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染。岂无暂照之力。但不可认为圣证耳。言灵悟所染者。寻常习闻教相。曾知华藏境界熏成种子于心魂也。
辛五、精明逼现空成宝色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抑按降伏制止。皆是圆伏五住之功。超越二字。言其用功精进过分也。此是于观行中。由圆解力。暂时横见寂光境界。非关断惑。故不可作圣解。
辛六、心见密澄暗室睹物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精光不乱。忽于夜半。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细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澄彻者。寂照之体。由研究而精光不乱。故能暗室见异物也。盖鬼神诸趣。恒与人间杂居。互不相碍。互不相见。今以心细所视洞幽。方乃别见种种异物。而暗室物亦不除灭。则仍不相碍也。
辛七、尘并入纯烧斫无碍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四体忽然同于草木。火烧刀斫曾无所觉。又则火光不能烧爇。纵割其肉。犹如削木。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纯。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心体本自虚融。由坚固妄想而生窒碍。今以止观之功。圆入虚融之性。深观内四大性。与外四大。均是惟心所现。无我我所。故名排四大性而令尘相并销也。然但观行暂成。岂容以此滥圣。
辛八、凝想化现遍见诸界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此名欣厌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欣厌者。欣净厌秽之心也。净秽虽并唯心。不妨炽然欣厌。欣厌若极。与不欣厌亦非异辙。是故圆顿行人。正可求生净土。但圣境虽现。不可妄作圣心耳。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心作依作正。是心是依是正。了知惟是想久化成。不作圣解。如远公三见圣相。何过之有。若作圣解。乃成邪矣。
辛九、逼心飞出夜见远方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研究深远者。观于事境理谛竖穷横遍之体性也。迫逼飞出。亦是暂时境界耳。缘影未破。岂圣证乎。
辛十、邪心含魅妄见妄说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证。不作圣心。魔事销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精极者。言其研究功深。至此则与菩萨罗汉心精将□。色阴将破。虚空将殒。故魔事从此而发也。或于定中。妄见善知识形无端变改。现佛现通。当知此名偶因邪心含受魑魅。有此妄见。非真见圣相也。又或偶遭天魔入其心腹。令此行人。自己无端说法通达妙义。当知此是魔力使然。非真实心开也。此虽防心不密。致使魔魅得入。若能不作圣心。则魔事终归销歇。惟其妄作圣解。乃中天魔计耳。
庚三、结过劝示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言此十种境界。从禅那中发现者。皆由无始虚妄色阴。与今所用妙止观心。能所交互。故现斯事也。盖能观之心如钻。所观阴境如木。阴中藏性如火。种种现境如烟。钻火得烟。则知去火不远。故一一名善境界。见烟而止。则火不可得。损木损工。譬如中途迷惑。反受群邪也。下皆准知。
己二、明受阴境三。初总示阴相。二别明发相。三结过劝示。庚初、中四。初结前色阴尽相。二正示受阴区宇。三悬示受阴尽相。四结示本惟妄想。辛、今初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
⊙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始终皆以止观而为体用。今言奢摩他中。举止以摄观也。同居色阴尽。见佛一切智心。方便色阴尽。见佛道种智心。实报色阴尽。见佛一切种智心。又达三土色阴即空名尽。见佛一切智心。达三土色阴即假名尽。见佛道种智心。达三土色阴即中名尽。见佛一切种智心也。则有观行见。相似见。乃至究竟见之不同。利根之人。一尽一切尽。一见一切见。若受阴习强者。则于观行位中。又现客邪区宇。
辛二、正示受阴区宇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观行见于佛心。故若有所得。未与法流水接。故犹未能用也。受以领纳前境为义。今六根虽不缘尘。而领纳之习仍在。所以犹如魇人。了知六入本如来藏。故喻之以手足宛然见闻不惑。三土虚妄受阴。喻以客邪。不得去住自由。喻不能动。盖虽非实有外邪。只此受阴区宇。便是心触客邪也。
辛三、悬示受阴尽相
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
⊙闻所闻尽。知魇咎歇。无所执受。故心得离身。离分段身。则于同居去住自由。离变易身。则于方便实报去住自由。余如耳根圆通中说。
辛四、结示本惟妄想
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因于违顺妄境。生诸损益妄受。虚有所明。是受阴相。此之虚明。但是妄想。非真有虚明也。既识其本。则不被其所惑矣。
庚二、别明发相十。初过抑生悲。至十爱极成贪。辛、今初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虱。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中者。事理二境观行三昧之中也。由观行力。破色阴境。故能得大光耀。由其受阴未破。故发种种诸受境界。盖受有五种。一苦。二乐。三忧。四喜。五舍。今之悲心。乃缘众生苦受而发也。虽似大悲。实依受阴。只因内抑过分而发。岂入圣阶。所贵觉了不迷。庶不招魔成失耳。
辛二、感激生勇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于观行定中。剥去一层色碍境界。露出一种虚明境界。故感激过分而生于勇。此缘自心乐受而发也。文皆可知。
辛三、智衰成忆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沈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受阴未破。故前无新证。色阴既销。故归失故居。此缘自心舍受而生枯渴也。病在定过于慧。所以沈忆悬心。
辛四、慧胜成劣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此名用心忘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缘喜受而生胜性也。病在慧过于定。所以忘失恒审。
辛五、失守生忧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新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此名修心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新证未获。亦指受阴未破。故心已亡。亦指色阴先锁。此缘忧受而求自害。定慧俱劣。
辛六、慧劣成喜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
⊙此缘轻安而生喜受。亦是定过于慧。
辛七、见胜成慢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自谓已足。亦缘喜乐而生诸慢也。恃己陵他。名大我慢。同德相傲。但名为慢。于同争胜。名为过慢。于胜争胜。名慢过慢。未得谓得。名增上慢。以劣自矜。名卑劣慢。不礼塔庙等。即是邪慢。共名七慢。此但见于定中胜相。故云无慧自救也。
辛八、轻安自…
《大佛顶楞严经文句卷第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