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文句卷第九】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经
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文句
菩萨比丘温陵道昉参订
辛二、色界三。初总出其因。二别明其相。三总结其名。壬、今初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
⊙此总明四禅之因也。以其能伏下地思惑。亦名修心。以其不修出世妙定。故云不假禅那。以其不修出世妙慧。故云无有智慧。以其不修出世妙戒。但修世间事戒事禅。故云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也。夫不行淫欲。则身恒清净。十善事戒成就。想念俱无。则心亦清净。十支功德发生。而不名出世妙戒妙定者。以是旧医之法。凡夫外道所能建立。非是如来所结波罗提木叉故也。客戒客定客慧。台宗辨之颇详。人都忽而不察。亦可慨矣。
壬二、别明其相即为四。初明初禅。至四明四禅。癸、今初
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清净离欲。故名为梵。梵众。即是梵民。律仪。亦指世间微细禁戒。非必是佛戒也。梵辅。即是梵臣。心既离欲。身顺律仪。故曰身心妙圆。此妙圆字。特就彼天言之。远离欲界一切粗浊。名之为妙。较前二天功德满足。名之为圆。加以明悟者。即是修于四无量心成就。故得为梵王也。言胜流者。展转胜下地故。下皆仿此。一切苦恼。即指欲界八苦。诸漏二字。亦指欲界思惑也。禅者。梵语具云禅那。此翻静虑。静则不同欲界之散动。虑则不同四空之昏昧。故亦名等持也。初禅于九地中。名离生喜乐地。谓离欲界杂恶趣生。得清净乐。律中喻以巧浴润渍也。吴兴曰。初禅修五法。离五盖。成五支。具八触十功德相。五法者。欲。念。精进。慧。一心。五盖者。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五支者。觉。观。喜。乐。一心。八触者。动。痒。凉。暖。轻。重。涩。滑。复有八触。掉。猗。冷。热。浮。沈。坚。软。此八虽与前触大同。若约分别。不无小异。合而言之。名十六触。十功德者。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梵众天寿二十小劫。身半由旬。梵辅天寿四十小劫。身一由旬。大梵天寿六十小劫。身一由旬半。貌如童子。身白银色。衣黄金衣。禅悦为食。又起世因本经云。色界天。不著衣服。如著不异。头虽无髻。如著天冠。无男女相。形惟一种。法苑珠林云。大梵天无别住处。但于梵辅有层台。高显严博。大梵天王独于上住。以别群下。于此三天之中。梵众是庶民。梵辅是臣。大梵是君。唯此初禅。有其君臣民庶之别。自此以上。悉皆无也。今按后文四禅四位天王。及华严经。亦有二禅三禅天王等。则知此说亦未尽然矣。劫尽火灾得至此天。由其内有觉观火故。
癸二、明二禅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圆满梵行。牒前梵王而言之也。澄心不动。谓并离其觉观二支。成就内净喜乐一心四支功德也。映十方界。且指中千世界为十方也。光为教体。喻如人世以音为教。故名光音。非谓光实有声也。初禅有觉有观。故有忧悬。亦名粗漏。今觉观俱离。则忧悬不逼。而粗漏已伏。名定生喜乐地。谓有定水润泽其心。律中喻以山顶之泉也。八触十功德亦同初禅。但从内净俱发为异。少光寿二大劫。身二由旬。无量光寿四大劫。身四由旬。光音寿八大劫。身八由旬。火灾不到。水灾得至。由其内心有喜水故。
癸三、明三禅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出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此第三禅。具有五支功德。一舍。二念。三慧。四乐。五一心。盖离前喜动而生净乐。此乐非境。乃出乎净性。恬澹寂静。故名寂灭乐耳。非是无漏寂灭乐也。由其永离喜动。名为安隐心中。由其得无量乐。仍名欢喜毕具。此离喜妙乐地。世间之乐更无过者。律中喻以莲华出地而未出水。根茎华叶无不润渍也。少净天寿十六大劫。身长十六由旬。无量净寿三十二大劫。身三十二由旬。遍净寿六十四大劫。身六十四由旬。水火二灾不到。风灾得至。由其未离出入息故。
