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九章 藏密艺术智慧▪P5

  ..续本文上一页故名灵塔。它是藏式佛塔的重要组成部分。灵塔既是佛塔,同时又兼作陵寝,所以,具有不可替代的双重功能。灵塔在体积上可以根据环境条件等而有各种不同的规模,即可大可小,大到几十米高,小到一米左右高,甚至更小;在质地上也可按照各自的条件等因素有简单和贵重不同的规格,简单朴实的灵塔多采取以石砌成,一般寺院周围建造的灵塔都属于此类,华丽贵重的灵塔有从铁、铜、银制做到由黄金包装的,这类灵塔主要供奉在寺院里的某个殿堂内,供人们顶礼膜拜,当然也供游人观赏;灵塔在形制上采用了上述如来八塔中的几种,如《塔尔寺志》中记载:“在此前面佛龛之上奉安有:救怙主阿嘉仁波伽•耶协克珠嘉措(智慧善成海)的灵骨塔(形式为尊胜塔);又有救怙主嘎敦赤巴•罗桑登比尼玛(善慧教日)的灵骨塔附有金伞盖;又有救怙主色多诺门汗•昂旺登比绛称(语自在教幢)的灵骨塔(形式为天降塔);又有救怙主达泽•耶协格桑(智贤劫)的灵骨塔;又有救怙主嘎敦赤巴•昂旺土登登比尼玛(语王能仁教日)的灵骨塔(形式为菩提塔)附有伞盖等。”由此可见,灵塔在形制上多采用八塔中的三种类型,即殊胜(或尊胜)塔、神降(或天降)塔和菩提塔。

   至于灵塔这种引人注目的藏式佛塔何时在西藏出现并得到流行,有人作过考证:“随着佛教在西藏的流行,约在吐番分裂时期(九世纪中叶至十一世纪中叶)开始出现塔葬。凡佛教上层人物去世,其遗体往往完整保存在灵塔内,或将遗体火化,把骨灰葬于塔内,以作供养。如西藏阿里古格出家国王意希沃(吐蕃末代王朗达玛五世孙)的遗体就保存在灵塔内;西藏佛教噶当派祖师阿底峡死后,其弟子仲敦巴将其骸骨存放在聂塘度母寺宝瓶内;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遗体亦供养在达孜甘丹寺灵塔内。”(注:1985年《文物》第九期)。通过引言基本上可以认为灵塔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产物,之后,随着藏传佛教的蓬勃发展,灵塔在西藏普遍盛行。另外,通过引言我们还可得知,灵塔内不仅存放火化后的骨灰,而且尚能安置完整的遗体。这类在灵塔内保存完好的遗体,是经过特殊处理后安置的。比如,第十世班禅大师的遗体就完整地安置在一座金质的灵塔之内。这座灵塔位于扎什伦布寺的“释颂南捷”大殿内,灵塔面积为253平方米,塔高11.56米,塔身以金皮包裹,并镶嵌各种珠宝;塔身四周绘有菩陀、菩提、本尊等壁画和坛城;塔底装藏各类谷物,茶叶、盐、干果、糖、药材以及袈裟、藏装等物品;灵塔中层装藏各种版本的经书及历代班禅的著作;灵塔上层的佛龛内安放大师法体及其生前使用过的衣物和宗教法器等。整个灵塔金光闪闪,雄伟壮观。这种保存遗体的方法,在藏族地区或称之为“肉身之制”,或称之为“塔葬”,它可体现藏传佛教的又一种别具特色的丧葬文化。

   灵塔在西藏有近十个世纪的发展历史,其数目之多,已不可一一述之。故在此仅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灵塔作全面介绍,意在以一斑窥其全豹。

   在西藏拉萨市中心的布达拉宫红宫内供奉着历世DL的灵塔,其中五世DL罗桑嘉措(1617一1682年)的灵塔是建造最早、规模最大、装饰最华丽的一座。这座灵塔是由当时的摄政王第巴•桑结嘉措于藏历第十二甲子的庚午年(1690年)与布达拉宫红宫同时修建的。“据第巴•桑结嘉措所著藏文《金塔目录》记载:为修建五世DL灵塔及红宫,从全藏召集石匠五百名,木匠二百五十六名,画工二百六十名,还有金匠、铜匠、铁匠、铸工、錾花工、镶嵌工等六千余名工匠。”(注:1985年《文物》第九期)。从中可以想见当时建造五世DL灵塔的宏大规模。

   五世DL的灵塔位于红宫中最大的殿堂,即司西平措大殿的西侧。灵塔基本为方座圆身,外用金皮包裹,通高14.85米,由塔座、塔瓶、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座为方形,高6.3米、边长7.6米。中部正面相对锤揲两只狮子,正中为一高1.15米、宽1.02米的佛龛,中供吉祥天女。塔瓶连同瓶座高4.48米,塔瓶中空,正面有一门,高2.52米、宽2.5米。门内正面供奉泥塑涂金观音像,后面为经过处理、面向西南而坐的五世DL遗体。塔刹由十三天、月盘、日盘及宝珠组成,高4.34米。

