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堂集》中的“西來意”
方廣锠
《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1期
《祖堂集》是我國現知最早的禅宗語錄集,“西來意”是禅宗的第一等公案。本文擬欣賞《祖堂集》中的“西來意”,嘗試探究其深言微義。
一、最早出處
從《祖堂集》的記載看,“西來意”這一公案出現得甚早。
《祖堂集》卷叁“老安國師”條載:
坦然禅師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旨
師曰:何不問自家意旨
問他意旨作什摩
進曰:如何是坦然意旨
師曰:汝須密作用。
進曰:如何是密作用
師閉目又開目。坦然禅師便悟。
同卷“懷讓和尚”條也記載此事,稱懷讓頗爲出家多年,未契真理而感慨,“時有坦然禅師,睹讓嗟歎,乃命雲遊博問。先知至嵩山安和尚處,坦然問西來意話,坦然便悟,事安和尚。師乃往曹溪而依六祖。”(第141頁)
上面兩條記載偏重于著錄禅師們的交接要點,對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交待得不很清楚。《五燈會元》的相關記載則稱,坦然、懷讓一起到嵩山參見老安,坦然于西來意話有悟,便留侍老安;懷讓未有所得,便南下曹溪,依止惠能。
從上述記載可見:第一、“西來意”的完整表述應爲“祖師西來意旨”。意爲“菩提達摩從西天來到東土的宗旨”。《祖堂集》中經常把“祖師西來意旨”簡稱爲“祖師西來意”、“祖師意旨”,乃至簡稱爲“祖師意”、“西來意”、“祖意”。有時禅師們爲了表達特有的意趣,也稱“祖師玄旨”、“西來密旨”、 “祖師西來的意”等。第二、這一公案最早出現在弘忍十大弟子之一,老安所在的嵩山,由坦然向老安提出。坦然,生平不詳。老安,即慧安(582~709),荊州支江(湖北)人,俗姓衛。義稱道安、人安。爲五祖弘忍十大弟子之一。貞觀年中,于黃梅山參谒五祖,遂得心旨。其後在嵩山傳法。後代禅宗以六祖惠能爲正統,則這一公案,最早由禅宗的旁支提出,在旁支中也甚爲盛行。《祖堂集》卷叁《鶴林和尚》條:“問:“如何是西來意
”師曰:“會即不會,疑即不疑。”師卻雲:“不會不疑底,不疑不會底。””(第104頁)同卷《先徑山利尚》條:“問:“如何是祖師兩來意
”師口:“汝問不當。”曰:“如何得當
”師曰:“待我死,即向汝道。””(第104頁)鶴林和尚、先徑山和尚都是牛頭宗門下徒子徒孫。第叁、對于坦然的提問,老安沒有正面同答,而要坦然反躬白尋。老安的回答,不答而答,答而未答。對于坦然的步步追問,老安最終采取絕言示意的辦法。應該說,禅宗在這一公案上的基本態度,在它最早出現時已經具備。第四、按照禅宗燈史、語錄的記載。這一公案最早提出時,以懷讓日後成就最高,名氣最大。他培養出弟子馬祖,開創臨濟、沩仰兩宗。但在當時的嵩山現場,老安、坦然兩人最終晉至主看主的境地,而懷讓卻始終在一旁糊裏糊塗地賓看主。在此我們看到佛教應時應機的魅力,這也正是後代禅宗五家分燈的原因之一。
二、是僞問題嗎
《祖堂集》中涉及“兩米意”的公案共約30多則。問學僧的問話固然各有千秋,禅師的回答更是千姿百態。其中不少禅師,面對這一問題,往往表現出拒絕予以回答的姿態。如:卷四《石頭和尚》條:
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曰:問取露柱去!
僧曰:不會。
師曰:我更不會。(第149頁)
從這簡潔幹脆的語言,我們可以體會石頭希遷那直截了當的風格。而以禅風峻烈爲特點的黃檗希運則對問話僧更不客氣。卷十六,《黃檗和尚》條載:
僧問:如何是西來意
師打之。(第613頁)
也就是說,提這樣的問題,在黃檗希運那裏是要挨打的。當然,《祖堂集》時代,像希運這樣動辄掄棍棒的禅師還是少數。更多的禅師采取另一種拒絕的方法。卷十六,
《石霜性空和尚》條載:
僧問:如何是西來意
師曰:如人在百丈井中,不假寸繩出得。此人,我則爲答西來意。(第619~620頁)
既然提問題的學僧沒有空手從百丈深井爬出米的能耐,也就沒有聽取答案的資格。有的禅師還提出更加苛刻的條件。卷七《嚴頭和尚》條載:
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雲:移取廬山來,向你道。(第272頁)
問話僧並沒有神通,如何能夠把一座廬山搬來
老和尚也就不必同答這一問題。類似的公案還有卷八《龍牙和尚》條:
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雲:待石烏龜解語,即向汝道。
僧曰:石烏龜解語也。
師曰:向語者道什摩
(第333~334頁)
老和尚提出“待石烏龜解語”這樣一個從常理來說不可能達到的條件。但問話僧卻說“石烏龜解語也”,亦即石烏龜已經解語,你提出的條件已經滿足。問話僧這麼說也有道理:既然磚頭、瓦片都有佛性,石烏龜自然也可以解語。這時的老和尚怎麼應付
