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九章 藏密藝術智慧▪P5

  ..續本文上一頁故名靈塔。它是藏式佛塔的重要組成部分。靈塔既是佛塔,同時又兼作陵寢,所以,具有不可替代的雙重功能。靈塔在體積上可以根據環境條件等而有各種不同的規模,即可大可小,大到幾十米高,小到一米左右高,甚至更小;在質地上也可按照各自的條件等因素有簡單和貴重不同的規格,簡單樸實的靈塔多采取以石砌成,一般寺院周圍建造的靈塔都屬于此類,華麗貴重的靈塔有從鐵、銅、銀製做到由黃金包裝的,這類靈塔主要供奉在寺院裏的某個殿堂內,供人們頂禮膜拜,當然也供遊人觀賞;靈塔在形製上采用了上述如來八塔中的幾種,如《塔爾寺志》中記載:“在此前面佛龛之上奉安有:救怙主阿嘉仁波伽•耶協克珠嘉措(智慧善成海)的靈骨塔(形式爲尊勝塔);又有救怙主嘎敦赤巴•羅桑登比尼瑪(善慧教日)的靈骨塔附有金傘蓋;又有救怙主色多諾門汗•昂旺登比绛稱(語自在教幢)的靈骨塔(形式爲天降塔);又有救怙主達澤•耶協格桑(智賢劫)的靈骨塔;又有救怙主嘎敦赤巴•昂旺土登登比尼瑪(語王能仁教日)的靈骨塔(形式爲菩提塔)附有傘蓋等。”由此可見,靈塔在形製上多采用八塔中的叁種類型,即殊勝(或尊勝)塔、神降(或天降)塔和菩提塔。

   至于靈塔這種引人注目的藏式佛塔何時在西藏出現並得到流行,有人作過考證:“隨著佛教在西藏的流行,約在吐番分裂時期(九世紀中葉至十一世紀中葉)開始出現塔葬。凡佛教上層人物去世,其遺體往往完整保存在靈塔內,或將遺體火化,把骨灰葬于塔內,以作供養。如西藏阿裏古格出家國王意希沃(吐蕃末代王朗達瑪五世孫)的遺體就保存在靈塔內;西藏佛教噶當派祖師阿底峽死後,其弟子仲敦巴將其骸骨存放在聶塘度母寺寶瓶內;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的遺體亦供養在達孜甘丹寺靈塔內。”(注:1985年《文物》第九期)。通過引言基本上可以認爲靈塔是藏傳佛教“後弘期”的産物,之後,隨著藏傳佛教的蓬勃發展,靈塔在西藏普遍盛行。另外,通過引言我們還可得知,靈塔內不僅存放火化後的骨灰,而且尚能安置完整的遺體。這類在靈塔內保存完好的遺體,是經過特殊處理後安置的。比如,第十世班禅大師的遺體就完整地安置在一座金質的靈塔之內。這座靈塔位于紮什倫布寺的“釋頌南捷”大殿內,靈塔面積爲253平方米,塔高11.56米,塔身以金皮包裹,並鑲嵌各種珠寶;塔身四周繪有菩陀、菩提、本尊等壁畫和壇城;塔底裝藏各類谷物,茶葉、鹽、幹果、糖、藥材以及袈裟、藏裝等物品;靈塔中層裝藏各種版本的經書及曆代班禅的著作;靈塔上層的佛龛內安放大師法體及其生前使用過的衣物和宗教法器等。整個靈塔金光閃閃,雄偉壯觀。這種保存遺體的方法,在藏族地區或稱之爲“肉身之製”,或稱之爲“塔葬”,它可體現藏傳佛教的又一種別具特色的喪葬文化。

   靈塔在西藏有近十個世紀的發展曆史,其數目之多,已不可一一述之。故在此僅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靈塔作全面介紹,意在以一斑窺其全豹。

