺簡志》,它位于大殿的東北角,平面呈四方多角形。塔基甚高,沿數級臺階而達第一層,四面各有龛室叁間,內有塑像,每面都有明梯通往二層。二層每面只有龛室一間,亦各有塑像。第叁層爲覆缽形的塔身,上置相輪寶刹,刹身很高,相輪分爲叁級,第一級自方形托盤上置相輪九環,中間一段爲第二級,有相輪七環,第叁級有相輪五環。傘蓋上承托寶瓶和寶珠。該塔由綠色琉璃磚砌成,磚爲粗砂燒製而成,質地堅硬,釉色蒼郁而富光澤,故名“綠塔”,該塔極其精美。又據《賢者喜宴》,綠塔以十六門爲飾物,系*輪如來風格。

   至于建造以上四座佛塔的目的及其功能,《桑耶寺簡志》指出:“主殿四角又建紅、綠、黑、自四塔,以鎮服一切凶神邪魔,防止天災人禍的發生;而且在塔周圍遍架金剛杵,形成108座小塔,每杵下置一舍利,象征佛法堅不可摧。”可見,當時建造佛塔有著很強的針對性,就佛塔本身而言,則具有雙重性:第一、佛塔是佛教的一種象征性寶物,供信徒頂禮崇拜;第二,佛塔又是一種具有威懾力量、能夠壓製一切邪惡或異己力量的神聖之物,可供人們祈禱求助。

   以上所述的四座佛塔不僅形製奇特,而且風格古雅,是西藏地區能夠反映昔日佛塔特色的稀有文物古迹。這四座佛塔還可代表藏式佛塔的最初形製。

   除了上述佛塔外,還有一座值得一提的佛塔,因爲此塔又具有一種有別于上述諸塔的特色。《乃東縣文物志》記載:“衮當塔藏語稱衮當崩布,是乃東縣叁大名塔之一,又叫乃錯崩布、斯居崩布等。

   “據說約在公元八世紀中葉,當時乃東地方政府和窮結地方政府發生了領地問題的爭吵,一發而不可收拾。當時西藏的大譯師毗如遮那在乃東和窮結交界地段的一個山洞裏修行(即毗如洞)得知此事後,即設法找到了兩個地方政權的首領進行調解,勸他們睦鄰和好,並幫助他們劃分了土地界線,界線以北歸乃東,以南屬窮結,爲防以後變卦,還召集兩個首領向神起誓。同時組織兩個首領共同于議定邊界建立了一個塔,作爲標志,並起名爲斯居崩布。”

   我們從這座佛塔産生的背景或起因以及建造過程看,似乎可以推斷當時人們的道德觀念,尤其是佛塔所發揮的巨大功能。當然,以現在的眼光看,這座塔在當時起著一個分界碑的作用,實際上就是一座分界塔。因此,這座佛塔具有了一項與衆不同的功能或特性。

   關于衮當崩布塔的形製大小,《乃東縣文物志》記載;“該塔現在已失去往日殊榮,差不多成了一堆廢墟。但還可據之看出塔原系方形,邊長約18米,殘高5.8米。塔系砌築,土坯厚10—13厘米,砌牆表面抹一層泥巴。特別是塔的頂部有土坯砌築成的太陽光芒的造型。造型中心,是直徑1.8米的空心圓,象征著神聖的太陽。圍繞圓形放射狀分布的是土坯築成的十二道長牆、象征著四射的光芒。土坯牆長2.76米、寬84厘米、高1.45厘米,內間隔30厘米。”由此看出,這是一座宏始壯觀的佛塔,而且其造型獨出心裁,又十分講究,可代表八世紀西藏佛塔的風格。

   綜上所述,公元八世紀不僅是佛教在西藏的興盛時期,而且更是佛塔在西藏的大生産時期,僅在桑耶寺的圍牆上就有上千座佛塔,正如《桑耶寺簡志》記載;“圍牆周長1,200余米,牆高3.5米,牆厚1.2米。牆上原有塔刹一千零八座,現無一殘存。”雖然這一千零八座佛塔屬于小型佛塔,但這一數目已足以代表當時佛塔的大生産或大繁榮時期是言之有理的。從佛塔的形製、種類、功能等方面看,當時樣樣俱全,極爲豐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以上所述佛塔中沒有發現後來在西藏盛行的真正的靈塔。