老和尚竟說:“剛才說什麼來著
”擺出一付裝聾賣傻,甯肯賴賬,也不同答的架勢。
不過,老和尚的回答,看來也是看對象的。洞山良價面對雲居道膺關于“西來意”的提問,馬上不客氣地責問對方,卷八載:
雲居問洞山:如何是祖師意旨
洞山答曰:忽有人問闖梨,閹梨作摩生道
雲居曰:某甲罪過。(第332~333頁)
道膺(835~902),曹洞宗僧。薊門玉田(河北)人,俗姓王。從洞山良價嗣法。後于雲居山(江兩建呂西南)開創真如寺,講學叁十年,人振曹洞宗風,是個非同一般的家夥。既然是個非同一般的家夥,那麼,他的提問就不是不懂,而是別有用心。既然如此,洞山良價便毫不客氣,執戟反擊,雲居道膺只好當場低頭認錯。
這麼看來,“西來意”這個問題,似乎不但不應該同答,而且也不應該作爲一個問題提出。那麼,這是一個僞問題嗎
從“祖師兩米意旨”到“坦然意旨”到“密作用”,拐了兒道彎。那龍牙居遁禅師卻是直接從這一公案得悟。卷八《龍牙和尚》條:
師問洞山:如何是祖師意
洞山雲:待洞水逆流,則與汝說。
師于言下頓承玄旨。(第331頁)
龍牙居遁禅師(835~923),撫州南城(江兩)人,俗姓郭。十四歲,丁吉州(江西)滿田寺出家,複于嵩嶽受戒,後遊曆諸方,參谒洞山良價,並嗣其法。其後受湖南馬氏之禮請,住持龍牙山妙濟禅苑。
龍牙居遁自己從洞山處因詢問“西來意”而“頓承玄旨”,他卻裝聾賣傻。這是爲什麼
我們來對照一下洞山對龍牙的回答與龍牙對問學僧的回答:
洞山:待洞水逆流,則與汝說。
龍牙:待石烏龜解語,即向汝道。
兩人的回答,異曲同工。但龍牙當年聽了洞山的回答,便“頓承玄旨”;而現在當龍牙用類似的答案回答學僧時,那學僧卻自作聰明地來個什麼“石烏龜解語也”。看米人的根機高下,的確存在很大的不同。面對這個自作聰明的問學僧,龍牙和尚用裝聾賣傻來反撥,期望對方能自悟,真當得一句“老婆心切”。可惜癡漢依然不悟。
也就是說,就上述禅師們而言,這個問題並非僞問題,並非不可問,不可答。也的確有人通過問答從中得到啓發,得以頓悟。但它絕不是表面看來這麼簡單。把握住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把握不住,五裏霧中,磕磕碰碰。因此在外人看來,便顯得如此玄妙,不可捉摸。僅管如此,爲了得到解脫,還是有無數僧人執著地行走在這條險徑上。上文提到嚴頭和尚的這樣一個公案:
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雲:移取廬山來,向你道。(第272頁)
嚴頭和尚的回答,與洞山、龍牙的回答,實質上完全一樣,但問話的僧人沒有龍牙和尚的根機與悟性,硬是不明白嚴頭和尚說了些什麼。不但不明白,而且還不死心,執著地揪住不放,過一會又來問:
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雲:又與摩去也!(第272頁)
嚴頭老和尚不去認真深悟個中奧義,一個勁地來問個什麼!
叁、從教意、祖意到涅槃妙心
“話來意”這個問題,絕非表面文字表達的這麼簡單。但是,我們要把握它,只能先從表面的文字著手。禅宗傳說,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座中大迦葉破顔微笑。于是釋迦牟尼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诃迦葉。”這就是“西來意”這一公案得以産生的背景。在菁提達摩之前,佛教公認,釋迦牟尼的一代教法,從第一結集開始代代付囑。其精要內容就保存在佛教經典,即所謂“叁乘十二分教”中。如果說教外別傳的才是真正的佛法,那麼如何看待中國以前所傳的經教呢
卷八《曹山和尚》條:
問:叁乘十二分教,還有祖師意也無
師曰:有。
僧曰:既有祖師意,又用西來做什摩
師雲:只爲叁乘十二分教有祖師意,所以西來。(第318頁)
曹山明確肯定叁乘十二分教與教外別傳本質相同。既然如此,釋迦牟尼爲什麼還要特意付囑,教外別傳
菩提達摩爲什麼還要不遠萬裏,來到中國
曹山的回答便義同到“洞水逆流”、“石烏龜解語”的立場上了。
大體同樣的問題,又見卷五《雪岩和尚》條載:
道吾問:初祖未到此土時,還有祖師意不
師曰:有。
吾雲:既有,更用來作什摩
師雲:只爲有,所以來。(第191頁)
雪岩的回答,與前述曹山的同答,看起來相同。但是,道吾提出的問題與曹山面對的問題卻略有不同。提問題方式的微妙的著異,使同答的旨趣也産生差異。不管怎樣,曹山、雪岩都沒有正面同答“西來意”這一問題。而芙蓉和尚則企圖正面同答。卷十七《芙蓉和尚》條載:
問:如何是教
師雲:五千四十八卷。
如何是教意
師曰:祖意即是。
…
《《祖堂集》中的“西來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