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楞严经文句卷第九▪P2

  ..续本文上一页寿二千大劫。身二千由旬。善见寿四千大劫。身四千由旬。善现寿八千大劫。身八千由旬。色究竟天寿一万六千大劫。身一万六千由旬。结中云四位天王不能知见者。由其凡圣异途故也。然据起世等经。则五不还天。倍倍居上。若据此经文意。似与四禅同在一处。而凡圣自殊途耳。恐亦如方便之与同居。具有横竖二论。不可偏执一途也。详之。问曰。彼之天王。既是菩萨。云何不能知见三果境耶。答曰。惟其菩萨示现。所以迹同诸天。相与钦闻五不还天。生其出世善根也。

  壬三、总结其名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独行无交。言其无有情欲。异欲界也。未尽形累。言其尚有色质。异四空也。故总名为色界。

  辛三、无色界五。初简去回心不入。二别明四空天相。三更判凡圣二类。四总辨王民不同。五结成无色名目。壬、今初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岐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此先明色究竟中。一类利根之人。慧性增上者。不入四空处也。并下一类钝根入四空者。共名二种岐路。

  壬二、别明四空天相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若在舍心句。总指舍念清净众同分地言之。虽似独说钝根那含。其实兼摄广果无想凡夫外道。故长水曰。舍心有二。一者若于有顶。用无漏道断惑入空。即乐定那含也。二者若于广果。用有漏道伏惑入空。即凡夫外道也。斯言得之。阿赖耶识。此云藏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名阿赖耶。即第八识。末那。此翻染污。即第七识。此第七识。无始以来。妄执第八识之见分为内自我。今言全于末那。正显俱生我执全在。分毫不曾伏断也。半分微细者。指第六识。无复外尘可缘。独有内缘之半分犹在。其相微细。不但非色。亦且非空。故以此为识处也。识心都灭。则并其第六识之内缘者亦伏。故名无所有处。第八识性。从来不动。不可断灭。今以妄灭之心。强加穷研。于此无尽性中。虚妄发宣尽性。故使第八识性。如存而不存。以其不可见故。第七执我之心。若尽而非尽。以其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未断非非想处爱故。此则但离下地粗想。故名非想。不达妄想无性。不入泥洹真无想道。故名非非想也。空处寿二万大劫。识处寿四万大劫。无所有处寿六万大劫。非非想处寿八万大劫。

  壬三、更判凡圣二类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此等穷空。言既以空而灭色。复以识而灭空。又以无所有而灭识。又以非想非非想而灭无所有。则于空境。可谓竭尽心力矣。然空理不居色外。今既离色求空。岂尽空理。此钝根那含。与凡夫外道。所以同归迷闷也。但此中若从不还天圣道穷者。直待非非想处八万大劫寿满。方出三界。生方便有余秽土。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及广果凡夫来者。则一味求空。不知回头观察真空道理。名为穷空不归。此乃迷有漏天。作涅槃想。既不闻出世真正法门。则报尽还堕。随其夙业。依旧轮转于七趣矣。

  壬四、总辨王民不同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提。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此文宜在下科之后。乃是通结三界之文。今既错简在此。另作一科释之。是诸天上者。总指欲界六天。色界十三及无色四。惟除五不还天。非此所指。以非凡夫酬业处故。言菩萨所修行路者。如华严经。三地多作帝释天王。四地多作夜摩天王。乃至八地多作小千世界梵王。九地多作中千世界梵王。十地多作大千世界大梵天王等是也。孤山曰。游三摩提者。以菩萨善入出住百千三昧。故住此定而为天王。九次第定名善入。师子奋迅名善出。超越三昧名善住。一一皆能深达实相。号首楞严。

  壬五、结成无色名目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色蕴销亡。名身灭尽。四蕴精微。名心灭尽。定性现前者。仍有定果色也。无业果色者。凡外肉天二眼所不能见。所以名为无色界也。从此逮终者。言此外更无别天。当知三界虚妄之相。终于此矣。初别示诸天竟。

  庚二、总结虚妄

  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补特伽罗。此翻有情。亦翻数取趣。谓诸有情。起惑造业。随趣受生。于三界中。数数有所取著也。