   在西藏拉薩市中心的布達拉宮紅宮內供奉著曆世DL的靈塔,其中五世DL羅桑嘉措(1617一1682年)的靈塔是建造最早、規模最大、裝飾最華麗的一座。這座靈塔是由當時的攝政王第巴•桑結嘉措于藏曆第十二甲子的庚午年(1690年)與布達拉宮紅宮同時修建的。“據第巴•桑結嘉措所著藏文《金塔目錄》記載:爲修建五世DL靈塔及紅宮,從全藏召集石匠五百名,木匠二百五十六名,畫工二百六十名,還有金匠、銅匠、鐵匠、鑄工、錾花工、鑲嵌工等六千余名工匠。”(注:1985年《文物》第九期)。從中可以想見當時建造五世DL靈塔的宏大規模。

   五世DL的靈塔位于紅宮中最大的殿堂,即司西平措大殿的西側。靈塔基本爲方座圓身,外用金皮包裹,通高14.85米,由塔座、塔瓶、塔刹叁部分組成。“塔座爲方形,高6.3米、邊長7.6米。中部正面相對錘揲兩只獅子,正中爲一高1.15米、寬1.02米的佛龛,中供吉祥天女。塔瓶連同瓶座高4.48米,塔瓶中空,正面有一門,高2.52米、寬2.5米。門內正面供奉泥塑塗金觀音像,後面爲經過處理、面向西南而坐的五世DL遺體。塔刹由十叁天、月盤、日盤及寶珠組成,高4.34米。

   “塔身上縷刻各種具有藏族特色的圖案,並鑲嵌數以萬計的各種玉石、珍珠、鑽石、琉璃等,五光十色,熠熠生輝。據《金塔目錄》記載:修建靈塔共用黃金十一萬九千八十二兩叁錢七分,珍珠叁千八百一十二顆,其中有在印度南部森林中藤葉上經長期雨淋形成的叫作“緯粒”的珍珠;有在印度東部賈拉德瓦島上“格拉樹”樹葉上經長期雨淋形成的叫作“壤巴”的珍珠;有從大象腦中取出的叫作“卡雜”的珍珠;有從土耳其的蛇腦中取出的叫作“拔”的珍珠;有産自斯裏蘭卡貝殼內的叫作“西碧”的珍珠。這些珍珠大如核桃,小如綠豆。此外,還有清朝順治皇帝賜給五世DL的珍珠璎珞及五世班禅羅桑益西的珠鏈。”(注:1985年《文物》第九期)。

   從這些引言中我們不僅了解到五世DL靈塔的質地、結構等整體面貌,而且還可獲得五世DL靈塔之所以舉世聞名的真正價值。

   至于五世DL靈塔的形製,根據《金塔目錄》(注:第司•桑吉加措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藏文版),其采取了佛教八大善逝(如來)靈塔之一“菩提塔”的模型。菩提塔是西藏最常見的佛塔形式之一。在藏區隨處都可看到的普通菩提塔的形製:塔基是方形的,塔底有一級或多級臺階,塔基上是一個圓形瓶狀塔肚,塔肚上又有七個或十叁個“傘狀物”,它們都在從每一個“傘狀物”中間穿過的中心軸線上。整個建築物的頂部有一個通常是鍍金的金屬鈴。上面支著一個月牙形及圓形的東西,它們分別代表著月亮和太陽。這種建築結構加深了人們對宗教的神秘感。

   靈塔在藏族信徒的心目中占有極其崇高的地位,在藏族地區,大多數寺院內都供養著各自已圓寂的大活佛的靈塔。這樣,靈塔既是各自寺院內的無價之寶,又可供廣大信徒磕拜,所以說靈塔是一種多功能的藏式佛塔。

  

   D、素有“塔中寺”或“十萬佛塔”之稱的塔中之最

  

