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卷本的相同部分也正好吻合。
但新的問題又出來了。爲了便于說明這個問題,在此還是把將脫落文字插回原處之後二卷本的有關段落與叁卷本的有關段落抄錄比較如下:
二卷本
叁卷本
王複問那先:“卿曹諸沙門說言:“我
能斷喘息之事。””王言:“奈何可斷喘息
氣耶?”那先問王:“甯曾聞志不?”王言:
“我聞之。”那先言:“王以爲志在人身中
耶?”王言:“我以爲志在人身中。”那先
言:“王以爲愚人不能不製其身口者,不能
持經戒,如此曹人亦不樂其身。”那先言:
“其學道人者,能製其身,能製口,能持經
戒。能一其心得四禅,便能不複喘息耳。”
王言:“善哉!善哉!”
王複問那先:“卿曹諸沙門說言:“我能斷喘息之事。””王言:“奈何可斷喘息氣耶?”那先問王:“甯曾聞志不?”王言:“我聞之。”那先言:“王以爲志在人身中耶?”王言:“我以爲志在人身中。”那先言:“王以爲愚人不能製其身口者,不能持經戒者,如此曹人亦不樂其身。”那先言:“其學道人,能製身口,能持經戒。能一其心,得四禅,便能不複喘息耳。”王言:“善哉!”
上述二卷本錄文中的劃線部分爲移入的脫落文字。與叁卷本錄文對照,最大的差別在于叁卷本說:“愚人不能製其身口”;而二卷本的文字卻是“愚人不能不製其身口”,多了一個“不”字,以致文意完全相反。很顯然,叁卷本的文字是正確的。證之巴利語《彌蘭陀王之問》,結論也相同。
我起先以爲上述文字的錯亂乃至那個多出的“不”字都是由于原底本《高麗藏》錯版造成的。因爲《高麗藏》一版23行,行14字,每版322字。如果有幾個段落不滿行,就只有300字左右,與前述295字大體吻合。也就是說,很可能是由于《高麗藏》發生錯版,從而導致《大正藏》文字的錯亂。可是在對勘了《高麗藏》以後,發現《大正藏》的這一段文字,即前述702頁下第6行“不製其身口者”起,到同欄第24—25行“和所爲得人者”止的295個字,如果把其中成問題的那個“不”字取掉,則剩下的294字恰好就是《高麗藏》中《那先比丘經》下卷的第19版。但《高麗藏》版序正確,絲毫沒有錯版問題。而《大正藏》所以發生錯亂,是由于把該第19版的文字搬到第18版之前的緣故。
現在事情就清楚了,問題的確如我判斷是錯版所致。但不是《高麗藏》錯版,而是《大正藏》錯版。或者由于《大正藏》所利用的那部《高麗藏》的印本此處裝裱顛倒所致?但《高麗藏》每版均有版片號,按道理能夠發現這種顛倒。不管怎樣,錯版發生了,但沒有被發現糾正。不僅如此,《大正藏》的校對者竟然擅自又加上一個“不”字。從上下文可知,由于《大正藏》的校對者在錄校該經時,沒有發現此處文字錯亂。所以在原文照錄,抄錄到錯亂處,即“王言:“不知者手爛。製其身口者,不能持經戒,如此曹人亦不樂其身[10]””這一段話時,發現它的意思與佛教義理顯然有違。爲了使文意能夠通順,便擅自在“製”前加上一個“不”字。從而將原脫落的294個字增加爲295個字。
按照《大正新修大藏經勘同目錄》,對該二卷本《那先比丘經》,《大正藏》曾用正倉院聖語藏本及巴利語本作了對校。聖語藏本的情況如何,筆者未見原件,不能發表意見。如前所引,巴利語《彌蘭陀王之問》的該節文字十分清楚;此外,叁卷本的文字也十分清楚,完全可以參照。不知何以竟沒有引起校對者的注意。另外,《大正藏》並沒有理校的體例,所以不應出現理校。即使理校,按規矩應該出校記說明。而校對者對自己加的這個“不”字竟不置一詞,應該說是很不嚴肅、很不負責任的。遺憾是六十年代修訂時也沒有發現這個錯誤,以致留存至今。我真誠地希望類似的錯誤在《大正藏》中僅此一例。
總之,《大正藏》固然在五十余年中獨擅勝場,但它存在的種種嚴重問題使得它與盛名難副。問題還在于佛典整理比較專門,使得《大正藏》易于用它的盛名來掩蓋它的問題,從而誤導讀者與研究者。因此,對于佛教文獻工作者來說,編纂一部真正可靠、實用的大藏經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同志仍須加緊努力。
當今,與人們用大文化的觀念重新審視佛教相適應,新的編輯大藏經的熱潮也在出現,已經編輯與正在編輯的大藏經已有好幾部。遺憾的是,大家各自爲政,各行其是。這種局面的優點是百花齊放,缺點是水平參差不齊。再就是重複勞動,造成人力、物力的嚴重浪費。世界正在縮小,交流正在擴大;時代正在前進,學術正在前進。那麼,有沒有可能順應這一趨勢,團結各界力量,總結前人經驗,發揮今日優勢,電腦版、書冊版並重,編纂出一部無愧于當今時代的新的精校標點漢文大藏經呢?
1996年2月
--------------------------------------------------------------------------------
[1] 《大正藏》,第八十五卷,第1192頁下。
[2] 原目錄無序號,該序號系筆者依照原目錄順序所編,下同。
[3] 《大正藏》,第55卷,第115頁。
[4] 《大正藏》,第55卷。第122頁。
[5] 《呂澄學術論著選集》,第叁卷,齊魯書社,1991年7月,1621頁。
[6] 《呂澄學術論著選集》,第叁卷,齊魯書社,1991年7月,1644頁。
[7] 《大正藏》,第32卷,第718頁上。
[8] 原文此處空一字。
[9] 據中村元、早島鏡正日譯本轉譯。見中村元、早島鏡正:《彌蘭陀王之問》,平凡社,1972年8月,第246頁。
[10] 未劃線者爲原《高麗藏》第17版文字的尾部,劃線者爲竄入之原《高麗藏》第19版文字的首部。
《評《大正新修大藏經〉(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