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楞严经文句卷第十▪P4

  ..续本文上一页不迷闷。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文有二节从初至心不迷闷结劝遵修显教。从若诸末世讫文。结劝遵修密诠也。初文可知。次文愚钝众生。言其无多闻性而已。非谓茫如白羊者也。乏智慧。故未识中道禅那妙理。缺辩才。故不知说于修行法要。但已发真正菩提之心。决欲超生脱死。证入圆通。故乐修三昧也。此必亲近明师。秉承教示。于此二十五门。称其所宜。随依一种修行事非一概。然虽有师承。仍须咒护。验知末世。师匠既不谙于此经。持咒又不合于轨式。其不同邪者几希矣。以上初正明禅境竟。

  丙二、更断余疑二。初疑问。二答释。丁初、中三。初领前法。二腾三问。三总请答。戊、今初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复白佛。

  戊二、腾三问即为三。初问阴本妄想。二问并销次第。三问诣何为界。己、今初

  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

  ⊙此问五阴何故惟是五种妄想为本。更无他本耶。

  己二、问并销次第

  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

  己三、问诣何为界

  如是五重。诣何为界。

  戊三、总请答

  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明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丁二、答释二。初正答所问。二结劝傅示。戊初、中三初广答阴本妄想。二超答诣何为界。三追答并销次第。己初、又三。初总明。二别示。三结成。庚、今初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精真妙明本觉圆净。亦指现前一念心之实性而言之也。不杂名精。不妄名真。妙明者。寂而常照也。从来无不觉故。名为本觉。圆净者。照而常寂也。死生。遍指分段变易。尘垢。遍指九界惑业。知妄所起。谓知其无起而妄有缘起。所以强说虚妄因缘。此如以药疗病也。若了知妄体元无。起非实起。会须说妄因缘亦复元无所有此。如病去药除也。盖知妄所起。祗是不变随缘。达妄元无。祗是随缘不变。斯则因缘二字。已属强名。何况更欲推为自然者耶。是故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夫既曰妄想为本。谓之说妄因缘可也既惟妄想为本。妄岂有本。谓之元无所有可也。

  庚二、别示即为五。初明色阴惟是坚固妄想。至五明识阴惟是颠倒妄想。辛、今初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人谓色有实法。不知惟是坚固妄想而已。妄想谓之坚固。岂真有坚固哉。试观口水。惟想所成。一切色法。亦如是矣。

  辛二、明受阴惟是虚明妄想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顺之则益。违之则损。人谓实有违顺二境以为所受。不知惟是虚明妄想而已。妄想谓有所明。岂真有所明哉。足心酸涩。惟想所成。一切诸受。亦如是矣。

  辛三、明想阴惟是融通妄想。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前后四阴。既云惟是妄想为本。此之想阴。又岂更有他本。即以妄想所现之境。还为妄想所依。是故色受二阴。则明想外无境。今之想阴。须明境外无想。只此所想之境。但是随想所成。除却融通妄想岂复更有本哉。盖人谓色心两法。寤寐二境。决定不相融通。今试观由汝念虑便能使汝色身。设使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且夫心中种种取像。心既生想。形随取物。所取之物。必与所念相应。又寤时即为想心。寐时便为诸梦。则若色若心。若寤若寐。何尝不互融互通。当知现前想念摇动妄情。更非实有外境令我摇动。不过即是融通妄想而已。

  辛四、明行阴惟是幽隐妄想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能念体迁。故不离汝想。曾无觉悟。故惟是虚妄也。除却幽隐妄想。岂复更有诸行。

  辛五、明识阴惟是颠倒妄想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识阴虽云通指八识。须以第八为总报主。此第八识见分。恒托六根门头。任运缘于现量性境。故云于身不出见闻觉知也。串。与惯同。常也。几。微也。除却颠倒微细精想。岂复更有罔象虚无陈习。

