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三卷本的相同部分也正好吻合。
但新的问题又出来了。为了便于说明这个问题,在此还是把将脱落文字插回原处之后二卷本的有关段落与三卷本的有关段落抄录比较如下:
二卷本
三卷本
王复问那先:“卿曹诸沙门说言:“我
能断喘息之事。””王言:“奈何可断喘息
气耶?”那先问王:“宁曾闻志不?”王言:
“我闻之。”那先言:“王以为志在人身中
耶?”王言:“我以为志在人身中。”那先
言:“王以为愚人不能不制其身口者,不能
持经戒,如此曹人亦不乐其身。”那先言:
“其学道人者,能制其身,能制口,能持经
戒。能一其心得四禅,便能不复喘息耳。”
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卿曹诸沙门说言:“我能断喘息之事。””王言:“奈何可断喘息气耶?”那先问王:“宁曾闻志不?”王言:“我闻之。”那先言:“王以为志在人身中耶?”王言:“我以为志在人身中。”那先言:“王以为愚人不能制其身口者,不能持经戒者,如此曹人亦不乐其身。”那先言:“其学道人,能制身口,能持经戒。能一其心,得四禅,便能不复喘息耳。”王言:“善哉!”
上述二卷本录文中的划线部分为移入的脱落文字。与三卷本录文对照,最大的差别在于三卷本说:“愚人不能制其身口”;而二卷本的文字却是“愚人不能不制其身口”,多了一个“不”字,以致文意完全相反。很显然,三卷本的文字是正确的。证之巴利语《弥兰陀王之问》,结论也相同。
我起先以为上述文字的错乱乃至那个多出的“不”字都是由于原底本《高丽藏》错版造成的。因为《高丽藏》一版23行,行14字,每版322字。如果有几个段落不满行,就只有300字左右,与前述295字大体吻合。也就是说,很可能是由于《高丽藏》发生错版,从而导致《大正藏》文字的错乱。可是在对勘了《高丽藏》以后,发现《大正藏》的这一段文字,即前述702页下第6行“不制其身口者”起,到同栏第24—25行“和所为得人者”止的295个字,如果把其中成问题的那个“不”字取掉,则剩下的294字恰好就是《高丽藏》中《那先比丘经》下卷的第19版。但《高丽藏》版序正确,丝毫没有错版问题。而《大正藏》所以发生错乱,是由于把该第19版的文字搬到第18版之前的缘故。
现在事情就清楚了,问题的确如我判断是错版所致。但不是《高丽藏》错版,而是《大正藏》错版。或者由于《大正藏》所利用的那部《高丽藏》的印本此处装裱颠倒所致?但《高丽藏》每版均有版片号,按道理能够发现这种颠倒。不管怎样,错版发生了,但没有被发现纠正。不仅如此,《大正藏》的校对者竟然擅自又加上一个“不”字。从上下文可知,由于《大正藏》的校对者在录校该经时,没有发现此处文字错乱。所以在原文照录,抄录到错乱处,即“王言:“不知者手烂。制其身口者,不能持经戒,如此曹人亦不乐其身[10]””这一段话时,发现它的意思与佛教义理显然有违。为了使文意能够通顺,便擅自在“制”前加上一个“不”字。从而将原脱落的294个字增加为295个字。
按照《大正新修大藏经勘同目录》,对该二卷本《那先比丘经》,《大正藏》曾用正仓院圣语藏本及巴利语本作了对校。圣语藏本的情况如何,笔者未见原件,不能发表意见。如前所引,巴利语《弥兰陀王之问》的该节文字十分清楚;此外,三卷本的文字也十分清楚,完全可以参照。不知何以竟没有引起校对者的注意。另外,《大正藏》并没有理校的体例,所以不应出现理校。即使理校,按规矩应该出校记说明。而校对者对自己加的这个“不”字竟不置一词,应该说是很不严肃、很不负责任的。遗憾是六十年代修订时也没有发现这个错误,以致留存至今。我真诚地希望类似的错误在《大正藏》中仅此一例。
总之,《大正藏》固然在五十余年中独擅胜场,但它存在的种种严重问题使得它与盛名难副。问题还在于佛典整理比较专门,使得《大正藏》易于用它的盛名来掩盖它的问题,从而误导读者与研究者。因此,对于佛教文献工作者来说,编纂一部真正可靠、实用的大藏经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同志仍须加紧努力。
当今,与人们用大文化的观念重新审视佛教相适应,新的编辑大藏经的热潮也在出现,已经编辑与正在编辑的大藏经已有好几部。遗憾的是,大家各自为政,各行其是。这种局面的优点是百花齐放,缺点是水平参差不齐。再就是重复劳动,造成人力、物力的严重浪费。世界正在缩小,交流正在扩大;时代正在前进,学术正在前进。那么,有没有可能顺应这一趋势,团结各界力量,总结前人经验,发挥今日优势,电脑版、书册版并重,编纂出一部无愧于当今时代的新的精校标点汉文大藏经呢?
1996年2月
--------------------------------------------------------------------------------
[1] 《大正藏》,第八十五卷,第1192页下。
[2] 原目录无序号,该序号系笔者依照原目录顺序所编,下同。
[3] 《大正藏》,第55卷,第115页。
[4] 《大正藏》,第55卷。第122页。
[5] 《吕澄学术论着选集》,第三卷,齐鲁书社,1991年7月,1621页。
[6] 《吕澄学术论着选集》,第三卷,齐鲁书社,1991年7月,1644页。
[7] 《大正藏》,第32卷,第718页上。
[8] 原文此处空一字。
[9] 据中村元、早岛镜正日译本转译。见中村元、早岛镜正:《弥兰陀王之问》,平凡社,1972年8月,第246页。
[10] 未划线者为原《高丽藏》第17版文字的尾部,划线者为窜入之原《高丽藏》第19版文字的首部。
《评《大正新修大藏经〉(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