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止觀》論“一念叁千”(戈國龍)▪P2

  ..續本文上一頁無明,衆生亦永遠是衆生;若法性有自性,則法性永遠清淨,則無煩惱染汙法生起之可能,佛亦永遠是佛,此皆非真實圓教之談。在圓教而言,無明即法性,則無明本空,煩惱本空,覓煩惱不可得,一切煩惱是如來種,“觀無明即法性,法性本來清淨不起不滅,無明惑心亦複清淨,誰起誰滅

  若謂心有起滅者,橫謂法性有起滅耳

  ”(《止觀》第63頁)起滅本是從生的分別執著,就法性而言,本是無(自性法)生無(自性法)滅,只要解心一起悟到一切法皆是法性無起無滅,則無明惑心亦複清淨。由此進而言“煩惱即菩提”,言“不斷煩惱而入涅槃”因爲煩惱無住,煩惱即法性,就客觀法而言此無可斷,因其本來空故。若欲斷之,此“斷”正是煩惱,是無明執著,但解無明即法性、煩惱即菩提,則無無明無煩惱,當下清淨,此即從主觀心之染淨迷悟而言斷煩惱,是不斷之斷不思議斷。由無明法性相即而論“一念心”,此一念心是“一念無明法性心”,它不可定說爲真心或妄心,它是即妄即真,迷即無明悟即法性。必如此圓說,方有圓頓修行之可能,方可言“不斷斷”。

  以上明“一念心”之所指,而此一念心起,必屬十法界之一法界,分別地言之,則一念心與何法界相應即屬某法界,而此心飄忽不定,“此心幻師于一日夜常造種種衆生,種種五陰種種國土”(《玄義》卷2,第696頁)此處言心于一日夜變化不定,有種種可能性,在十法界中自由變換,此是一念心心具一義分析的必然結果。此“性具”一義關涉“一念叁千”的真實意義,故我們明“一念心”之分際後,進而明“性具”一觀念。

  叁、性具

  “一念心”“性具”叁千世間,此是就一切法之存在當下點心爲一切法一切法爲心,不是分解地表示心與諸法之聯系,分解地說有前有後,有縱有橫,“若從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止觀》卷5,條54頁),從心生一切法則有前後,若心一時含一切法則有開合,此皆把心與一切法作隔別的分析,而性具是天然性德,諸法實相的當體即是,不待分析而後成。

  欲明“性具”義可聯系“性空”義來談,一般地,天臺“性具”常與華嚴“性起”相對比而談,以明同教之圓教與別教之圓教之分際,此點前已略論此不複說,而聯系“性空”談“性具”,則尚未見及。我認爲從性空之般若學到性具之天臺實相學,是研究由通教到圓教的義理發展及其相互聯系的關鍵所在。性空是佛家通義,一切大乘經論所共明者,故性空義不能作爲區別各家緣起思想的依據,緣起義理系統不決定于性空義,而一切緣起義理系統皆以性空爲基礎,皆不能有違于性空義,此點牟宗叁先生《佛性與般若》中已詳明之:“般若經不是分解的方式,無所建立,因而亦非一系統,它根本無系統相,因此,它是無诤法,此種無诤法,吾將名之曰觀法上的無诤,即是實相般若之無诤,亦即般若之作用的圓實”,[5]“吾人必須正視般若之無诤,一方顯般若爲共法,一方顯出教乘之大小與圓不圓爲屬于別一系列。至乎法華圓教,則此兩無诤密切地無任何跷敧地相應爲一,交織于一起:以存有論的圓實無诤爲經,以觀法上的圓實無诤爲緯。”[6]牟著以般若爲共法,爲作用之圓,而天臺圓教爲存有論的圓與作用的圓的合一,既對一切法有存有論的根源的說明而又無系統相,不與諸分別說的緣起論處同一層次,其說甚有見地,然般若之“性空”與圓教之“性具”之內在義理關聯,作用(觀法)的圓與存有(教相)的圓之內在合一,嘗有未盡。其實,就圓教之圓說而言,作用即存有,存有即作用,不可截然分開。說一切法性空,“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這已經對諸法之存在有一根源的說明,當然此說明是“緣起性空”式的說明,其實緣起性空已預取了天臺圓教的義理開展線索。智者本以般若思想兼通別圓叁教,[7]而智者論中亦多引龍樹思想。

