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祖堂集》中的“西来意”

  《祖堂集》中的“西来意”

  方广锠

  《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1期

  《祖堂集》是我国现知最早的禅宗语录集,“西来意”是禅宗的第一等公案。本文拟欣赏《祖堂集》中的“西来意”,尝试探究其深言微义。

  一、最早出处

  从《祖堂集》的记载看,“西来意”这一公案出现得甚早。

  《祖堂集》卷三“老安国师”条载:

  坦然禅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旨

  

  师曰:何不问自家意旨

  问他意旨作什摩

  

  进曰:如何是坦然意旨

  

  师曰:汝须密作用。

  进曰:如何是密作用

  

  师闭目又开目。坦然禅师便悟。

  同卷“怀让和尚”条也记载此事,称怀让颇为出家多年,未契真理而感慨,“时有坦然禅师,睹让嗟叹,乃命云游博问。先知至嵩山安和尚处,坦然问西来意话,坦然便悟,事安和尚。师乃往曹溪而依六祖。”(第141页)

  上面两条记载偏重于着录禅师们的交接要点,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交待得不很清楚。《五灯会元》的相关记载则称,坦然、怀让一起到嵩山参见老安,坦然于西来意话有悟,便留侍老安;怀让未有所得,便南下曹溪,依止惠能。

  从上述记载可见:第一、“西来意”的完整表述应为“祖师西来意旨”。意为“菩提达摩从西天来到东土的宗旨”。《祖堂集》中经常把“祖师西来意旨”简称为“祖师西来意”、“祖师意旨”,乃至简称为“祖师意”、“西来意”、“祖意”。有时禅师们为了表达特有的意趣,也称“祖师玄旨”、“西来密旨”、 “祖师西来的意”等。第二、这一公案最早出现在弘忍十大弟子之一,老安所在的嵩山,由坦然向老安提出。坦然,生平不详。老安,即慧安(582~709),荆州支江(湖北)人,俗姓卫。义称道安、人安。为五祖弘忍十大弟子之一。贞观年中,于黄梅山参谒五祖,遂得心旨。其后在嵩山传法。后代禅宗以六祖惠能为正统,则这一公案,最早由禅宗的旁支提出,在旁支中也甚为盛行。《祖堂集》卷三《鹤林和尚》条:“问:“如何是西来意

  ”师曰:“会即不会,疑即不疑。”师却云:“不会不疑底,不疑不会底。””(第104页)同卷《先径山利尚》条:“问:“如何是祖师两来意

  ”师口:“汝问不当。”曰:“如何得当

  ”师曰:“待我死,即向汝道。””(第104页)鹤林和尚、先径山和尚都是牛头宗门下徒子徒孙。第三、对于坦然的提问,老安没有正面同答,而要坦然反躬白寻。老安的回答,不答而答,答而未答。对于坦然的步步追问,老安最终采取绝言示意的办法。应该说,禅宗在这一公案上的基本态度,在它最早出现时已经具备。第四、按照禅宗灯史、语录的记载。这一公案最早提出时,以怀让日后成就最高,名气最大。他培养出弟子马祖,开创临济、沩仰两宗。但在当时的嵩山现场,老安、坦然两人最终晋至主看主的境地,而怀让却始终在一旁糊里糊涂地宾看主。在此我们看到佛教应时应机的魅力,这也正是后代禅宗五家分灯的原因之一。

  二、是伪问题吗

  

  《祖堂集》中涉及“两米意”的公案共约30多则。问学僧的问话固然各有千秋,禅师的回答更是千姿百态。其中不少禅师,面对这一问题,往往表现出拒绝予以回答的姿态。如:卷四《石头和尚》条:

  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曰:问取露柱去!

  僧曰:不会。

  师曰:我更不会。(第149页)

  从这简洁干脆的语言,我们可以体会石头希迁那直截了当的风格。而以禅风峻烈为特点的黄檗希运则对问话僧更不客气。卷十六,《黄檗和尚》条载:

  僧问:如何是西来意

  

  师打之。(第613页)

  也就是说,提这样的问题,在黄檗希运那里是要挨打的。当然,《祖堂集》时代,像希运这样动辄抡棍棒的禅师还是少数。更多的禅师采取另一种拒绝的方法。卷十六,

  《石霜性空和尚》条载:

  僧问:如何是西来意

  

  师曰:如人在百丈井中,不假寸绳出得。此人,我则为答西来意。(第619~620页)

  既然提问题的学僧没有空手从百丈深井爬出米的能耐,也就没有听取答案的资格。有的禅师还提出更加苛刻的条件。卷七《严头和尚》条载: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云:移取庐山来,向你道。(第272页)

  问话僧并没有神通,如何能够把一座庐山搬来

  老和尚也就不必同答这一问题。类似的公案还有卷八《龙牙和尚》条: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云:待石乌龟解语,即向汝道。

  僧曰:石乌龟解语也。

  师曰:向语者道什摩

  (第333~334页)

  老和尚提出“待石乌龟解语”这样一个从常理来说不可能达到的条件。但问话僧却说“石乌龟解语也”,亦即石乌龟已经解语,你提出的条件已经满足。问话僧这么说也有道理:既然砖头、瓦片都有佛性,石乌龟自然也可以解语。这时的老和尚怎么应付

