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迪慶藏區的神山崇拜與生態環境

  論迪慶藏區的神山崇拜與生態環境

  尕藏加

   [摘要]神山崇拜是藏族地區普遍流行的一種帶有濃厚民間氛圍的傳統信仰模式,在世界宗教信仰範圍內,既異于自然崇拜,又別于圖騰崇拜,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正統宗教信仰,它兼顧世俗世界和神性世界。因而既有神聖性的一面,也有世俗性的物質。本文主要解析迪慶藏區的神山崇拜這一古老民間信仰模式,從而說明藏族人通過神山崇拜,不僅在人與自然之間建立了一種有章可循的秩序,而且同生物界構築了一種平等和睦的關系。

  

   [關鍵詞]迪慶;神山;生態;研究

  

   縱觀人類曆史,宗教是人類童年時期産生的一種文化,也是人類在沒有建立哲學、科學體系之前的一種智慧,因而宗教是孕育人類文明的源泉;同時,橫觀人類社會,宗教又是一種社會現象,並在錯綜複雜的社會組合中充當一個方面,甚至在一定的曆史時期,曾影響到社會的方方面面。誠然,迪慶藏區作爲中國藏族聚居區之一,同其他藏族地區一樣,這裏的藏族居民幾乎全民信仰宗教,除了信仰藏傳佛教外,民間信仰也是他們的信仰之一。諸如巍然聳立的神山、婀娜多姿的聖湖、千姿百態的祭祀臺、家家設立的香火爐、香煙缭繞的村社廟宇、隨處飄揚的經幡、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皆爲體現迪慶藏區盛行民間宗教信仰的主要標志,同時,又是構築迪慶藏區異彩紛呈的宗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宗教文化作爲塑造藏族傳統生態倫理的思想源泉,客觀上爲維持該地區的生態平衡起到了直接或間接的積極作用。

  

   一、卡瓦格博神山的地理概念

  

   卡瓦格博,是藏語稱謂,即“kha-ba-dkar-po”,意爲白皚皚的雪山。然而,目前在漢文報刊雜志中已出現了叁種不確定的稱謂,即梅裏雪山、太子雪山和卡瓦格博。對此,郭淨博士作了一番解釋:“以上各種說法,反映了曆史上同人群對這座山脈的了解和認識,都具有各自特定的文化內涵。應當把當地民衆對他們土地和空間的命名權放在第一位,沿用傳統的習慣性,將德欽境內怒山山脈的北段稱做“梅裏雪山”(即藥山,從滇藏交界到溜筒江一段);南段稱做“卡瓦格博”(從溜筒江到永支一段),也可在漢語中稱做“太子雪山”。”這種折衷的闡釋,既強調了傳統稱謂的重要性,又肯定了多種名稱存在的合理性,同時,給予了現代意義上的界定。

   卡瓦格博作爲迪慶藏族居民崇拜的一座典型的大型神山,人們給它賦予了世俗的生活氣息和神性的崇高境界。但是這種文化觀念構建的客觀條件則是自然環境。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卡瓦格博及其周圍的自然景物,就不可能構建卡瓦格博這一神山概念或文化內涵。因此,我們首先應該對卡瓦格博這座神山所處的自然環境,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根據《新編迪慶風物志》、《神山下的勝景》、《德欽地名志》等書籍和文獻記載:卡瓦格博屬于雲南與西藏交界的怒山山脈,是一座南北走向的龐大雪群體,在綿延數百裏的雪嶺中,海拔5000以上的山脈有27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脈有6座,均終年積雪不化,其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是雲南省第一高峰;整個群峰縱長30公裏,橫寬36公裏,以分水嶺爲界,西面是西藏自治區的左貢縣、察隅縣,東面是雲南省德欽縣雲嶺區、佛山區溜簡江鄉,在德欽縣境內的範圍約747平方公裏,占德欽縣34.5%的面積;主峰卡瓦格博到山腳瀾滄江邊明永河入江口(海拔2038米),高差爲4700米,在距離只有14公裏的範圍內,形成一個垂直面,平均每公裏上升360米,構成明顯的不同氣候類型地段。山頭並排著皚皚白雪的群峰,峰嶺下晶瑩的水庫和冰川延伸數公裏,冰川兩側,森林郁郁蔥蔥。境內較大的冰川有紐恰、斯恰、明永恰,如同水晶石鑲嵌在山谷中,此冰川號稱世界上少有的低緯度海拔季風海洋性現代冰川。卡瓦格博峰的南側,還有從千米懸崖傾瀉而下的雨崩瀑布,在夏季尤爲神奇壯觀。在海拔4000米雪線以下覆蓋有茂密的針葉林、雲杉、紅松、冷杉等樹木,林隙間地是天然的草地牧場;卡瓦格博的高山湖泊清澈明淨,在各個雪峰之間的山澗凹地、林海中星羅棋布。除了高山湖泊、茂密森林、奇花異草等外,各種野生動物也出沒其間,其中有馬鹿、熊、小熊貓、獐子、雪雞、竹雞等珍禽異獸;還盛産蟲草、貝母等珍貴藥材。山腳的瀾滄江沿岸,梯田層層,村落交錯,氣候宜人,糧果並茂。

   如此博大神秘的自然環境和變幻莫測的地理氣候,尤其是神奇美麗的卡瓦格博雪峰,給藏族人創作神山形象提供了無限的遐想空間。因此,他們首先將卡瓦格博神山描繪成一位英俊威武的將軍形象,身材魁梧、膚色白淨、手持長劍、坐騎白馬,騰雲駕霧,戰無不勝。這一形象既有壁畫又有塑像,並以各種形式供奉在許多藏族居民的神龛和卡瓦格博神山轉經路上的各個聖殿內。筆才有幸于2000年9月在德欽縣轉經的聖殿裏拜見過一尊珍貴的卡瓦格博神山塑像,遺憾的是無緣拍照,因爲看護人員只許膜拜,不准拍照神山尊容。由此可見,卡瓦格博神山在藏族百姓心目中占有的份量。

