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迪庆藏区的神山崇拜与生态环境

  论迪庆藏区的神山崇拜与生态环境

  尕藏加

   [摘要]神山崇拜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带有浓厚民间氛围的传统信仰模式,在世界宗教信仰范围内,既异于自然崇拜,又别于图腾崇拜,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统宗教信仰,它兼顾世俗世界和神性世界。因而既有神圣性的一面,也有世俗性的物质。本文主要解析迪庆藏区的神山崇拜这一古老民间信仰模式,从而说明藏族人通过神山崇拜,不仅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了一种有章可循的秩序,而且同生物界构筑了一种平等和睦的关系。

  

   [关键词]迪庆;神山;生态;研究

  

   纵观人类历史,宗教是人类童年时期产生的一种文化,也是人类在没有建立哲学、科学体系之前的一种智慧,因而宗教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源泉;同时,横观人类社会,宗教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并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组合中充当一个方面,甚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曾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诚然,迪庆藏区作为中国藏族聚居区之一,同其他藏族地区一样,这里的藏族居民几乎全民信仰宗教,除了信仰藏传佛教外,民间信仰也是他们的信仰之一。诸如巍然耸立的神山、婀娜多姿的圣湖、千姿百态的祭祀台、家家设立的香火炉、香烟缭绕的村社庙宇、随处飘扬的经幡、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皆为体现迪庆藏区盛行民间宗教信仰的主要标志,同时,又是构筑迪庆藏区异彩纷呈的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宗教文化作为塑造藏族传统生态伦理的思想源泉,客观上为维持该地区的生态平衡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积极作用。

  

   一、卡瓦格博神山的地理概念

  

   卡瓦格博,是藏语称谓,即“kha-ba-dkar-po”,意为白皑皑的雪山。然而,目前在汉文报刊杂志中已出现了三种不确定的称谓,即梅里雪山、太子雪山和卡瓦格博。对此,郭净博士作了一番解释:“以上各种说法,反映了历史上同人群对这座山脉的了解和认识,都具有各自特定的文化内涵。应当把当地民众对他们土地和空间的命名权放在第一位,沿用传统的习惯性,将德钦境内怒山山脉的北段称做“梅里雪山”(即药山,从滇藏交界到溜筒江一段);南段称做“卡瓦格博”(从溜筒江到永支一段),也可在汉语中称做“太子雪山”。”这种折衷的阐释,既强调了传统称谓的重要性,又肯定了多种名称存在的合理性,同时,给予了现代意义上的界定。

   卡瓦格博作为迪庆藏族居民崇拜的一座典型的大型神山,人们给它赋予了世俗的生活气息和神性的崇高境界。但是这种文化观念构建的客观条件则是自然环境。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卡瓦格博及其周围的自然景物,就不可能构建卡瓦格博这一神山概念或文化内涵。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对卡瓦格博这座神山所处的自然环境,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根据《新编迪庆风物志》、《神山下的胜景》、《德钦地名志》等书籍和文献记载:卡瓦格博属于云南与西藏交界的怒山山脉,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庞大雪群体,在绵延数百里的雪岭中,海拔5000以上的山脉有27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脉有6座,均终年积雪不化,其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是云南省第一高峰;整个群峰纵长30公里,横宽36公里,以分水岭为界,西面是西藏自治区的左贡县、察隅县,东面是云南省德钦县云岭区、佛山区溜简江乡,在德钦县境内的范围约747平方公里,占德钦县34.5%的面积;主峰卡瓦格博到山脚澜沧江边明永河入江口(海拔2038米),高差为4700米,在距离只有14公里的范围内,形成一个垂直面,平均每公里上升360米,构成明显的不同气候类型地段。山头并排着皑皑白雪的群峰,峰岭下晶莹的水库和冰川延伸数公里,冰川两侧,森林郁郁葱葱。境内较大的冰川有纽恰、斯恰、明永恰,如同水晶石镶嵌在山谷中,此冰川号称世界上少有的低纬度海拔季风海洋性现代冰川。卡瓦格博峰的南侧,还有从千米悬崖倾泻而下的雨崩瀑布,在夏季尤为神奇壮观。在海拔4000米雪线以下覆盖有茂密的针叶林、云杉、红松、冷杉等树木,林隙间地是天然的草地牧场;卡瓦格博的高山湖泊清澈明净,在各个雪峰之间的山涧凹地、林海中星罗棋布。除了高山湖泊、茂密森林、奇花异草等外,各种野生动物也出没其间,其中有马鹿、熊、小熊猫、獐子、雪鸡、竹鸡等珍禽异兽;还盛产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山脚的澜沧江沿岸,梯田层层,村落交错,气候宜人,粮果并茂。

   如此博大神秘的自然环境和变幻莫测的地理气候,尤其是神奇美丽的卡瓦格博雪峰,给藏族人创作神山形象提供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因此,他们首先将卡瓦格博神山描绘成一位英俊威武的将军形象,身材魁梧、肤色白净、手持长剑、坐骑白马,腾云驾雾,战无不胜。这一形象既有壁画又有塑像,并以各种形式供奉在许多藏族居民的神龛和卡瓦格博神山转经路上的各个圣殿内。笔才有幸于2000年9月在德钦县转经的圣殿里拜见过一尊珍贵的卡瓦格博神山塑像,遗憾的是无缘拍照,因为看护人员只许膜拜,不准拍照神山尊容。由此可见,卡瓦格博神山在藏族百姓心目中占有的份量。