  老和尚竟说:“刚才说什么来着

  ”摆出一付装聋卖傻,宁肯赖账,也不同答的架势。

  不过,老和尚的回答,看来也是看对象的。洞山良价面对云居道膺关于“西来意”的提问,马上不客气地责问对方,卷八载:

  云居问洞山:如何是祖师意旨

  

  洞山答曰:忽有人问闯梨,阉梨作摩生道

  

  云居曰:某甲罪过。(第332~333页)

  道膺(835~902),曹洞宗僧。蓟门玉田(河北)人,俗姓王。从洞山良价嗣法。后于云居山(江两建吕西南)开创真如寺,讲学三十年,人振曹洞宗风,是个非同一般的家伙。既然是个非同一般的家伙,那么,他的提问就不是不懂,而是别有用心。既然如此,洞山良价便毫不客气,执戟反击,云居道膺只好当场低头认错。

  这么看来,“西来意”这个问题,似乎不但不应该同答,而且也不应该作为一个问题提出。那么,这是一个伪问题吗

  从“祖师两米意旨”到“坦然意旨”到“密作用”,拐了儿道弯。那龙牙居遁禅师却是直接从这一公案得悟。卷八《龙牙和尚》条:

  师问洞山:如何是祖师意

  

  洞山云:待洞水逆流,则与汝说。

  师于言下顿承玄旨。(第331页)

  龙牙居遁禅师(835~923),抚州南城(江两)人,俗姓郭。十四岁,丁吉州(江西)满田寺出家,复于嵩岳受戒,后游历诸方,参谒洞山良价,并嗣其法。其后受湖南马氏之礼请,住持龙牙山妙济禅苑。

  龙牙居遁自己从洞山处因询问“西来意”而“顿承玄旨”,他却装聋卖傻。这是为什么

  我们来对照一下洞山对龙牙的回答与龙牙对问学僧的回答:

  洞山:待洞水逆流,则与汝说。

  龙牙:待石乌龟解语,即向汝道。

  两人的回答,异曲同工。但龙牙当年听了洞山的回答,便“顿承玄旨”;而现在当龙牙用类似的答案回答学僧时,那学僧却自作聪明地来个什么“石乌龟解语也”。看米人的根机高下,的确存在很大的不同。面对这个自作聪明的问学僧,龙牙和尚用装聋卖傻来反拨,期望对方能自悟,真当得一句“老婆心切”。可惜痴汉依然不悟。

  也就是说,就上述禅师们而言,这个问题并非伪问题,并非不可问,不可答。也的确有人通过问答从中得到启发,得以顿悟。但它绝不是表面看来这么简单。把握住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把握不住,五里雾中,磕磕碰碰。因此在外人看来,便显得如此玄妙,不可捉摸。仅管如此,为了得到解脱,还是有无数僧人执着地行走在这条险径上。上文提到严头和尚的这样一个公案: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云:移取庐山来,向你道。(第272页)

  严头和尚的回答,与洞山、龙牙的回答,实质上完全一样,但问话的僧人没有龙牙和尚的根机与悟性,硬是不明白严头和尚说了些什么。不但不明白,而且还不死心,执着地揪住不放,过一会又来问: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云:又与摩去也!(第272页)

  严头老和尚不去认真深悟个中奥义,一个劲地来问个什么!

  三、从教意、祖意到涅槃妙心

  “话来意”这个问题,绝非表面文字表达的这么简单。但是,我们要把握它,只能先从表面的文字着手。禅宗传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座中大迦叶破颜微笑。于是释迦牟尼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就是“西来意”这一公案得以产生的背景。在菁提达摩之前,佛教公认,释迦牟尼的一代教法,从第一结集开始代代付嘱。其精要内容就保存在佛教经典,即所谓“三乘十二分教”中。如果说教外别传的才是真正的佛法,那么如何看待中国以前所传的经教呢

  卷八《曹山和尚》条:

  问:三乘十二分教,还有祖师意也无

  

  师曰:有。

  僧曰:既有祖师意,又用西来做什摩

  

  师云:只为三乘十二分教有祖师意,所以西来。(第318页)

  曹山明确肯定三乘十二分教与教外别传本质相同。既然如此,释迦牟尼为什么还要特意付嘱,教外别传

  菩提达摩为什么还要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曹山的回答便义同到“洞水逆流”、“石乌龟解语”的立场上了。

  大体同样的问题,又见卷五《雪岩和尚》条载:

  道吾问:初祖未到此土时,还有祖师意不

  

  师曰:有。

  吾云:既有,更用来作什摩

  

  师云:只为有,所以来。(第191页)

  雪岩的回答,与前述曹山的同答,看起来相同。但是,道吾提出的问题与曹山面对的问题却略有不同。提问题方式的微妙的着异,使同答的旨趣也产生差异。不管怎样,曹山、雪岩都没有正面同答“西来意”这一问题。而芙蓉和尚则企图正面同答。卷十七《芙蓉和尚》条载:

  问:如何是教

  

  师云:五千四十八卷。

  如何是教意

  

  师曰:祖意即是。

  …

《《祖堂集》中的“西来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