   從空間上看,卡瓦格博神山又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王國,他被納入整個藏區的八大神山之內。故在祭祀卡瓦格博神山的同時,也不能忘記附帶要對其他藏區的大神山進行禱告,正如“另外焚煙供祭有:香祭總山崗底斯,父舅瑪年奔熱山,母舅上座唐拉山,自舅雜日貢山,兄長拉齊白雪岑,幼年崗布清涼域,小姐康嘎麥山。”這裏反映了藏區民間的一種地理概念。不難看出,在廣袤的青藏高原,藏族居民通過神山系統將整個藏區的地理環境納入到一個統一的地域範疇,並在各地區之間建立聯系網,共同祭奉藏區衆多的著名神山。在這種地理概念或神山系統的統一下,便形成了每年有不少藏族百姓從西藏、青海和四川等藏族地區千裏迢迢來朝拜卡瓦格博神山的壯舉。

  

   二、卡瓦格博神山的世俗性特征

  

   卡瓦格博神山的世俗性特征,除了上述武將形象外,他有妻兒眷屬,這些成員均依附在卡瓦格博神山左右的諸雪峰中。如愛妻曼茨姆峰位于卡瓦格博峰南側,此雪峰線條優美、亭亭玉立,在諸雪峰中具有女性的形體特征。對此有不少傳說:卡瓦格博神山隨格薩爾王遠征惡羅海國時,惡羅海國想蒙蔽他們,將曼茨姆假意許配給卡瓦格博,不料卡瓦格博與曼茨姆互相傾心,永不分離;又有傳說曼茨姆爲麗江玉龍雪山之女,雖爲卡瓦格博之妻,卻心念家鄉,面向家鄉;該雪峰總有雲霧缭繞,人們稱其爲曼茨姆含羞而罩的面紗;卡瓦格博峰右側的雪峰爲神山王子名叫布瓊松階吾學峰;其他有傑瓦仁安峰,意爲五佛峰;瑪奔紮拉旺堆峰,意爲降魔戰神大將,此雪峰是卡瓦格博神山的東北守護神;措瑰臘卡峰,意爲圓湖上峰。這些主要反映了卡瓦格博神山具有的世俗性的一面,如卡瓦格博神山是一位莊嚴威武的國王,而且其周圍簇擁著王後、王子、大臣等親屬部下臣民。可見,以卡瓦格博爲主峰的山脈,俨然是一大神山家族,同時又是一個神山的王國。

   由于藏族地區的每一座神山均具有世俗性的特征,使藏族百姓便于接近神山或與神山直接對話,故神山崇拜自然成爲一種民間信仰活動。每個人都可隨時將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以及所懷有的希望,通過祭祀的方式向神山傾訴並祈求得到解決或實現。至于向神山祭祀的儀式,主要以供品作爲物質基礎,其形式從簡單方便到盛大隆重不等,可根據個人或集體的條件和時間而定。同時,每個神山有各自顯示特色的不同禱告經或贊頌詞;最具普遍性或統一性的則是祭祀用的供品,而且從供品中也可了解神山同世俗社會的密切關系。

   特別是對于神山的盛大祭品,一般由高僧大德以意念的方式奉獻,而不用實物。從信仰者的角度看,神山不但體察百姓現實中的疾苦,而且可幹預世俗生活,一旦取得神山的同情,就會得到他的保佑。因此,神山對廣大百姓而言,無所不求,有求必應。正如:“一切方隅普降及時雨,年豐畜旺病與災荒息,紛爭永息具足大福德,唯行幸福美滿大事業。我恒常供養汝作祈禱,惠助依靠益友永不缺,在家外出行路柱首領,一切時間唯行賢善事。”甚至婦女有生育問題,也可求助于神山,如“天然男相現前有,一切常不懷孕婦,現前若得谒彼相,無疑疾速能懷孕。”故在卡瓦格博神山腳下世世代代生活的藏族居民,每家都備有祭祀神山的神龛,每天清晨都要煨桑祈禱,願神山每天體察他們的疾苦並保佑他們安康幸福。同時,卡瓦格博神山作爲個體,具有人的特性,如他有屬相,即在十二屬相中屬羊。也就是說,羊年是卡瓦格博神山的本命年,每十二年輪中輪到羊年,轉山朝拜的人群就像潮水般湧向卡瓦格博神山。對于崇拜神山的信徒來說,每次朝拜都是一次洗禮、一種超脫。故迪慶藏族居民喜歡轉神山朝拜,在卡瓦格博神山的轉經路上每年365天都有不間斷的朝聖者,而且每家每天都在自家煨桑臺上虔誠地祭祀卡瓦格博神山。由此可見,神山崇拜既是藏族居民的一種傳統的注重現實生活的社會行爲,也是一種世俗化的宗教信仰模式。

  

   叁、卡瓦格博神山的神性特征

  

   至于卡瓦格博神山的神聖性,不言自明,是從宗教的角度提出來的概念,它是相對于人類社會的世俗性而言,因而與人們的現實生活之間有著本質的不同,首先神山屬于時隱時現、高高在上的神靈世界,其次是超越時空的生命,它永遠不變不滅,也從不衰老而永葆青春健康,並同山脈、大自然共存亡,同時,與彼岸世界的佛、菩薩結爲聰明,成爲佛法的護持者,即護法神。而護法神在藏傳佛教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正…

《論迪慶藏區的神山崇拜與生態環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吐蕃佛教與西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