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令人悲喜。喜者。喜其得闻。悲者。悲其闻之晚也。不可思议。是此经原名。义见前序。经名不可思议者。正以阿弥陀佛。有此不可思议大功德也。文有三转者。利中多含。展转深广。初。事福之利者。修事相福。世间因故。是名小利。二。功德之利者。出世间因故。是名大利。三。不思议功德者。出世间上上因故。是名大利中大利。盖功德虽胜事福。于中复分胜劣。有可思议。有不可思议。今是不可思议之功德也。故大利中。复称大利。
【疏】不可思议。如声王中说。彼安乐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议。神通现化。不可思议。若能信如是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业报。亦不可思议。又依正因果。四俱不可思议。
【钞】此分为四。一是施法广大功德。谓无量寿。无量光。三宝道品种种等。二是神化周遍功德。谓水鸟树林。咸宣妙法。衣食服用。受用自然。众生皆具相好神变等。三是信受宿根功德。谓难信之法。能信受者。宿修无量善根等。四是果报难胜功德。谓即得往生。即得入上善会。即得不退转地。毕竟成佛等。皆超越常情。故云不可思议。如金刚般若云。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是也。依正因果者。依谓同居即寂光。正谓应身即法身。因谓七日功成。果谓一生不退。亦复超越常情。故俱不可思议也。昔英法师。于东都讲华严经四十遍。因入绰禅师净业道场。深入三昧。叹曰。自恨多年空寻文疏。劳身心耳。何期念佛不可思议。
【疏】称理。则自性离心言相。是不可思议功德义。
【钞】起信论云。是心从本以来。离心缘相。离言说相。是故举心即错。动念即乖。滞句者迷。承言者丧。然则当如之何。纵饶缄口忘机。依然堕落无记。是之谓不可思议。
○二他佛赞(六) 初东方二南方三西方四北方五下方六上方
○初东方(三) 初列名显广二现相表真三发言劝信
○初列名显广
【经】东方亦有阿[门+众]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疏】引诸佛赞者。见此净土法门。乃千佛万佛。无量诸佛。异口同音之所赞叹。当谛信勿疑也。唐译具有十方。今缺四隅者。文省也。先东方者。举方常法。亦以东表智故。
【钞】十方者。奘师译有四隅。则成十方。今止六者。以正摄隅。故文省也。举方常法者。经中凡举十方。每先东为首。东者。于时为春。万物生长。有智慧义。以智者。万法之先导。故首举东方。即舍利文殊首众意也。
【疏】举六方者。释迦处中故。
【钞】既言上下四方。中央何独不举。盖释迦处娑婆世界。以本所居为中。前之后之。左之右之。仰之俯之。成六方也。
【疏】阿[门+众]鞞者。此云不动。法身不动故。一云。不为二边之所动故。
【钞】法身者。不生不灭。无去无来。妙觉地无所增。无明地无所减。湛然常住。如如不动故。二边者。有无也。有不能使之著相。无不能使之落空。不断不常。二不动故。问。东属春生。于卦为震。震者。动也。云何佛号不动。答。以是即动即静。应万变而常寂。故云不动。华严以东方为不动智。正此意也。
【疏】须弥相者。佛相无尽。如须弥故。
【钞】须弥。此云妙高。众宝所成曰妙。迥出群山曰高。佛之相好。百福所成。无不具足。是之谓妙。人天二乘。及诸菩萨。相好皆莫能及。是之谓高。
【疏】大须弥者。佛德高广。如大须弥故。一云佛名大于须弥。如维摩中说。
【钞】须弥高广。超于七金。以对七金。名之为大。佛德高广。无以为比。如大须弥也。佛名者。维摩经云。名称高远。逾于须弥。则谓大过于须弥也。
【疏】须弥光者。佛光广照。犹如须弥。映蔽众生故。
【钞】光有二义。一者须弥宝成。宝能发光。如佛净极光通故。二者须弥体大。光明亦大。如佛光明无量故。
【疏】妙音者。法音圆妙。说法称机故。
【钞】圆妙者。如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又云。于众言音。微妙第一。
【疏】如是等者。多难悉举。且举五佛。以等摄之。恒河亦云殑伽河。沙者喻多也。
【钞】恒河在西域无热池侧。香山顶上。有无热恼池。流出四河。恒河在南。广四十里。沙逐水流。至为微细。佛近彼河说法。故凡言多。常取为喻。明东方多佛。如恒河中所有沙数也。若据法华一尘一劫之喻。则恒河者犹为至少。今举恒沙。意实无尽故。大本云。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诸佛如来。皆共赞叹阿弥陀佛所有功德。则恒沙未足以尽之也。
【疏】以上佛名。灵芝云。相传不释。亦有释者。或取因或取果。或性或相。或悲智行愿等。亦无碍故。
【钞】不释者。以佛具万德。不可以一德称故。亦有释者。以佛德融通无尽。亦可以一摄万。偏举一德。即备众德故。故举因则该果海。举果则彻因源。无有智而不悲。悲而不智。无有行非愿起。愿不行成。如尧仁舜孝。禹俭汤宽。亦互具故。
【疏】称理。则自性智慧不可尽。是东方恒沙佛义。
【钞】东方义见前解。有形之物可尽。智慧不可尽。外求智慧可尽。自性智慧不可尽。曰恒沙者。亦少分喻耳。所以道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