  庚三、结成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

  ⊙言五受阴者。以是众生之所执受故也。是故五阴通名为受。通名为想。当知亦复通名为识。以受想行三阴。不过皆是识之心所。色阴不过即是识之相分故也。又复通名为行。以色受想识皆是迁流造作法故。又复通名为色。以初是有对有表色。后四皆是无对无表色故。

  己二、超答诣何为界

  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色空皆是色阴边际。则十界色法。无不竖穷横遍。触离皆是受阴边际。则十界诸受。亦皆竖穷横遍。记忘皆是想阴边际。灭生皆是行阴边际。入合皆是识阴边际。则十界想行识等。一一皆复竖穷横遍。所以观相元妄。无可指陈。惟是五种妄想为本。观性元真。皆如来藏。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也。

  己三、追答并销次第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

  ⊙重叠生起者。意显一念迷妄。法尔顿具五叠浑浊。非谓实有先后也。生因识有二句。大须体会。盖一往就迷情言。须云生因色有。灭从识除。今是原始要终。故云生因识有。灭从色除耳。请试辩之。迷情所见。必须先有色空。方成触离。因有触离。方有记忘。因有记忘。方名生灭。因有生灭。方成了别。了别之性。称为湛明。岂非生因色有乎。下手功夫。必须先断分别。无分别。则无造作。无造作。则无诸想。无诸想。则不取诸受。无诸受。则不召诸色。岂非灭从识除乎。今原其所自始者。一念无明心动。即为识本。此识动相。即为行本。动必取境。即为想本。能取见分。即为受本。所取相分。即为色本。是一念顿具五叠浑浊。仍是生因识有也。要其所由终者。动静等二相了然不生。故色性自灭。闻所闻等皆尽。故受性自灭。觉所觉空。故想性自灭。生灭既灭。故行性自灭。忽然超越。故识性自灭。是一念圆超五种妄想。仍是灭从色除也。悟生即无生。故理则顿悟。乘悟并销。所谓一销一切销。喻如巾之六结。一解一切解。约横喻也。无灭而论灭。故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所谓先得人空。次悟法空。然后入无生忍。喻如巾之一结。要须从中下手。渐令分散。约竖喻也。然而事理本自不二。迷悟不免天殊。以理从事。则何理非事。以事从理。则何事非理。倘不深知六即妙义。通达横竖法门。何由能识此经宗趣。今不避繁。再为点示。先约义立成四句。次融会收入一途。先立四句者。一顿悟顿除。二顿悟渐除。三渐悟顿除。四渐悟渐除。一顿悟顿除者。即是最利根人。事理二障俱薄始则于观行中。乘此心开。超入金刚干慧。次又于金刚干慧中。圆明精心。顿超信住行向地等。入妙觉海也。二顿悟渐除者。如阿难等先悟藏性。顿获法身。次复定境修观。涤除根中积生虚习者是也。三渐悟顿除者。如满慈辈。所知障重。故开悟为难。由其三缘先断。故但使三因不生。则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也。四渐悟渐除者。二障俱重。须以闻熏渐开圆解。次依圆解而起真修。乃至历劫辛勤修证者是也。此之四句。但约圆家建立。非关藏通别等。设于前三教门各立四句。义亦可得。非此所急。故不说之。次会一途者。全事之理。无渐而非顿。纵令六结解不同时。而解法毕竟无二。未有知解此结。而不知解彼结者。是故顿渐二悟。同名为顿。全理之事。无顿而非渐。纵令五阴刹那同尽。而次第终自炳然。未有色不尽而受先尽。乃至行不尽而识先尽者。是故顿渐二除。同名为渐也。所以劫波巾喻。约六根。则横而兼竖。以根根皆有五阴重叠故。约五阴。则竖而复横。以观行中。亦尽五阴。乃至究竟位中。亦复尽五阴故。法喻巧妙。所应深思。初正答所问竟。

  戊二、结劝传示

  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五阴既惟妄想为本。所以无非虚妄。九界众生皆由不知五阴虚妄。不能深起厌离。所以不知涅槃真性。而久恋三土之三界也。涅槃三义者。一性净涅槃。即法身德…

《大佛顶楞严经文句卷第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