癸四、明四禅又二。初明凡夫四天。二明不还五天。子、今初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阿难。从是天中。有二岐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苦因已尽。结上三禅之德。久必坏生。显彼三禅之过。苦乐二心以下。方显四禅正行。此禅具有四支功德。一不苦不乐。二舍。三净。四一心也。穷未来际者。言其福性益增。寿倍初天而已。非真尽未来际也。福德圆明修证而住者。谓以四无量心熏禅福德。离下地染也。广果者。广大福德所感之果也。无想天者。于四百九十九劫之中。六想不行。如冰夹鱼。如石压草也。此名舍念清净地。律中喻以沐浴被新净衣。又如密屋中灯。他经福生。或名无云。言无云者。下虽空居。犹依云住。此天果报虚妙。并云相而亦无也。福生寿一百二十五大劫。身一百二十五由旬。福爱寿二百五十大劫。身二百五十由旬。广果无想。皆寿五百大劫。身五百由旬。火水风灾皆不能到。法苑珠林云。无想天亦无别所。但与广果同皆一处。以是外道所居。故分二种别名。
子二、明不还五天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机栝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沈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梵语阿那含。此云不还。此之五天。皆三果圣人寄居处也。下界。指欲界。习气。指思惑。九品习气俱灭。此于欲界无续生业。不可卜居也。苦乐双亡。则于初二三禅无续生业。不可卜居也。舍心众同分者。即指第四禅天。通名舍念清净地故。由其上界思惑未尽。所以须向此中安立居处也。斗心。即双舍苦乐之心。机栝。即苦乐两忘之心。盛热名烦。微烦名热。十方世界。统指大千国土言之。尘象沈垢。指四禅中定慧之障。陶铸无碍。言其定慧精明。融炼自在也。究竟者。研穷之义。几者。动之微。研穷多念至于一念。故曰究竟群几。穷色性性者。穷亦究竟之义。心既熏多至少。色亦穷粗至微。穷彼色性之性。邻于空无边际。此为色界最顶。故名色究竟天。幽溪曰。初无烦天。即杂修下品。谓行人先入四禅定已。于此定中。先起多念无漏心。相续现前。次起多念有漏心。相续现前。又起多念无漏心。相续现前。如是渐渐。减至二念无漏。二念有漏。二念无漏时。名杂修加行成满。次起一念无漏。一念有漏。一念无漏。至此名为根本成满。由此有漏无漏间杂修故名为杂修。亦名夹熏禅。以用无漏夹熏有漏。色定转明。果报转胜。由此资故业故。从广果没。便生无烦天也。稍离定障。名为无烦。烦即是障。障即苦乐两斗也。次无热天。即杂修中品。有六心。用前下品三心为加行。更引三心。一念无漏有漏无漏为根本。资其故业。从广果没。能超无烦。生于无热天。盖前斗心虽不交于苦乐犹有不交者在。今则机栝独行。研交者无地。则其热亦无。三善见。即杂修上品。有九心。用前六心为加行。更起三心为根本。资其故业。从广果没。生善见天。无漏功著。定慧障亡。故能十方世界。妙见圆澄。名善见天。盖前天虽无热。犹有机栝独行者在。不得称为善见。今则独行机栝亦无。十方世界惟一妙见也。四善现。即杂修上胜品。有十二心。用前九心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本。资于故业。超三生四。盖前虽善见。未能转变自在。今既无尘象沈垢。犹如陶师。著少泥于轮上。一拨便转。大小器具。随行施设。无所不可。能起十四变化自在。故名善现。五色究竟。即杂修上极品。有十五心。用前十二心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本。资于故业。能超四天。生色究竟。无烦寿一千大劫。身一千由旬。无热…
《大佛顶楞严经文句卷第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