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明,众生亦永远是众生;若法性有自性,则法性永远清净,则无烦恼染污法生起之可能,佛亦永远是佛,此皆非真实圆教之谈。在圆教而言,无明即法性,则无明本空,烦恼本空,觅烦恼不可得,一切烦恼是如来种,“观无明即法性,法性本来清净不起不灭,无明惑心亦复清净,谁起谁灭
若谓心有起灭者,横谓法性有起灭耳
”(《止观》第63页)起灭本是从生的分别执着,就法性而言,本是无(自性法)生无(自性法)灭,只要解心一起悟到一切法皆是法性无起无灭,则无明惑心亦复清净。由此进而言“烦恼即菩提”,言“不断烦恼而入涅槃”因为烦恼无住,烦恼即法性,就客观法而言此无可断,因其本来空故。若欲断之,此“断”正是烦恼,是无明执着,但解无明即法性、烦恼即菩提,则无无明无烦恼,当下清净,此即从主观心之染净迷悟而言断烦恼,是不断之断不思议断。由无明法性相即而论“一念心”,此一念心是“一念无明法性心”,它不可定说为真心或妄心,它是即妄即真,迷即无明悟即法性。必如此圆说,方有圆顿修行之可能,方可言“不断断”。
以上明“一念心”之所指,而此一念心起,必属十法界之一法界,分别地言之,则一念心与何法界相应即属某法界,而此心飘忽不定,“此心幻师于一日夜常造种种众生,种种五阴种种国土”(《玄义》卷2,第696页)此处言心于一日夜变化不定,有种种可能性,在十法界中自由变换,此是一念心心具一义分析的必然结果。此“性具”一义关涉“一念三千”的真实意义,故我们明“一念心”之分际后,进而明“性具”一观念。
三、性具
“一念心”“性具”三千世间,此是就一切法之存在当下点心为一切法一切法为心,不是分解地表示心与诸法之联系,分解地说有前有后,有纵有横,“若从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止观》卷5,条54页),从心生一切法则有前后,若心一时含一切法则有开合,此皆把心与一切法作隔别的分析,而性具是天然性德,诸法实相的当体即是,不待分析而后成。
欲明“性具”义可联系“性空”义来谈,一般地,天台“性具”常与华严“性起”相对比而谈,以明同教之圆教与别教之圆教之分际,此点前已略论此不复说,而联系“性空”谈“性具”,则尚未见及。我认为从性空之般若学到性具之天台实相学,是研究由通教到圆教的义理发展及其相互联系的关键所在。性空是佛家通义,一切大乘经论所共明者,故性空义不能作为区别各家缘起思想的依据,缘起义理系统不决定于性空义,而一切缘起义理系统皆以性空为基础,皆不能有违于性空义,此点牟宗三先生《佛性与般若》中已详明之:“般若经不是分解的方式,无所建立,因而亦非一系统,它根本无系统相,因此,它是无诤法,此种无诤法,吾将名之曰观法上的无诤,即是实相般若之无诤,亦即般若之作用的圆实”,[5]“吾人必须正视般若之无诤,一方显般若为共法,一方显出教乘之大小与圆不圆为属于别一系列。至乎法华圆教,则此两无诤密切地无任何跷敧地相应为一,交织于一起:以存有论的圆实无诤为经,以观法上的圆实无诤为纬。”[6]牟著以般若为共法,为作用之圆,而天台圆教为存有论的圆与作用的圆的合一,既对一切法有存有论的根源的说明而又无系统相,不与诸分别说的缘起论处同一层次,其说甚有见地,然般若之“性空”与圆教之“性具”之内在义理关联,作用(观法)的圆与存有(教相)的圆之内在合一,尝有未尽。其实,就圆教之圆说而言,作用即存有,存有即作用,不可截然分开。说一切法性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这已经对诸法之存在有一根源的说明,当然此说明是“缘起性空”式的说明,其实缘起性空已预取了天台圆教的义理开展线索。智者本以般若思想兼通别圆三教,[7]而智者论中亦多引龙树思想。
龙树思想之核心在“缘起性空”义,此亦大乘佛学之根本义理,不过因其重心在般若正观,故其层层破执只为明一切法即缘起而空,即空而缘起,由缘起而说性空,由性空而说缘起,虽不离缘起而谈性空,要之以性空为根本。此种说明亦是一种“存有论”的说明,不过是一种遮的负的说明,并不正面地展示缘起法之“妙有”,未对诸法的缘起性有一系统的展示。对缘起妙有进行正面的系统的建立,此是天台圆教“性具”所明。性具即是就缘起妙有而论诸法之圆融互摄关系,性具实是性空思想之进一步开展,而由真空说妙有。正因为一切法无自性,只是从缘之所集,所以任何一法皆有无穷丰富的缘起实德,一法与万法互在缘起中,互有不可思议的普遍联系,因为缘亦待缘,缘缘无尽,全法界法皆因缘起而联系为一体,由此而言一法“性具”万法,此种性具无需任何外部条件,亦无前后纵横之隔别,乃是当下即是的存在真实。性空义重在破执,性具义重在展示妙有,而破执只是方法上的过程,妙有才是佛法之真正归宿,由此显圆教之别于通教者:圆教说佛之真实本怀,彰显妙有实德;非仅说性空破执,而圆说性具三千。
由以上分析,“一念三千”指一念无明法性心“性具”三千诸法,此种性具既非指从心生出三千法亦非心一时包含着三千法,而是从普遍联系的角度,说一念心具有与宇宙万法的不思议联系,彻底地说,宇宙间任何一法皆与万法互具,皆在缘起大网络中。“一念三千”说虽出自智者的理论创造,却是奠基于佛家“缘起性空”基本义理之上的,性空与性具,恰是对缘起法“真空妙有”的正反两方面的揭示。
吾人简单一念心中,其所显现者或善或恶,飘忽不定,然此一念心之背后实有无穷的因缘,无穷的潜在信息,而常为人所不觉。此一念心之生起,乃前此所有诸念之缘起结果,亦为后之诸念之缘起之因,仔细研究起来,此一念心实与人的整个思想背景身心状况密切相关,拓展开来,人心与宇宙万法皆有不思议联系。人生修养的关键即在此一念心之觉悟,究竟之觉悟通过每一念之觉悟而证成,而重大烦恼与罪恶则不外是念念迷执所成的极果。
注释:
[1]“天台传南岳三种止观,一、渐次,二、不定,三、圆顿。”《大正藏》卷46,《摩诃止观》卷1(以下简称《止观》),第1页)
[2]“四悉檀”义出龙树《大智度论》卷1,为佛说法之四种方式:(一)世界悉檀,(二)各各为人悉檀,(三)对治悉檀,(四)第一义悉檀。
[3]《四念处》,见《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1册(以下简称《选编》),第123页。
[4]如《大乘起信论》云:“云何熏习起染法不断
所谓以依真如故,有于无明,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
[5]牟宗三《佛性与般若》,台湾学生书局1993年修订版,第16页。
[6]同上,第17页。
[7]《四教义》云:“若摩诃般若,用通别圆三教。”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2期)
《《摩诃止观》论“一念三千”(戈国龙)》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