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六章 藏密神圣礼仪▪P2

  ..续本文上一页在修持者的面前或梦境之中,这时修持者如同见到了真实的本尊(神),可与他直接对话,最后将自己的身、口、意修成和本尊的身、口、意完全一致,即合而为一。这是一种运用意念的观想法,在密宗中属于难度较大的修持,其观想的目的在于达到心空,获得神与人的合一无二。至此完成了无上瑜伽密的初级阶段的修持任务。

   密灌是第二级灌顶,经过密灌之后,修持者能够掌握脉、气、明点的修习方法。密灌也是对修持者如来藏(佛性)的进一步开发,从此修持者可进入“圆满次第”的修习阶段。圆满次第是藏传密宗最后、最高的修习次第,其修习方法主要以脉、气、明点的修持而获得成就,即成就报身佛位。

   智慧灌顶是第三级灌顶,这一灌顶的作用在于对前一级密灌的进一步发挥,也就是藏密“双身法”的修习。藏传密宗认为,以男性的脉表义“方便”,男性的气表义“智慧”;以女性的脉表义“智慧”,女性的气表义“方便”,倘若男女双方均经过第一、二级灌顶而获得成就者,在第三次智慧灌顶时,可发挥脉、气、明点的功能,由二性脉与脉的相触,气与气的相合,明点与明点的相融。这就是智慧与方便的双运,这样可收彼此互利之效果,迅速获得最高成就。

   名同灌顶,是第四级灌顶,也是最后、最高的一级灌顶。在这一灌顶阶段,修持者距离藏密的极果,只有一尘之隔。因为处于这一阶段的修持者已经是肉身的圣者,而不是待悟的凡夫。其修习途径在藏传佛教宁玛派中称为“大圆满”、噶举派中称为“大手印”,而名词灌顶则是格鲁派命名的称谓。

   简而言之,每级灌顶都为修持者带来福德,诸如清除疑难、传授法力、允许进入教义或修持的角色、允许修持者以特殊的方式祈求坛城中的神佛等,而且,举行过灌顶威仪的修持者都清楚地懂得每尊神佛那真实的身份。实际上,每一种特殊的灌顶威仪,其具体目的恰恰在于为密宗修持者清除烦恼和传授神通力。

  

   二、心诚则灵——磕长头

  

   磕长头,是藏传佛教礼仪中普及面最广的一种十分有益的“礼拜”。藏族信徒以磕拜长头(简称“磕长头”)所著称,在藏族地区,无论男女信徒每天都要在百忙中抽出一定时间作磕长头的礼拜。由于做这种礼拜会给人们带来身心安康,在社会上不但经久不衰,而且越来越盛行。藏密对这一礼拜也非常重视,并纳入自己的修持范围,如《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记载:“藏密瑜伽行者在修气脉明点时,还强调须打拳、行大礼拜(磕长头),以活动肢体,流通气血,打开脉结,散化明点。大礼拜时,观想三字总持咒在中脉内升降,有的礼拜者一拜就是几个小时,这种配合观想升降气、明点的全身运动,无疑有体操及气功动功强身之效。”

   但需要提出的是,藏密中的大礼拜磕长头比普通的磕长头严格和复杂,详见本书第八章第三小题。

   在修持藏密时所要进行的磕长头,实际上是一种大礼拜的形式。从严格意义上讲,磕长头这种大礼拜属入藏密如行道的范畴。藏密修持者要在自己的金刚上师和坛城中的佛像面前磕拜长头,一般情况下每次磕三次长头即可,但有时多达几百、几千甚至上万。磕长头在藏密修持中已成为所有仪轨的开始和结尾的组成部分,因此,英国人布洛菲尔德在他的《西藏佛教密宗》一书中指出:“伴随磕长头的祈愿语和现观成了一种真正的虔诚修持,无论大家在哪里完成这种修持都完全一样,祈愿语一般都是:“我是某某人,以众生之名义和完全自愿地奉献我的身、语、意,我跪在上师和三皈依面前”。信徒在发这些愿的时候会现观或意见到与在皈依时召请的神相同的一大批神灵。出自他们那闪烁光芒的外形的光线陷入了十方为六道众生提供帮助和安慰,并进入信徒自己那已变成发光的水晶体的身体中去。在这样的背景下,三皈依是对闪闪发光的空之人格化、并寻求与之神秘地结合起来的媒介。随着大家的修持向前发展,现观变得越来越清楚和详细了。

   “磕长头授予了相当数量的恩德。在体位方面,它恢复了每天在三昧现观中度过很长时间对身体造成的不利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某些信徒终身一直坚持这种仪轨的原因。对于身强力壮的藏族人来说,每日磕四百个长头者并不罕见。毫无疑问,古代的那些创造了这些修待法的佛教徒头脑中就具有这种恢复体力的作用。然后就是这种行为的象征性谦卑,它为结束自我之幻作出贡献。因为谦卑是傲慢之后果,而傲慢又是自我的主要精神食粮。”

   以上所说的磕长头属于藏密中的大礼拜,可谓正统的磕长头法。其要求比较严格,所礼拜的对象除佛教三宝外,还有更重要的金刚上师。因此,其行使者或信徒不多,只有那些数量有限的修持藏密功法的弟子。