   “塔身上缕刻各种具有藏族特色的图案,并镶嵌数以万计的各种玉石、珍珠、钻石、琉璃等,五光十色,熠熠生辉。据《金塔目录》记载:修建灵塔共用黄金十一万九千八十二两三钱七分,珍珠三千八百一十二颗,其中有在印度南部森林中藤叶上经长期雨淋形成的叫作“纬粒”的珍珠;有在印度东部贾拉德瓦岛上“格拉树”树叶上经长期雨淋形成的叫作“壤巴”的珍珠;有从大象脑中取出的叫作“卡杂”的珍珠;有从土耳其的蛇脑中取出的叫作“拔”的珍珠;有产自斯里兰卡贝壳内的叫作“西碧”的珍珠。这些珍珠大如核桃,小如绿豆。此外,还有清朝顺治皇帝赐给五世DL的珍珠璎珞及五世班禅罗桑益西的珠链。”(注:1985年《文物》第九期)。

   从这些引言中我们不仅了解到五世DL灵塔的质地、结构等整体面貌,而且还可获得五世DL灵塔之所以举世闻名的真正价值。

   至于五世DL灵塔的形制,根据《金塔目录》(注:第司•桑吉加措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藏文版),其采取了佛教八大善逝(如来)灵塔之一“菩提塔”的模型。菩提塔是西藏最常见的佛塔形式之一。在藏区随处都可看到的普通菩提塔的形制:塔基是方形的,塔底有一级或多级台阶,塔基上是一个圆形瓶状塔肚,塔肚上又有七个或十三个“伞状物”,它们都在从每一个“伞状物”中间穿过的中心轴线上。整个建筑物的顶部有一个通常是镀金的金属铃。上面支着一个月牙形及圆形的东西,它们分别代表着月亮和太阳。这种建筑结构加深了人们对宗教的神秘感。

   灵塔在藏族信徒的心目中占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在藏族地区,大多数寺院内都供养着各自已圆寂的大活佛的灵塔。这样,灵塔既是各自寺院内的无价之宝,又可供广大信徒磕拜,所以说灵塔是一种多功能的藏式佛塔。

  

   D、素有“塔中寺”或“十万佛塔”之称的塔中之最

  

   这座“塔中之最”位于西藏江孜平原年楚河畔江孜镇西端的白居寺内。该塔藏语称“白阔却旦”,汉语一般称“白居塔”。白居寺也因为有了白居塔而遐尔闻名,被列为西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居寺全称“吉祥轮胜乐大寺”。一般通称“班廓曲第”,意为“吉祥轮寺”。根据《江孜地区佛教源流》、《黄琉璃》等史料,白居寺是由江孜王帕巴贝之子贡嘎帕于1390年创建。

   白居塔是寺院中最为雄伟华美的一座建筑物,于1414年由宗喀巴的大弟子克珠杰主持,贡嘎帕之孙江孜法王曲吉热丹衮桑帕动工兴建。历时十年,耗百余万工日才完成。“全塔高43米,塔座占地2200平方米,塔身呈八角形,红白染身,木石相衔,层层联结而上,再配以铜壳罩顶,幛幔围绕。塔瓶直径为20米,圆柱形,内设佛殿四间,十三天采用早期喇嘛塔的做法,比较粗壮。全塔高九层;远望,塔顶金光闪闪,酷似缅甸的仰光大金塔;近看,塔的基座,像阶梯似的依次向上垒筑,又好像来到了埃及的金字塔前,十分华丽壮观。”(注:见《中国古塔》徐华铛编著,轻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白居塔内有大门十二道,小门九十六道,共一百零八门,这与佛教的吉祥数一百零八完全一致,塔内有佛殿、经堂、龛室七十七门,其内都藏有各类佛像,可供信徒朝拜,因此,白居塔素有“塔中寺”之称。

   塔内保存着各类雕塑一百九十二个,壁画九千八百多幅。雕塑和壁画中的神佛像共达十万余尊。对此。有人这样描述:“如果说这座古塔在藏族建筑史上是一大珍品的话,那么古塔中的十万佛像则是西藏宗教艺术中的奇迹了。跨进十万佛塔,似乎进了西天佛国,这里几乎有着佛教世界中的一切佛和菩萨。”(注:见1989年《中国西藏》第一期)。故而,白居塔有“十万佛塔”之称。

   至于白居塔的形制,人们一般称其为菩提塔,但它与藏式八塔中的菩提塔不尽相同。比如白居塔的塔顶十三天比较粗壮,与后期纤细的风格大不一样,塔的东西、南北方向建筑外轮廓线与座宽基本上相等,构成全等边三角形,这种构图原理的运用,使得建筑物具有很好的比例,并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从整体上看,白居寺也由塔座、塔瓶、塔顶三部分组成,塔座是四面八角,有五层,线条明快,式样别致,庄严稳重。五层塔座之上是圆形塔瓶,有八门,代表菩萨的四双慧眼,标志着佛法无边。塔顶十三天则代表了修成正果的十三个阶段。

   实际上白居塔是一座融八塔特色于一身的造型优美、雄伟坚实的巨大佛塔,不愧为藏式佛塔建筑中独一无二的珍品,正可谓“塔中之最”。

   通过白居塔的结构造型,我们还会发现藏式佛塔的建筑方式是不拘一格、千变万化的,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实用性。从这些角度去看,藏式佛塔为促进西藏整个建筑、绘画艺术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图齐教授曾在他的《西藏考古》一书中指出:““门塔”,不仅仅因为它们是西藏神圣建筑的典范,而且其壁龛中的装饰也使人颇感兴趣。这些装饰为西藏绘画在种种外来艺术影响下逐渐形成其统一风格的演变过程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逐渐地这种统一的风格在全西藏占据了统治地位。这种模式的叫法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在不同的层次上有若干内部相通的神龛。朝圣者可以爬到建筑物的顶部。建筑物的藻井上…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九章 藏密艺术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