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寺庙,印度人心目中的圣河———恒河正流经这里。印度教徒人生四大乐趣———“住瓦拉纳西、结交圣人、饮恒河水、敬湿婆神”,有3个要在瓦拉纳西实现。
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记载:“婆罗痆斯国,周四千余里,国大都城西临殑伽河,长十八九里,广五六里。闾阎栉比,居人殷盛,家积巨万,室盈奇货。人性温恭,俗重强学。多信外道,少敬佛法。气序和,谷稼盛,果木扶疏,茂草霍靡。伽蓝三十余所,僧徒三千余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天祠百余所,外道万余人,并多宗事大自在天,或断发,或椎髻,露形无服,涂身以灰,精勤苦行,求出生死。”
今天在瓦拉纳西,人们会发现,历史真的在这里停滞,一千多年过去了,一切似乎都没有变化。
瓦拉纳西或许是太嘈杂脏乱了,满地的粪便,随地躺着等待死亡的老人,此起彼伏的婆罗门手中的法器声与诵经声,空气中迷漫着焚烧死尸的气味,一切都不是让人很舒服。但是,两次都来这里,依然是那么激动,因为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印度人的生活传统。穿行于瓦拉纳西迷宫一样的小巷,观赏恒河边林立的印度教寺院,或租一条小船荡舟恒河,看印度人的日常生活,看每天必然上演的各种宗教仪式,看一对对新人牵手从大街走过,看一个个生命在此走向终点,人世间的生与死会在这里同在。
在印度,慢慢会习惯晚睡晚起,这是印度人的生活习惯。但是,在瓦拉纳西则完全相反,凌晨五点钟,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会前往码头,本地的印度教徒也会到恒河沐浴。于是,在昏暗的街灯与弥漫的烟雾中,瓦拉纳西一早就喧闹起来。
突然,身后传来一阵热闹的乐器声,只见乐队后面有一男子骑马,另外便是身著鲜艳的纱丽的女子也骑在马上,原来是结婚队伍。红纱丽像团火,热烈而夺目,精美的刺绣上还缀满珠片,在街灯照耀下发出光芒。我看不清新郞和新娘的表情,只有那些器乐声代表着喜悦与欢乐。恒河是印度教徒的圣地,让它见证生老病死是每个印度教徒都想得到的幸福和永恒,婚礼也不例外。恒河边举行的婚礼仪式,当然具有宗教意义。因为结婚的目的是完成种种宗教职责,而男子必须结婚生子才有资格向祖宗供奉祭品。因此,在结婚仪式上,夫妇双方为此念咒、祈祷、发誓,丈夫还对妻子明确说道:“我为了得到儿子才同你结婚。”可见,像婚姻这样的世俗生活,仍然是宗教生活的延伸。
靠近码头的街道两侧,老老小小的乞丐静静地蹲着,见到游客只是伸出一只只漆黑的手,令人不忍再多看一眼。路边偶尔会发现一些等死的老人们,身边放着一堆破烂的行李。依照这里的习俗,死在恒河岸边能免费火化,最后把骨灰倒入恒河,以终止无休无止的人生轮回,抵达极乐之境。能在天堂门口死去是幸福的。在恒河西岸有众多的焚化场,印度教徒死后,尸体以白布包裹成木乃伊状,覆盖着镶金线的黄红绸缎,被四五名大汉以竹担架抬到焚化场的木柴堆旁。在暮色将临时,婆罗门举行仪式后,便可以火葬了。肃穆的气氛、腾空的浓烟和空气中弥漫的刺鼻气味,最后将一切都倒入恒河,岸边已经积了一堆黑灰色的物质,水面上飘浮着鲜花,偎依岸石,徘徊不去,十分凄美。但是,一切都如几千年以前,按部就班地进行。因为生死就是如此轮回不息———何等平淡,又何等匆匆;何等公平,何等庄严,何等快乐又痛苦地啃蚀我们。
坐上船,马上会上来两三个卖花灯的小女孩和小男孩,一小盆花中间,放置着一棵蜡烛,每盘十卢比。大家都纷纷买了花灯,船在恒河的中央时,点燃放在河面上,祝愿带来幸福与和平。船慢慢地驶向东岸,西岸是拥挤的城镇和悠久的历史,沐浴的人们越来越多,船也经常相互碰撞,在灰蒙蒙的迷雾下,一切都显得迷离而又神秘。时不时有铜钟轮流拉响,叮叮当当,叮叮当当,一声紧似一声,不休不止,像招魂,像赶路。看着油腻的河水,想想这些无尽的灰烬中,或许有我们哪一世的身体。无论美、丑、穷、富,一切都会成为恒河边飞扬的一抹沙,一切沙土都曾经是我们自己。
喧嚣渐渐远离我们而去,便到了恒河的东岸。这里渺无人烟,只有大片裸露的沙地,蔓延至目力不可及处。想起佛陀经常在经典中以恒河沙举譬喻,用双手掬起河沙,似乎一切变得十分神圣。我们都纷纷买了小贩手中的瓶子,装上满满的恒河沙,毕竟这是恒河沙啊!我一个人沿着沙地往前走,河沙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看着这些平常都是各种角色的人们,在这个时刻,手上都提着装恒河沙的瓶子,仿佛是天真的孩子。或许在大地的怀中,无老无小;我们都曾经是孩童,恒河显出我们的赤子之心,再老的人也会有童稚的微笑。
有人说,印度教一直在恒河岸边徘徊,仿佛一个忧郁的思想者始终伫立在河畔,不忍离去;而瓦拉纳西就像一个耿直的老者,精神矍铄,没有一丝颓然的迹象。漫步在街道上,有种害怕踩到牛粪的恐惧,又有种好奇的兴奋,这便是我们对印度文明的感觉吧!
《同在与缺失——印度朝圣之旅的感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