   這座“塔中之最”位于西藏江孜平原年楚河畔江孜鎮西端的白居寺內。該塔藏語稱“白闊卻旦”,漢語一般稱“白居塔”。白居寺也因爲有了白居塔而遐爾聞名,被列爲西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居寺全稱“吉祥輪勝樂大寺”。一般通稱“班廓曲第”,意爲“吉祥輪寺”。根據《江孜地區佛教源流》、《黃琉璃》等史料,白居寺是由江孜王帕巴貝之子貢嘎帕于1390年創建。

   白居塔是寺院中最爲雄偉華美的一座建築物,于1414年由宗喀巴的大弟子克珠傑主持,貢嘎帕之孫江孜法王曲吉熱丹衮桑帕動工興建。曆時十年,耗百余萬工日才完成。“全塔高43米,塔座占地2200平方米,塔身呈八角形,紅白染身,木石相銜,層層聯結而上,再配以銅殼罩頂,幛幔圍繞。塔瓶直徑爲20米,圓柱形,內設佛殿四間,十叁天采用早期喇嘛塔的做法,比較粗壯。全塔高九層;遠望,塔頂金光閃閃,酷似緬甸的仰光大金塔;近看,塔的基座,像階梯似的依次向上壘築,又好像來到了埃及的金字塔前,十分華麗壯觀。”(注:見《中國古塔》徐華铛編著,輕工業出版社1986年版)。白居塔內有大門十二道,小門九十六道,共一百零八門,這與佛教的吉祥數一百零八完全一致,塔內有佛殿、經堂、龛室七十七門,其內都藏有各類佛像,可供信徒朝拜,因此,白居塔素有“塔中寺”之稱。

   塔內保存著各類雕塑一百九十二個,壁畫九千八百多幅。雕塑和壁畫中的神佛像共達十萬余尊。對此。有人這樣描述:“如果說這座古塔在藏族建築史上是一大珍品的話,那麼古塔中的十萬佛像則是西藏宗教藝術中的奇迹了。跨進十萬佛塔,似乎進了西天佛國,這裏幾乎有著佛教世界中的一切佛和菩薩。”(注:見1989年《中國西藏》第一期)。故而,白居塔有“十萬佛塔”之稱。

   至于白居塔的形製,人們一般稱其爲菩提塔,但它與藏式八塔中的菩提塔不盡相同。比如白居塔的塔頂十叁天比較粗壯,與後期纖細的風格大不一樣,塔的東西、南北方向建築外輪廓線與座寬基本上相等,構成全等邊叁角形,這種構圖原理的運用,使得建築物具有很好的比例,並給人以強烈的印象。從整體上看,白居寺也由塔座、塔瓶、塔頂叁部分組成,塔座是四面八角,有五層,線條明快,式樣別致,莊嚴穩重。五層塔座之上是圓形塔瓶,有八門,代表菩薩的四雙慧眼,標志著佛法無邊。塔頂十叁天則代表了修成正果的十叁個階段。

   實際上白居塔是一座融八塔特色于一身的造型優美、雄偉堅實的巨大佛塔,不愧爲藏式佛塔建築中獨一無二的珍品,正可謂“塔中之最”。

   通過白居塔的結構造型,我們還會發現藏式佛塔的建築方式是不拘一格、千變萬化的,且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實用性。從這些角度去看,藏式佛塔爲促進西藏整個建築、繪畫藝術等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所以,圖齊教授曾在他的《西藏考古》一書中指出:““門塔”,不僅僅因爲它們是西藏神聖建築的典範,而且其壁龛中的裝飾也使人頗感興趣。這些裝飾爲西藏繪畫在種種外來藝術影響下逐漸形成其統一風格的演變過程提供了極有價值的資料。逐漸地這種統一的風格在全西藏占據了統治地位。這種模式的叫法基于這樣一個事實:在不同的層次上有若幹內部相通的神龛。朝聖者可以爬到建築物的頂部。建築物的藻井上…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九章 藏密藝術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