  己七、示修罗趣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阿修罗。具如前释。鬼道护法力者。是其先因。此由善力而升者也。天中降德亦是先因。此由业力而堕者也。执持世界者。亦能驱役鬼神。祸福人间。但其权不及天。故每怒而争之。本与帝释争权。而四王常为帝释先锋。或时帝释不胜。亦求梵王等助力也。此即修罗中王。其居皆在须弥山下。大海之中。彼下劣修罗。则其所统之人民耳。孤山曰。若依七趣优劣。则修罗在人趣下。今为摄属不定。故在其后。幽溪曰。六道摄属。各有定处。惟修罗摄属四趣者。不特显果报之有四种。将是每一种下。亦杂具四因。惟观其何因为多。以堕其趣。如中品十恶为鬼道因。下品十恶为畜道因。中品十善为人道因。上品十善为天道因。若善恶业纯。则随受鬼畜人天之报。其或倏焉为善。倏又为恶。倏焉而下。倏又为上。或善恶交战于一生。或上下交攻于一念。况复心怀猜忌。事欲胜他。故令垂终受报。强者先牵。或为鬼道而卵生。乃至或为畜道而湿生。然虽为鬼道。又能乘通入空。虽为畜道。又能旦游虚空。非兼人天福乎。至于人天二趣摄者。虽居邻日月。力洞无畏。仍有苦具日夜三时。非兼鬼畜罪乎。故诸天与修罗战时。每以人间善恶多少而卜胜负。善多则天胜。不善多则修罗胜。一日方相战。而天帝乍胜乍负者再。正缘世有一人。欲为善而忽有恶念间之。欲为恶而又有善念间之。由其持疑未决。故令天帝若此。每见今之为行者。是非美恶。杂糅神襟。猜忌之念容存。好胜之心不免。亦当以是而为戒也。二别示七趣竟。

  戊三、结示劝修二。初结示迷妄。二举悟劝修。

  己初中二。初结成妄果本空。二重示妄因颠倒。庚、今初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精研者。微细推穷也。昏沉。是惑。有为。是业。受生随业。是其果报。所谓惑业苦三。如恶叉聚也。苦即法身。故名为妙。惑即般若。故曰圆明。业即解脱。故名无作。是知妙圆明无作本心。犹如太空。惑业苦三。均为华相。故曰但一虚妄更无根绪也。既称元无所著。则知虚妄七趣。元不碍于佛体真实。既称更无根绪。则知此道非本来有矣。

  庚二、重示妄因颠倒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

  ⊙出生无杀盗淫。正指旧医十善戒法。及欣厌事禅而言之也。有名鬼伦者。现在即是三恶趣因。将来决招三恶趣果也。无名天趣者。现在即是三善趣因。将来决招三善趣果也。对有说无。对无成有。不达出世妙戒妙定妙慧。则终于轮回而已。所谓一翳在目。空华乱坠者非耶。是知空本无华。虽不须扫。目中有翳。还赖金錍矣。

  己二、举悟劝修二。初正举悟境。二结劝真修。庚、今初

  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妙发三摩提。言出世妙戒。依于首楞严王三昧而开发也。妙戒若发。则波罗提木叉戒。即无漏戒故常。即是禅戒故寂。犹向所云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等也。有无二无。故不堕凡夫地。无二亦灭。故不堕二乘地。斯则并其不杀不盗不淫之相尚不可得。云何更有杀盗淫事耶。得此一语。方知无相妙戒。不是破戒。倘有杀盗淫事。仍是鬼伦而已。无惭之辈。其可借口乎哉。

  庚二、结劝真修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各各有私。即别业也。众私同分。即彼相似别业所同感之依界也。从此便有七趣定处。此诸别业及诸定处。总是自妄发生。而生妄更无别因。是故无可寻究。但须除其心中三惑。则因穷果尽。譬如翳除则华自灭。华灭则空自呈矣。三惑者。即淫心杀心偷心也。由惑起业。故必断惑。方除妄根耳。大章第五广示七趣竟。

  乙六、借无闻比丘为语端。而备明五阴魔境。意显若无中道妙慧。并失中道妙戒也。由无…

《大佛顶楞严经文句卷第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