   但另外流行着一种简便易行的磕长头法,由于它没有时间、地点、对象等条件的限制,深受藏族广大信徒的青睐,并拥有众多的信徒。因此,这一磕长头法可叫作普通的磕长头法。

   这种普通的磕长头法,其动作依旧与正统的磕长头法一致,行者站立后将双手合十并置于头顶,紧接将手印置于喉际,再置于心际,然后散印,俯身双手著地,向前平伸推出,即五体均着地,又再合掌于顶,后起身立正。如此循环,多多益善。作此礼拜时,可以默念或出声诵六字真言等圣咒或赞颂词。这种礼拜既有信仰的一面,又有健身的一面,做这种礼拜,可谓一举两得。正如上面指出的那样,这种大礼拜法是藏密气功的一种动功,它以礼拜的方式,反复性地做五体投地的全身运动,有强身健体的作用(注:可参见《藏密气功宝典》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

   由于普通的磕长头法没有个体的条条框框限制,随时随地人人可做。所以,在藏族地区,只要一留心,随处可看到人们在磕长头的各种情景。“进入拉萨市区,老远就看见寺庙的金顶光芒四射,旁边是金光闪闪的*轮。这些最雄伟壮观、富丽堂皇的建筑座落在市中心、闹市区或“风水好”的山坡上。走近寺庙便可听到喇嘛的诵经声;各寺门口和佛像前都有虔诚的信徒将整个身体贴在地面“磕长头”,有的三步一匍匐;有的在耳旁放上一堆石子,磕一个头拨过一个石子(以计数——编注)。……寺庙的石砌地面被香客们磨得镇光透亮。”这是一位首都记者在西藏拉萨市内所看到的藏族佛教信徒在磕长头的情形(注:详见《西藏万里行》一书)。

   另外在《西藏万里行》中还有一段磕长头的细节:

   拉萨市中心的大昭寺,香火最旺。上万盏酥油灯将佛殿映照成为一个神秘的世界,佛钟当当,香烟袅袅。寺内从清晨到晚上挤满了顶礼膜拜的香客。晚八点寺门关后,依然有许多人在门前磕头。一千多年来,寺门前的石板地被磕头者的双手磨出了一道道光滑的石槽。在环绕寺庙的八角街上,早晨、中午和傍晚,转经的信徒们集结成的人流,就像一个大*轮套着大昭寺旋转,很是壮观。转经者一边手摇经轮,一边口中念佛,首尾相接地绕行。

   一天傍晚,我们看到八个来自昌都的喇嘛,光着上身,身背佛盒,在围绕大昭寺磕“长头”。“长头”也叫“等身头”,就是先双手合十,高举过头,双膝跪地,然后手擦地向前伸。全身都趴倒在地,甚至连前额也碰到地面,真所谓“五体投地”。就这样以身体量地皮,因此叫“等身头”。这八个喇嘛尤其虔诚,面向前进方向磕“等身头”后,改为垂直于前进方向磕“等身头”。人的身材横不过一尺有余,这样横着一尺一尺地量地皮,绕一圈大昭寺该花多少时间!

   以上引言只是描述了千千万万藏族人磕长头的一个侧面,因为绝大多数藏族人喜欢在自己的住所磕长头,这样,一来时间上可以自由安排;二来比较安静,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磕长头的无限憧憬之中。比如,笔者小时候在家乡时邻居有一位体弱多病的老妇人,她每天晚上睡觉前必须在自家屋内,朝屋中央设立的佛龛磕一百个长头,这样每天不间断地长期坚持下来,后来她那病弱的身体逐渐康复起来,成为一名身体健康的幸运人。从此磕长头给我留下一个好印象,至今依然如故。目前,笔者由于工作需要。从北京进藏住在圣城拉萨,恰好对面邻居也有一位藏族老妇人,由于对面邻居住在一个四合院,笔者住二层楼房,有时笔者起床早一点就有机会看到邻居老妇人在自家院内磕长头,看来她习惯在早晨磕长头。这位老妇人不仅身体很健壮,而且每天面带慈祥的微笑。由此,我又联想到青海家乡的那位磕长头的老妇人,最近打听到她依然健在。

   通过以上所举实例,可以反映几点情况:第一,磕长头是一项不分僧俗、男女老少,人人可行的藏传佛教的大礼拜;第二,大多数藏族信徒磕长头主要是出于宗教信仰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单纯的健身。当然也有一些人具兼而有之的想法,特别是那些体弱多病的藏族信徒,多采取磕长头的途径来祛病健身,病痊愈后,又都要归功于得到佛教三宝的保佑。目前,藏族信徒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体验到磕长头能够医治慢性胃病的奥秘。广大读者,如有兴趣,不一妨试一试。如果确实有极佳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磕长头除了宗教信仰上的深远意义外,它更是一种锻炼身心安康的运动,应推广于人民大众,受益于人民大众。这样,磕长头才能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有益的精神食粮。

   另外,借此值得提及的是,藏传佛教提倡广大信徒开展“转经” 活动。“转经”,顾名思义,就是围绕一座寺院、一座佛塔、一座佛殿、一座神山等,从左向右转一圈或几圈,甚至上百上干圈。这就是大致意义上的转经,而且,藏传佛教对“转经”还赋予特殊的功能或含义,从而“转经”不仅简便宜行,人人能够做到,而且功德无量,深受广大信徒的喜爱。…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六章 藏密神圣礼仪》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