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九章 藏密藝術智慧▪P3

  ..續本文上一頁。修行者如見到這些標志圖案就如同直接拜見某佛或菩薩一樣。

   法曼陀羅,也稱種子曼陀羅。這一曼陀羅既不描繪佛或菩薩的形象,又不描繪象征他們的法器,而以種子表示諸尊,即只寫出代表諸尊各自名稱前的第一個梵文字母,修行者看到這些字母也就如同拜見諸尊一樣。

   以上叁種平面繪製的曼陀羅大都以壁畫和唐卡兩種形式,常出現在寺院裏的各殿牆壁上、天花板上。從實質上看,描繪曼陀羅以及隨之而來的宗教儀式,被看作是微觀社會裏的人與宏觀宇宙相和諧的一種手段,修持者要想達到這一目標就得用雙眼先看這一神圖,然後進行觀想。藏族地區曼陀羅用途最多的是在藏密的入教儀式上,舉行儀式的前一天曼陀羅就要在一個平面上用彩粉繪製完成,當儀式完畢總是將曼陀羅圖案分解。描繪曼陀羅的方法和每一細節的意義都是師傳徒受,從不向未入密教的人士泄露。而一般的曼陀羅則永久性地繪製在唐卡或牆壁上,這些曼陀羅會給善男信女帶來祝福。在大經堂或大殿的天花板上如繪有曼陀羅,當人們從它們下面經過時,福份就會自然落在身上。

   在寺院的各殿牆壁上或天花板上的曼陀羅,從圖案、結構、色調和設計等方面看,大都采取了上述叁種曼陀羅的規格。但多數則采用了第一種大曼陀羅的格式,其圖案的具體設計是:畫的中央繪一尊佛或菩薩爲本尊,本尊上下左右四方及四隅各畫一菩薩像,有的曼陀羅則繪有十六個羅漢像。中央蓮臺上端坐著本尊,而八個蓮瓣上各有一像成爲中院,外又有一層或二層畫有諸菩薩或諸天神像,成爲外院。外院又有四張大門,每門有一位護門神。繪製曼陀羅時必須尊奉固定的格式,造像的規格尺度都有明確規定,不得改動以免降低其神聖性。

   總之,曼陀羅圖案是一幅特別複雜而精美的藝術畫,可供人們觀賞或作裝飾品;同時又是藏傳密宗的深奧教義與秘密實踐交相輝映的一個象征物,人們可以用它來治療心理的不安康因素,從而使精神獲得長期的平靜。

  

   二、多功能的藏式佛塔

  

   佛塔,藏語稱“曲登”,原名窣堵波,這是梵文Stupa的音譯,也譯爲窣都婆、偷婆、塔婆、素覩波、薮偷婆、私偷簸;意譯爲方墳、圓塚、大聚、靈廟、高顯處、功德聚等;梵文前亦可加“Buddha”,音譯“佛陀窣堵波”,其訛略爲“浮圖”,即佛塔。正如《大唐西域記》卷一:“窣堵波,即舊所謂浮圖也。”供奉和安置舍利、經文和各種法物。由臺(基臺)、複缽(臺上半球部分)、平頭(祭壇、方箱形)、竿、傘五部分組成,最初形式爲圓塚,即埋遺體或舍利于土中,累土石子上。至阿育王時,始造複缽式的塔。塔又分成兩種,有舍利者稱塔,無舍利者稱支提(Caitya)。佛教規定,凡僧人以上者允許造塔,按地位高低限製級層;在家人不許造塔,這也是藏傳佛教的一貫立場,故在藏族地區沒有爲在家俗人修建的靈塔。

   根據關于佛陀涅槃的較早記載,佛陀釋迦牟尼涅槃後確實是火化收取舍利,建塔以資紀念的。但窣堵波的起源甚早,並不是自佛陀開始,吠陀時代的印度諸王死後都要築一半圓形的墳墓,這可以認爲是後來佛塔的雛形。