   如果以早期的窣堵波和支提二大種類作爲分類標准去分辨上述西藏佛塔的話,公元八世紀在西藏出現的佛塔都基本上屬于支提類。這裏需要說明的是,上述衆多古塔中除了松嘎爾的五座白石塔較基本完好地存在外,其余大都已成爲廢墟,目前已沒有機會再找到一個比較完整的古塔了,但作爲一種“古迹”,人們還可欣賞到它們那悲壯而宏偉的痕迹,從而可以想象昔日的藏族人民是多麼富于智慧和勤勞。

  

   B、藏式佛塔的種類

  

   意大利著名藏學家圖齊教授曾在他的《西藏考古》一書中指出:“在幾個世紀的進程中,佛教逐漸改變了其教條主義的教法,從小乘佛教發展爲大乘佛教,進一步又發展到在西藏居統治地位的密乘。因而塔的形式也隨之逐漸演變。然而塔的演變僅僅局限在某些已被接受的格式之內。這些格式保持著相對的穩定,工藝水平則視修造者的技巧而異。”這就是說,藏式佛塔既保持了印度佛塔的基本規格,又充分發揮了建造者的工藝技巧。藏式佛塔由此具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正如圖齊教授所說:“塔的建築方式是千變萬化的。在西藏我沒有見過任何一座塔與古代的,象巴魯特、桑奇(Sanchi),甚至與尼泊爾的普提那他(Bodhnath)那樣的塔相仿。這些塔有基座,塔頂是圓形的,在建築結構軸線的不等距離上有叁個或五個“傘狀物”。”佛塔在西藏發展或演變成具有地方風貌的藏式佛塔,也是經過幾個世紀逐漸完成的。換句話說,藏式佛塔是經過很長的實踐摸索後,才慢慢形成或成熟起來的。

   公元十四世紀,布頓大師在潛心研究大藏經《甘珠爾》部的基礎上,根據經中有關佛塔的論述,對西藏佛塔的格式或形製作了嚴格、具體的規定,可以說,從此興建佛塔不僅在理論上有了依據,而且在具體實施上也有了統一的規定或模式,這對藏式佛塔的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後來,又由第巴•桑傑加措在布頓大師所做的基礎上,對佛塔的理論和具體格式重新做了修改和補充,這就意味著藏式佛塔從理論到技術都已經成熟或完善。

   藏式佛塔種類很多,就塔的各種形式進行分析,可分爲“意”、“身”、“語”之叁種塔。“意之塔”,代表最基本的精神實質以及佛陀所持有的空寂明淨。“身之塔”,代表佛陀、菩提薩埵或大喇嘛(活佛)的化身;“語之塔”,則代表著一切有文字的東西,當然這些東西應該是佛陀的訓教或經文。“意、身、語”這叁種佛塔的標志,在深層意義上與藏密的“身、語、意”叁密基本一致,因此,可參見本書第四章,在此不贅。

   在理論上,藏式佛塔可分爲八種類型,即疊蓮塔(或堆蓮塔)、菩提塔、吉祥多門塔、神變塔、神降塔(或降凡塔)、和平塔(或合好塔)、殊勝塔(或幸福塔)、涅槃塔。據傳這八種類型的佛塔源于獲得佛陀舍利的八組人所修建的原始窣堵波:疊蓮塔是按照迦毗羅衛(印度地名)窣堵波建造的;菩提塔是按照瑪格達(印度地名)窣堵波建造的;吉祥多門塔是按照佛陀第一次講經並轉動*輪的地方鹿野苑的一座窣堵波建造的;神變塔是按照斯拉瓦斯蒂(印度地名)窣堵波建造的;神降塔是按照桑卡斯亞(印度地名)的一座窣堵波建造的;和平塔是按照拉傑格裏(印度地名)的一座窣堵波建造的;殊勝塔是按照吠舍離(印度地名)窣堵波建造的;涅槃塔是按照拘屍那迦(印度地名)的窣堵波建造的。

   以上八種不同類型的塔,實際上代表著佛陀一生中的八個不同階段或成就,或者說佛陀的八個不同的精神意境。如拉薩布達拉宮內的如來八塔,青海塔爾寺前的八座如來靈塔等,都是具體體現上述八種類型塔的群塔。這類群塔在藏區不勝枚舉,因爲藏族信徒常以建造整套八塔來紀念釋迦如來從誕生到涅槃的八大成就。

  

   C、具有雙重功能的靈塔

  

   靈塔,因爲塔內供奉著活佛以及在藏傳佛教上有巨大成就的大師的骨灰,…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九章 藏密藝術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