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楞嚴經文句卷第九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文句卷第九】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谛譯經

  

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文句

  

菩薩比丘溫陵道昉參訂

  

  辛二、色界叁。初總出其因。二別明其相。叁總結其名。壬、今初

  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無有智慧。但能執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無。

  ⊙此總明四禅之因也。以其能伏下地思惑。亦名修心。以其不修出世妙定。故雲不假禅那。以其不修出世妙慧。故雲無有智慧。以其不修出世妙戒。但修世間事戒事禅。故雲但能執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無也。夫不行淫欲。則身恒清淨。十善事戒成就。想念俱無。則心亦清淨。十支功德發生。而不名出世妙戒妙定者。以是舊醫之法。凡夫外道所能建立。非是如來所結波羅提木叉故也。客戒客定客慧。臺宗辨之頗詳。人都忽而不察。亦可慨矣。

  壬二、別明其相即爲四。初明初禅。至四明四禅。癸、今初

  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爲梵侶。如是一類。名梵衆天。欲習既除。離欲心現。于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衆。爲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阿難此叁勝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叁摩地。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爲初禅。

  ⊙清淨離欲。故名爲梵。梵衆。即是梵民。律儀。亦指世間微細禁戒。非必是佛戒也。梵輔。即是梵臣。心既離欲。身順律儀。故曰身心妙圓。此妙圓字。特就彼天言之。遠離欲界一切粗濁。名之爲妙。較前二天功德滿足。名之爲圓。加以明悟者。即是修于四無量心成就。故得爲梵王也。言勝流者。展轉勝下地故。下皆仿此。一切苦惱。即指欲界八苦。諸漏二字。亦指欲界思惑也。禅者。梵語具雲禅那。此翻靜慮。靜則不同欲界之散動。慮則不同四空之昏昧。故亦名等持也。初禅于九地中。名離生喜樂地。謂離欲界雜惡趣生。得清淨樂。律中喻以巧浴潤漬也。吳興曰。初禅修五法。離五蓋。成五支。具八觸十功德相。五法者。欲。念。精進。慧。一心。五蓋者。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五支者。覺。觀。喜。樂。一心。八觸者。動。癢。涼。暖。輕。重。澀。滑。複有八觸。掉。猗。冷。熱。浮。沈。堅。軟。此八雖與前觸大同。若約分別。不無小異。合而言之。名十六觸。十功德者。一定。二空。叁明淨。四喜悅。五樂。六善心。七知見明了。八無累解脫。九境界現前。十心調柔軟。梵衆天壽二十小劫。身半由旬。梵輔天壽四十小劫。身一由旬。大梵天壽六十小劫。身一由旬半。貌如童子。身白銀色。衣黃金衣。禅悅爲食。又起世因本經雲。色界天。不著衣服。如著不異。頭雖無髻。如著天冠。無男女相。形惟一種。法苑珠林雲。大梵天無別住處。但于梵輔有層臺。高顯嚴博。大梵天王獨于上住。以別群下。于此叁天之中。梵衆是庶民。梵輔是臣。大梵是君。唯此初禅。有其君臣民庶之別。自此以上。悉皆無也。今按後文四禅四位天王。及華嚴經。亦有二禅叁禅天王等。則知此說亦未盡然矣。劫盡火災得至此天。由其內有覺觀火故。

  癸二、明二禅

  阿難。其次梵天。統攝梵人。圓滿梵行。澄心不動。寂湛生光。如是一類。名少光天。光光相然。照耀無盡。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化清淨。應用無盡。如是一類。名光音天。阿難。此叁勝流。一切憂懸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叁摩地。清淨心中。粗漏已伏。名爲二禅。

  ⊙圓滿梵行。牒前梵王而言之也。澄心不動。謂並離其覺觀二支。成就內淨喜樂一心四支功德也。映十方界。且指中千世界爲十方也。光爲教體。喻如人世以音爲教。故名光音。非謂光實有聲也。初禅有覺有觀。故有憂懸。亦名粗漏。今覺觀俱離。則憂懸不逼。而粗漏已伏。名定生喜樂地。謂有定水潤澤其心。律中喻以山頂之泉也。八觸十功德亦同初禅。但從內淨俱發爲異。少光壽二大劫。身二由旬。無量光壽四大劫。身四由旬。光音壽八大劫。身八由旬。火災不到。水災得至。由其內心有喜水故。

  癸叁、明叁禅

  阿難。如是天人。圓光成音。披音露出妙。發成精行。通寂滅樂。如是一類。名少淨天。淨空現前。引發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如是一類。名無量淨天。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淨德成就。勝托現前。歸寂滅樂。如是一類。名遍淨天。阿難。此叁勝流。具大隨順。身心安隱。得無量樂。雖非正得真叁摩地。安隱心中。歡喜畢具。名爲叁禅。