   後來佛陀釋迦牟尼的跟隨者們認爲,佛滅,法不能滅,佛陀開拓的事業要繼續下去,信徒弟子們還需要佛陀這樣一個精神支柱。在這種前提下,佛教信徒收取佛陀舍利,建造了第一個埋有舍利的佛塔,即窣堵波。舍利爲梵文Sarira的音譯,指佛的遺體焚化後,結成的珠狀物。佛教信徒對佛陀舍利極其重視,相傳佛陀圓寂焚化後,其舍利由八個國家平分,分別在各國建塔供養佛陀舍利。《大般若涅槃經後分》記載:“供養舍利即是佛寶,見佛即見法身”,那麼,見到舍利也就等于見到了佛。

   至阿育王時代,又從初次建成的佛塔中取出舍利在各地分建了八萬四千座佛塔。此時佛塔的形製上也有了大變化。最初佛塔的外形僅僅是一個圓丘,阿育王時建的佛塔,其外形成覆缽式,上置平頭,下爲臺座,平頭之上又有竿和傘,一共五個部分組成。原先舍利埋在塔的圓丘之下,自從設置了平頭,于是把舍利也移至石塊壘成的平頭之內,後來又于平頭四壁鑿龛,周圍繞以石質欄楯,欄楯之上進行雕刻。

  

   A、藏式佛塔的由來與早期發展

  

   藏族地區是當今世界上擁有佛塔最多的一大佛教聖地。長期以來,由于藏族佛教徒以造塔作爲一種修德積福的途徑,無論憎俗都熱衷于建造佛塔,這樣.在藏區這塊廣袤的土地上立起了無數座佛塔,只要一留心,隨處都可看到大小不等、樣式各異的佛塔,這類佛塔無論從形式、內在含義、功能利益等方面都帶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因此,稱其爲藏式佛塔是言之有理的。

   藏式佛塔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其曆史源遠流長,在此首先將其曆史發展作一簡略敘述。

   至于佛塔何時傳入西藏本土,《西藏王臣記》記載:“拉托托日年贊國王,是吉祥圓的普賢菩薩光明幻化而誕生的。當他在位時,雍布拉崗王宮的屋頂上,從空中降下《百拜補證忏悔經》、金塔、《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心要六字真言》、《枳達嘛呢法門》(心寶法門)等。”由此得知,吐蕃王朝第二十七代贊普(國王)拉托托日年贊時(約公元四世紀),西藏本土獲得了一尊佛塔,而且是一尊金塔,有些史料認爲是一尊舍利金塔,無論如何,這可作爲在藏區出現的第一尊佛塔。因爲當時在西藏還沒有藏族人自己建造的佛塔,這唯一的佛塔顯然來自于印度。《青史》記載:“由于當時苯波意樂天空,遂說爲從天空而降,實際上是由班智達洛森措和譯師裏弟生將這些法典帶到了吐蕃。”可見,包括金塔在內的這些佛教禮品是由印度佛教信徒帶到西藏的,當時的藏族人雖然信奉傳統的苯波教,但對這些佛教禮品倍加重視,“但依然看它是很奇特稀有的物品。于是起名爲“尊嚴秘寶”而安放在王宮的寶庫中,並虔誠供奉祈禱求福。”(注:《西藏王臣記》第15頁,民族出版社1981年藏文版)。從而可以看出,這尊西藏第一次獲得的佛塔得到了最佳方式的保存。