  龍樹思想之核心在“緣起性空”義,此亦大乘佛學之根本義理,不過因其重心在般若正觀,故其層層破執只爲明一切法即緣起而空,即空而緣起,由緣起而說性空,由性空而說緣起,雖不離緣起而談性空,要之以性空爲根本。此種說明亦是一種“存有論”的說明,不過是一種遮的負的說明,並不正面地展示緣起法之“妙有”,未對諸法的緣起性有一系統的展示。對緣起妙有進行正面的系統的建立,此是天臺圓教“性具”所明。性具即是就緣起妙有而論諸法之圓融互攝關系,性具實是性空思想之進一步開展,而由真空說妙有。正因爲一切法無自性,只是從緣之所集,所以任何一法皆有無窮豐富的緣起實德,一法與萬法互在緣起中,互有不可思議的普遍聯系,因爲緣亦待緣,緣緣無盡,全法界法皆因緣起而聯系爲一體,由此而言一法“性具”萬法,此種性具無需任何外部條件,亦無前後縱橫之隔別,乃是當下即是的存在真實。性空義重在破執,性具義重在展示妙有,而破執只是方法上的過程,妙有才是佛法之真正歸宿,由此顯圓教之別于通教者:圓教說佛之真實本懷,彰顯妙有實德;非僅說性空破執,而圓說性具叁千。

  由以上分析,“一念叁千”指一念無明法性心“性具”叁千諸法,此種性具既非指從心生出叁千法亦非心一時包含著叁千法,而是從普遍聯系的角度,說一念心具有與宇宙萬法的不思議聯系,徹底地說,宇宙間任何一法皆與萬法互具,皆在緣起大網絡中。“一念叁千”說雖出自智者的理論創造,卻是奠基于佛家“緣起性空”基本義理之上的,性空與性具,恰是對緣起法“真空妙有”的正反兩方面的揭示。

  吾人簡單一念心中,其所顯現者或善或惡,飄忽不定,然此一念心之背後實有無窮的因緣,無窮的潛在信息,而常爲人所不覺。此一念心之生起,乃前此所有諸念之緣起結果,亦爲後之諸念之緣起之因,仔細研究起來,此一念心實與人的整個思想背景身心狀況密切相關,拓展開來,人心與宇宙萬法皆有不思議聯系。人生修養的關鍵即在此一念心之覺悟,究竟之覺悟通過每一念之覺悟而證成,而重大煩惱與罪惡則不外是念念迷執所成的極果。

  注釋:

  [1]“天臺傳南嶽叁種止觀,一、漸次,二、不定,叁、圓頓。”《大正藏》卷46,《摩诃止觀》卷1(以下簡稱《止觀》),第1頁)

  [2]“四悉檀”義出龍樹《大智度論》卷1,爲佛說法之四種方式:(一)世界悉檀,(二)各各爲人悉檀,(叁)對治悉檀,(四)第一義悉檀。

  [3]《四念處》,見《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1冊(以下簡稱《選編》),第123頁。

  [4]如《大乘起信論》雲:“雲何熏習起染法不斷

  所謂以依真如故,有于無明,以有無明染法因故,即熏習真如。”

  [5]牟宗叁《佛性與般若》,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修訂版,第16頁。

  [6]同上,第17頁。

  [7]《四教義》雲:“若摩诃般若,用通別圓叁教。”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中國哲學史》1999年第2期)

  

《《摩诃止觀》論“一念叁千”(戈國龍)》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