○现相表真
【经】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疏】其国者。本所住国。各于其国者。见佛佛皆然也。左右为广。前后为长。三千大千。详如俱舍中说。覆大千者。极言舌相之广长也。以多劫口业清净故。若详其由。如华严中说。言此以明佛语为必可信。令断疑也。
【钞】俱舍论颂云。四大洲日月。须弥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为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为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今释谓四大部洲。二轮日月。一须弥山。从下地狱。至六欲天。从欲天至梵天。齐此色天。名一世界。一一数之。积而至千。名曰小千。又以小千为一。一一数之。积而至千。名曰中千。又以中千为一。一一数之。积而至千。名曰大千。以三次言千。曰三千大千。其实一大千也。一大千世界。即经中一佛土也。彼阿[门+众]佛。乃至恒沙诸佛。各各主此大千世界。今谓诸佛各于本界。出广长舌。覆其界内。无不遍也。口业清净者。谓不为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常为真实语。正直语。柔软语。和合语。而言多劫者。经云。凡夫舌过鼻尖。表三世不妄语。佛乃无量劫来。曾无妄语。久积功德。感斯胜相也。详其由者。华严离世间品云。菩萨有十种舌。所谓开示演说无尽众生行舌。开示演说无尽法门舌。赞叹诸佛无尽功德舌。乃至降伏一切诸魔外道。除灭生死烦恼。令至涅槃舌。是为十。菩萨成就此法。得如来遍覆国土无上舌。则不止一因。故言详也。必可信者。凡夫舌相。不过三寸。古谓掉三寸舌。则毁誉抑扬。循其私意。容未可信。佛具如是广长之舌。宁有妄乎。其所赞叹。更疑不信。无有是处。
【疏】又行位菩萨。尚有广长舌相。更过于此。今犹略说。
【钞】菩萨舌相者。华严十行位菩萨。成就十无尽藏。其说法时。以广长舌。出妙音声。充满十方一切世界。言十方一切。则不止一大千而已。菩萨且然。何况如来。今且各就本国。故云略说。其实佛赞净土。遍十方一切世界也。
【疏】慈恩云。佛之舌相。证小。则覆面门。以至发际。今覆大千。证大事也。又云。菩萨得覆面舌相。故其言无二。悉真实故。则覆面之舌。已无妄语。况覆大千乎。
【钞】舌相小大者。以佛得色身三昧。六根自在。证小证大。各随其意。言大事者。法华云。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谓令众生皆入佛乘故。今赞净土。现此舌相。则知净土法门。是为大事。同法华也。苟非大事。则所谓割鸡焉用牛刀也。又菩萨覆面者。举劣况胜。劝信之至也。
【疏】又十方者。且就横说。若竖说者。通乎三际。无不赞叹。
【钞】以方例世。则前乎迦叶。乃至过去无量诸佛。后乎弥勒。乃至未来无量诸佛。必其广长舌相亦遍覆三际也。诸佛相同。则心同。智同。愿同。既六方赞叹此经。知三世诸佛。亦必赞叹此经。如六方也。所谓无间说者是也。
【疏】称理。则自性周法界。是广长舌义。
【钞】古谓溪声即是广长舌。然则广长舌相。不独诸佛有之。众生有之。即万象皆有之。是故情与无倩。融成一舌。舌即法界。法界即舌。说遍覆时。已成双橛。
○三发言劝信
【经】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疏】诚实。明必可信。以是广长舌端。出诚实语。谓此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汝当谛信。莫怀疑也。信义详后。
【钞】必可信者。以诚则真恳无伪。实则审谛不虚。所谓师子吼。无畏说。千圣复起不能易。万世守之则为楷者也。称赞不可思议功德。连下十六字。此经原名也。唐译止言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欲文省便。以不可思议功德摄净土中故。此不可思议。上文赞佛。今乃赞经。其义一也。故不重释。护念者。念佛之人。佛力保护。令其安隐。无诸障难故。佛心忆念。令其精进。无有退堕故。观经云。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又经云。念佛之人。阿弥陀佛常住其顶。又十种利益云。念佛之人。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此本师护念。而十方诸佛同此护念。当知念佛佛念。感应自然。不可诬也。
【疏】又八地始蒙佛护。故知往生。地位非浅。
【钞】八地佛护者。华严谓八地菩萨。常为如来之所护念。今此顿超胜地。故曰非浅。
【疏】诸佛告语众生。古有二说。一谓转引。一谓同时。今兼用之。
【钞】转引者。慈恩谓六方诸佛。告本国中之语。释迦转引以证己言。灵芝谓是释迦说此经时。六方诸佛。同时赞叹。今兼…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