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問:如何是祖師意
師雲:教意即是。
學雲:與摩即教意與祖意無二去也
師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
大德便禮拜。
師偈曰:祖心即教意,教意即祖意。
欲識祖師意,祖師傳佛心。
祖意與教意,一性一真心。(第649頁)
芙蓉靈訓看來,教內代代傳承的佛教經法,亦即入藏經中的佛法,與菩提達摩教外別傳的佛法,本質完全相同,所以明確提出“教意即祖意”,他這一論斷的理論依據,就是《妙法蓮華經》中的“十方佛士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二”。在此值得注意的,不僅在于靈訓提出的“教意即祖意”這一論斷;不僅在于靈訓那種肯定性的表述方法:還在于他對上述答問進行總結時編纂的偈頌。在此考察這首偈頌。
第一句:“祖心即教意,教意即祖意。”
看來這一句乃承接前述問答而來,對前述問答的總結。但仔細琢磨,發現不那麼簡單。如果單純是總結問答,便應該總結成“祖意即教意,教意即祖意”才對。靈訓爲什麼起手便用“祖心”改換了“祖意”
他想表達什麼
第二句:“欲識祖師意,祖師傳佛心。”
這一句是理解整個偈頌的關鍵。靈訓在這裏明確指出:菩提達摩所傳,實際就是“佛心”,明白了這一點,就明白了什麼叫“祖師意”。聯系靈山會拈花微笑,靈訓這裏正面指明,菩提達摩“西來意”就是“傳佛心”。正因爲這樣,所以靈訓在偈頌開頭,用“祖心”替換“祖意”。
第叁句:“祖意與教意,一性一真心。”
“一性”,指“佛性”;“一真心”,指“涅槃妙心”,即“佛心”。“佛心”,其實仍然是“佛性”。從《壇經》開始,禅宗經常把“心”與“佛性”等川。在這首偈頌中,一方面爲了強調“涅槃妙心”等同“佛心”、“佛性”,一方面人概也是受五字格律的約束,特意在“心”前冠一個“真”字。這句偈頌的意思是,無論是祖意還是教意,論述的無非都是同一佛性、同一佛心。靈訓在這裏又一次強調“教意即祖意”。
靈訓偈頌論述的重心偏移爲“佛性”,亦即“涅槃妙心”上。佛法與佛性固然緊密相關,不可分離;但畢竟是兩個概念。也就是說,在“西來意”這一公案中,本身就蘊含著“傳佛法”、“證佛性”兩層含意。佛法是可以:宣說的,所以釋迦牟尼有二乘十二分教傳世;真如佛性(或言“佛心”)是超言絕象的,所以釋迦牟尼只能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叁乘十二分教中當然蘊含著可以契證佛性的內容,就好比人人都蘊含有佛性。但是,蘊含的,不等于顯現的;可能性,不等于現實性。火迦葉本米蘊含著佛性,但以前自己沒有證悟;釋迦牟尼拈花示衆,使得人迦葉證悟自性。所以,釋迦牟尼拈花是必要的;而從啓發衆人證悟自己的“涅槃妙心”的角度,菩提達摩來華也是必要的。
按照上述分析,我們再來看曹山、雪岩的上述公案。
《曹山和尚》條:
問:叁乘十二分教,還有祖師意也無
師曰:有。
僧曰:既有祖師意,又用西來做什摩
師雲:只爲叁乘十二分教有祖師意,所以西來。(第318頁)
粗粗看米,曹山的上述答問,就好比如下答問:
“人爲什麼要吃飯
”
“因爲人要吃飯。”
似乎非常不講道理。其實,理解上述曹山公案,關鍵還在“祖師意”。如前所述,“祖師意”蘊含“傳佛法”、“證佛性”兩層含義。如果學僧問題中的“祖師意”意爲“證佛性”,則曹山的回答就十分順暢:“叁乘十二分教蘊含佛性,人人均有佛性,但是沒有得到證悟。所以達摩要來。”如果學僧並沒有領悟到這一點,把“祖師意”單純理解爲“傳佛法”,那曹山的回答對他來說,真類似是想要“洞水逆流”、“石烏龜解語”了。
如果說曹山的公案問話中強調“叁乘十二分教”,比較容易使人把對“祖師意”的理解偏重于“傳佛法”的話,雪岩的公案就更加明了。
《雪岩和尚》條載:
道吾問:初祖未到此土時,還有祖師意不
師曰:有。
吾雲:既有,更用來作什摩
師雲:只爲有,所以來。(第191頁)
佛法早在達摩到達幾百年前就傳入中國。所以,道吾問題中的“祖師意”,只能理解爲“證佛性”。雪岩的答案也很明白:中國人已經具備解脫的根機,但有待善知識啓發證悟。這就是達摩來華的原因。禅宗傳說,菩提達摩的師傅這樣囑托他:
待吾滅後六十七載,當往震旦,設大法藥,直接上根。……汝所化之方,獲菩
提者不可勝數。……汝至時,南方勿住。彼唯好有爲功業,不見佛理。
這段故事表述了兩層意思:
第一、不少中國人根機已熟,等待你去教化。這也正是曹山、雪岩作“因爲要吃飯,所以要吃飯”那種回答的依據。
第二、南方梁武帝爲代表的中國人只知道做功德,與禅宗所傳並不契合。做功德,也是佛法萬途之一,經籍中亦有記載,本不可厚非。但與明心見性,畢竟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情。也就是說,傳佛法,是一個更加寬泛的概念,證佛性,則是其中的核心部分。這或者可以作爲解讀上述關于“叁乘十二分教”與“祖師意”關系的一個注腳。
在禅宗看來,祖師西來,並非簡單地傳播佛法。因爲佛法實際早已傳到中國。但傳到中國的佛法形態各異,有些並非是究竟解脫法門。什麼是究竟解脫法門
就是明心見性,證悟自己內在的佛性。佛性人人都有,只在能否自覺而已。達摩西米,就是爲了讓中國人自覺佛性。卷十八《仰山和尚》條:
問:如何是祖師意
師以手作圓相,圓相書佛字。(第675頁)
仰山在這裏所表述的是:達摩西來,就是爲了讓東士人證悟自己的佛性本來圓滿。
所以,所謂“西來意”,本身並不深奧。卷十二《龍潭和尚》條:
僧問:如何是祖師意
師雲:要道有何難
僧雲:便請師道。
師雲:將謂靈利,又卻不先陁。(第502頁)
“西來意”並不深奧。但要講出來,卻不是那麼容易,也不能那麼容易。這又是爲什麼呢
關于這一點,筆者將另外敘述。
《《祖堂集》中的“西來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