   至于這尊金塔的形製,有關史書沒有進行描述,因此,我們也就無從知曉。但對此塔的體積有些史書則作了記載:“一肘尺高的黃金塔”(注:詳見《漢藏史集》。一肘尺相當于現在的0.50米左右)。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西藏第一次獲得一尊以黃金製成的極爲精美的佛塔的同時,還收到了另外一尊泥塑佛塔:“爲預示佛教將在西藏弘傳,從天空中降下《寶箧經》、《六字大明心經》、《百拜忏悔經》,一肘高的金塔、贊達寶刻嘛呢塔、木叉手印等,隨著太陽光落到宮殿頂上。”(注:《王統世系明鑒》第59頁,民族出版社1988年藏文版)。因此,確切地講,公元四世紀初,西藏第一次同時獲得一金一泥質地截然不同的兩尊小型佛塔。

   松贊幹布時期(公元七世紀中葉),佛教正式傳入西藏。當時,松贊幹布迎請印度、尼泊爾、克什米爾、漢地等大量學僧,翻譯了不少佛經。同時興建了許多佛寺,根據《漢藏史集》,當時西藏共創建佛寺一百零八座,但具體記載的只有十八座。由于佛教建築物在西藏的大量出現,隨之佛塔也在西藏誕生了。《柱間史》記載:“在此松贊幹布創建了一座五頂的佛塔。”這就是西藏第一座自建的佛塔。這座佛塔當時位于西藏最初建立的佛殿之———昌珠寺內。圍繞昌珠寺有許多神話故事,其中一則是這樣描述的:“傳說文成公主用五行算法算出妖魔羅刹女的一臂在貢布日的西南方向,需建一寺鎮壓,方能保證國運昌盛。而那兒是一大湖,湖中有一五頭怪龍在興風作浪,于是松贊幹布即在貢布日修法,終成正果,遂令大鵬降伏了怪龍,湖水也隨之幹涸,昌珠寺亦即在此建成。”(注:詳見《乃東縣文物志》,西藏自治區文管會1986年編印)。而松贊幹布之在昌珠寺興建一座五頂佛塔,正是爲了忏悔殺害五頭怪龍所犯的罪孽(注:詳見《柱間史》,甘肅民族出版社1989年藏文版)。這些記載,現在看來神話色彩較濃,不可全信,但至少能說明這座五頂佛塔不是存放舍利的靈塔。

   另外一些相關文章還提到松贊幹布時期,在拉薩紅山頂上建有一座白塔(注:詳見《西藏佛教》1986年第一期)。總之,松贊于布時期,在西藏已經産生了自建的塔,但數量十分有限。

   赤松德贊時期(公元八世紀中葉),佛教在西藏得到很大發展,西藏出現了第一座規模宏大的正規佛教寺院,即桑耶寺;也有了本族的出家僧侶,即七覺士等。同時也出現了許多佛塔,比如《桑耶寺簡志》記載:“松嘎爾五塔是寂護來西藏不久主持雕造的。它們位于桑耶寺西約15華裏的松嘎爾鄉附近,是去桑耶寺的必經之路。五塔呈東西一線分布,均爲整塊巨石雕刻而成。形製古樸,雄偉壯觀,實屬罕見。

   “這五座石塔的形製大同小異,都由塔座、塔瓶、塔頂叁部分組成。塔座有兩種形製,一是多邊形,二是正方形。以西端最大的一座塔爲例,塔高5.5米,塔座爲多邊形,其底座最長邊爲4.l米;塔瓶爲覆缽形,最大直徑爲2.5米,高1.65米;塔頂由相輪、月亮、太陽組成,高2.95米。如此高大的石塔,在西藏還爲僅見。這五座石塔的塔頂皆被砸毀。後來,群衆按照原來的式樣,又用水泥修起來,使這些珍貴而古老的曆史文物古迹重放異彩。”

   另據有關史料,當時建造這五座佛塔的目的是調伏當時地方上阻礙佛教在西藏傳播的妖魔鬼怪。實際上這五座佛塔是佛教與藏族傳統宗教本教之間進行鬥爭的産物,它們完全可以標志佛教最初在西藏所經曆的一段艱難曆程。

   衆所周知,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正規的大寺院,它是在堪布菩提薩埵…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九章 藏密藝術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