  ⊙此第叁禅。具有五支功德。一舍。二念。叁慧。四樂。五一心。蓋離前喜動而生淨樂。此樂非境。乃出乎淨性。恬澹寂靜。故名寂滅樂耳。非是無漏寂滅樂也。由其永離喜動。名爲安隱心中。由其得無量樂。仍名歡喜畢具。此離喜妙樂地。世間之樂更無過者。律中喻以蓮華出地而未出水。根莖華葉無不潤漬也。少淨天壽十六大劫。身長十六由旬。無量淨壽叁十二大劫。身叁十二由旬。遍淨壽六十四大劫。身六十四由旬。水火二災不到。風災得至。由其未離出入息故。

  癸四、明四禅又二。初明凡夫四天。二明不還五天。子、今初

  阿難。複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苦樂二心。俱時頓舍。粗重相滅。淨福性生。如是一類。名福生天。舍心圓融。勝解清淨。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如是一類。名福愛天。阿難。從是天中。有二岐路。若于先心。無量淨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若于先心。雙厭苦樂。精研舍心。相續不斷。圓窮舍道。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是人既以生滅爲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雖非無爲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爲四禅。

  ⊙苦因已盡。結上叁禅之德。久必壞生。顯彼叁禅之過。苦樂二心以下。方顯四禅正行。此禅具有四支功德。一不苦不樂。二舍。叁淨。四一心也。窮未來際者。言其福性益增。壽倍初天而已。非真盡未來際也。福德圓明修證而住者。謂以四無量心熏禅福德。離下地染也。廣果者。廣大福德所感之果也。無想天者。于四百九十九劫之中。六想不行。如冰夾魚。如石壓草也。此名舍念清淨地。律中喻以沐浴被新淨衣。又如密屋中燈。他經福生。或名無雲。言無雲者。下雖空居。猶依雲住。此天果報虛妙。並雲相而亦無也。福生壽一百二十五大劫。身一百二十五由旬。福愛壽二百五十大劫。身二百五十由旬。廣果無想。皆壽五百大劫。身五百由旬。火水風災皆不能到。法苑珠林雲。無想天亦無別所。但與廣果同皆一處。以是外道所居。故分二種別名。

  子二、明不還五天

  阿難。此中複有五不還天。于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苦樂雙亡。下無蔔居。故于舍心衆同分中安立居處。阿難。苦樂兩滅。鬥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機栝獨行。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象一切沈垢。如是一類。名善見天。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天。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阿難。此不還天。彼諸四禅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粗人所不能見。

  ⊙梵語阿那含。此雲不還。此之五天。皆叁果聖人寄居處也。下界。指欲界。習氣。指思惑。九品習氣俱滅。此于欲界無續生業。不可蔔居也。苦樂雙亡。則于初二叁禅無續生業。不可蔔居也。舍心衆同分者。即指第四禅天。通名舍念清淨地故。由其上界思惑未盡。所以須向此中安立居處也。鬥心。即雙舍苦樂之心。機栝。即苦樂兩忘之心。盛熱名煩。微煩名熱。十方世界。統指大千國土言之。塵象沈垢。指四禅中定慧之障。陶鑄無礙。言其定慧精明。融煉自在也。究竟者。研窮之義。幾者。動之微。研窮多念至于一念。故曰究竟群幾。窮色性性者。窮亦究竟之義。心既熏多至少。色亦窮粗至微。窮彼色性之性。鄰于空無邊際。此爲色界最頂。故名色究竟天。幽溪曰。初無煩天。即雜修下品。謂行人先入四禅定已。于此定中。先起多念無漏心。相續現前。次起多念有漏心。相續現前。又起多念無漏心。相續現前。如是漸漸。減至二念無漏。二念有漏。二念無漏時。名雜修加行成滿。次起一念無漏。一念有漏。一念無漏。至此名爲根本成滿。由此有漏無漏間雜修故名爲雜修。亦名夾熏禅。以用無漏夾熏有漏。色定轉明。果報轉勝。由此資故業故。從廣果沒。便生無煩天也。稍離定障。名爲無煩。煩即是障。障即苦樂兩鬥也。次無熱天。即雜修中品。有六心。用前下品叁心爲加行。更引叁心。一念無漏有漏無漏爲根本。資其故業。從廣果沒。能超無煩。生于無熱天。蓋前鬥心雖不交于苦樂猶有不交者在。今則機栝獨行。研交者無地。則其熱亦無。叁善見。即雜修上品。有九心。用前六心爲加行。更起叁心爲根本。資其故業。從廣果沒。生善見天。無漏功著。定慧障亡。故能十方世界。妙見圓澄。名善見天。蓋前天雖無熱。猶有機栝獨行者在。不得稱爲善見。今則獨行機栝亦無。十方世界惟一妙見也。四善現。即雜修上勝品。有十二心。用前九心爲加行。更引叁心爲根本。資于故業。超叁生四。蓋前雖善見。未能轉變自在。今既無塵象沈垢。猶如陶師。著少泥于輪上。一撥便轉。大小器具。隨行施設。無所不可。能起十四變化自在。故名善現。五色究竟。即雜修上極品。有十五心。用前十二心爲加行。更引叁心爲根本。資于故業。能超四天。生色究竟。無煩壽一千大劫。身一千由旬。無熱…

《大佛頂楞嚴經文句卷第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