   从空间上看,卡瓦格博神山又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王国,他被纳入整个藏区的八大神山之内。故在祭祀卡瓦格博神山的同时,也不能忘记附带要对其他藏区的大神山进行祷告,正如“另外焚烟供祭有:香祭总山岗底斯,父舅玛年奔热山,母舅上座唐拉山,自舅杂日贡山,兄长拉齐白雪岑,幼年岗布清凉域,小姐康嘎麦山。”这里反映了藏区民间的一种地理概念。不难看出,在广袤的青藏高原,藏族居民通过神山系统将整个藏区的地理环境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地域范畴,并在各地区之间建立联系网,共同祭奉藏区众多的著名神山。在这种地理概念或神山系统的统一下,便形成了每年有不少藏族百姓从西藏、青海和四川等藏族地区千里迢迢来朝拜卡瓦格博神山的壮举。

  

   二、卡瓦格博神山的世俗性特征

  

   卡瓦格博神山的世俗性特征,除了上述武将形象外,他有妻儿眷属,这些成员均依附在卡瓦格博神山左右的诸雪峰中。如爱妻曼茨姆峰位于卡瓦格博峰南侧,此雪峰线条优美、亭亭玉立,在诸雪峰中具有女性的形体特征。对此有不少传说:卡瓦格博神山随格萨尔王远征恶罗海国时,恶罗海国想蒙蔽他们,将曼茨姆假意许配给卡瓦格博,不料卡瓦格博与曼茨姆互相倾心,永不分离;又有传说曼茨姆为丽江玉龙雪山之女,虽为卡瓦格博之妻,却心念家乡,面向家乡;该雪峰总有云雾缭绕,人们称其为曼茨姆含羞而罩的面纱;卡瓦格博峰右侧的雪峰为神山王子名叫布琼松阶吾学峰;其他有杰瓦仁安峰,意为五佛峰;玛奔扎拉旺堆峰,意为降魔战神大将,此雪峰是卡瓦格博神山的东北守护神;措瑰腊卡峰,意为圆湖上峰。这些主要反映了卡瓦格博神山具有的世俗性的一面,如卡瓦格博神山是一位庄严威武的国王,而且其周围簇拥着王后、王子、大臣等亲属部下臣民。可见,以卡瓦格博为主峰的山脉,俨然是一大神山家族,同时又是一个神山的王国。

   由于藏族地区的每一座神山均具有世俗性的特征,使藏族百姓便于接近神山或与神山直接对话,故神山崇拜自然成为一种民间信仰活动。每个人都可随时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以及所怀有的希望,通过祭祀的方式向神山倾诉并祈求得到解决或实现。至于向神山祭祀的仪式,主要以供品作为物质基础,其形式从简单方便到盛大隆重不等,可根据个人或集体的条件和时间而定。同时,每个神山有各自显示特色的不同祷告经或赞颂词;最具普遍性或统一性的则是祭祀用的供品,而且从供品中也可了解神山同世俗社会的密切关系。

   特别是对于神山的盛大祭品,一般由高僧大德以意念的方式奉献,而不用实物。从信仰者的角度看,神山不但体察百姓现实中的疾苦,而且可干预世俗生活,一旦取得神山的同情,就会得到他的保佑。因此,神山对广大百姓而言,无所不求,有求必应。正如:“一切方隅普降及时雨,年丰畜旺病与灾荒息,纷争永息具足大福德,唯行幸福美满大事业。我恒常供养汝作祈祷,惠助依靠益友永不缺,在家外出行路柱首领,一切时间唯行贤善事。”甚至妇女有生育问题,也可求助于神山,如“天然男相现前有,一切常不怀孕妇,现前若得谒彼相,无疑疾速能怀孕。”故在卡瓦格博神山脚下世世代代生活的藏族居民,每家都备有祭祀神山的神龛,每天清晨都要煨桑祈祷,愿神山每天体察他们的疾苦并保佑他们安康幸福。同时,卡瓦格博神山作为个体,具有人的特性,如他有属相,即在十二属相中属羊。也就是说,羊年是卡瓦格博神山的本命年,每十二年轮中轮到羊年,转山朝拜的人群就像潮水般涌向卡瓦格博神山。对于崇拜神山的信徒来说,每次朝拜都是一次洗礼、一种超脱。故迪庆藏族居民喜欢转神山朝拜,在卡瓦格博神山的转经路上每年365天都有不间断的朝圣者,而且每家每天都在自家煨桑台上虔诚地祭祀卡瓦格博神山。由此可见,神山崇拜既是藏族居民的一种传统的注重现实生活的社会行为,也是一种世俗化的宗教信仰模式。

  

   三、卡瓦格博神山的神性特征

  

   至于卡瓦格博神山的神圣性,不言自明,是从宗教的角度提出来的概念,它是相对于人类社会的世俗性而言,因而与人们的现实生活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首先神山属于时隐时现、高高在上的神灵世界,其次是超越时空的生命,它永远不变不灭,也从不衰老而永葆青春健康,并同山脉、大自然共存亡,同时,与彼岸世界的佛、菩萨结为聪明,成为佛法的护持者,即护法神。而护法神在藏传佛教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正…

《论迪庆藏区的神山崇拜与生态环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吐蕃佛教与西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