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祖堂集》中的“西来意”▪P2

  ..续本文上一页问:如何是祖师意

  

  师云:教意即是。

  学云:与摩即教意与祖意无二去也

  

  师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大德便礼拜。

  师偈曰:祖心即教意,教意即祖意。

  欲识祖师意,祖师传佛心。

  祖意与教意,一性一真心。(第649页)

  芙蓉灵训看来,教内代代传承的佛教经法,亦即入藏经中的佛法,与菩提达摩教外别传的佛法,本质完全相同,所以明确提出“教意即祖意”,他这一论断的理论依据,就是《妙法莲华经》中的“十方佛士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二”。在此值得注意的,不仅在于灵训提出的“教意即祖意”这一论断;不仅在于灵训那种肯定性的表述方法:还在于他对上述答问进行总结时编纂的偈颂。在此考察这首偈颂。

  第一句:“祖心即教意,教意即祖意。”

  看来这一句乃承接前述问答而来,对前述问答的总结。但仔细琢磨,发现不那么简单。如果单纯是总结问答,便应该总结成“祖意即教意,教意即祖意”才对。灵训为什么起手便用“祖心”改换了“祖意”

  他想表达什么

  

  第二句:“欲识祖师意,祖师传佛心。”

  这一句是理解整个偈颂的关键。灵训在这里明确指出:菩提达摩所传,实际就是“佛心”,明白了这一点,就明白了什么叫“祖师意”。联系灵山会拈花微笑,灵训这里正面指明,菩提达摩“西来意”就是“传佛心”。正因为这样,所以灵训在偈颂开头,用“祖心”替换“祖意”。

  第三句:“祖意与教意,一性一真心。”

  “一性”,指“佛性”;“一真心”,指“涅槃妙心”,即“佛心”。“佛心”,其实仍然是“佛性”。从《坛经》开始,禅宗经常把“心”与“佛性”等川。在这首偈颂中,一方面为了强调“涅槃妙心”等同“佛心”、“佛性”,一方面人概也是受五字格律的约束,特意在“心”前冠一个“真”字。这句偈颂的意思是,无论是祖意还是教意,论述的无非都是同一佛性、同一佛心。灵训在这里又一次强调“教意即祖意”。

  灵训偈颂论述的重心偏移为“佛性”,亦即“涅槃妙心”上。佛法与佛性固然紧密相关,不可分离;但毕竟是两个概念。也就是说,在“西来意”这一公案中,本身就蕴含着“传佛法”、“证佛性”两层含意。佛法是可以:宣说的,所以释迦牟尼有二乘十二分教传世;真如佛性(或言“佛心”)是超言绝象的,所以释迦牟尼只能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三乘十二分教中当然蕴含着可以契证佛性的内容,就好比人人都蕴含有佛性。但是,蕴含的,不等于显现的;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火迦叶本米蕴含着佛性,但以前自己没有证悟;释迦牟尼拈花示众,使得人迦叶证悟自性。所以,释迦牟尼拈花是必要的;而从启发众人证悟自己的“涅槃妙心”的角度,菩提达摩来华也是必要的。

  按照上述分析,我们再来看曹山、雪岩的上述公案。

  《曹山和尚》条:

  问:三乘十二分教,还有祖师意也无

  

  师曰:有。

  僧曰:既有祖师意,又用西来做什摩

  

  师云:只为三乘十二分教有祖师意,所以西来。(第318页)

  粗粗看米,曹山的上述答问,就好比如下答问:

  “人为什么要吃饭

  ”

  “因为人要吃饭。”

  似乎非常不讲道理。其实,理解上述曹山公案,关键还在“祖师意”。如前所述,“祖师意”蕴含“传佛法”、“证佛性”两层含义。如果学僧问题中的“祖师意”意为“证佛性”,则曹山的回答就十分顺畅:“三乘十二分教蕴含佛性,人人均有佛性,但是没有得到证悟。所以达摩要来。”如果学僧并没有领悟到这一点,把“祖师意”单纯理解为“传佛法”,那曹山的回答对他来说,真类似是想要“洞水逆流”、“石乌龟解语”了。

  如果说曹山的公案问话中强调“三乘十二分教”,比较容易使人把对“祖师意”的理解偏重于“传佛法”的话,雪岩的公案就更加明了。

  《雪岩和尚》条载:

  道吾问:初祖未到此土时,还有祖师意不

  

  师曰:有。

  吾云:既有,更用来作什摩

  

  师云:只为有,所以来。(第191页)

  佛法早在达摩到达几百年前就传入中国。所以,道吾问题中的“祖师意”,只能理解为“证佛性”。雪岩的答案也很明白:中国人已经具备解脱的根机,但有待善知识启发证悟。这就是达摩来华的原因。禅宗传说,菩提达摩的师傅这样嘱托他:

  待吾灭后六十七载,当往震旦,设大法药,直接上根。……汝所化之方,获菩

  提者不可胜数。……汝至时,南方勿住。彼唯好有为功业,不见佛理。

  这段故事表述了两层意思:

  第一、不少中国人根机已熟,等待你去教化。这也正是曹山、雪岩作“因为要吃饭,所以要吃饭”那种回答的依据。

  第二、南方梁武帝为代表的中国人只知道做功德,与禅宗所传并不契合。做功德,也是佛法万途之一,经籍中亦有记载,本不可厚非。但与明心见性,毕竟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情。也就是说,传佛法,是一个更加宽泛的概念,证佛性,则是其中的核心部分。这或者可以作为解读上述关于“三乘十二分教”与“祖师意”关系的一个注脚。

  在禅宗看来,祖师西来,并非简单地传播佛法。因为佛法实际早已传到中国。但传到中国的佛法形态各异,有些并非是究竟解脱法门。什么是究竟解脱法门

  就是明心见性,证悟自己内在的佛性。佛性人人都有,只在能否自觉而已。达摩西米,就是为了让中国人自觉佛性。卷十八《仰山和尚》条:

  问:如何是祖师意

  

  师以手作圆相,圆相书佛字。(第675页)

  仰山在这里所表述的是:达摩西来,就是为了让东士人证悟自己的佛性本来圆满。

  所以,所谓“西来意”,本身并不深奥。卷十二《龙潭和尚》条:

  僧问:如何是祖师意

  

  师云:要道有何难

  

  僧云:便请师道。

  师云:将谓灵利,又却不先陁。(第502页)

  “西来意”并不深奥。但要讲出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也不能那么容易。这又是为什么呢

  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另外叙述。

  

《《祖堂集》中的“西来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