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似中道慧。所以或墮魔境而破戒。或墮外道而破見。破戒破見。總是違犯波羅提木叉。由無分證中道慧。所以或成聲聞。或成緣覺。而破菩提心戒。故雲無慧並無戒。文分爲二。初正明禅境。二更斷余疑。丙初、中叁。初結前生後。二時衆伫誨。叁總別開示。丁、今初
即時如來將罷法座。于師子床。攬七寶幾。回紫金山。再來□倚。普告大衆。及阿難言。汝等有學緣覺聲聞。今日回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我今已說真修行法。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于邪見。或汝陰魔。或複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認賊爲子。又複于中。得少爲足。如第四禅無聞比丘。妄言證聖。天報已畢。衰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阿鼻獄。汝應谛聽。吾今爲汝。子細分別。
⊙此禅那中所現魔境。非一切智。莫能辨識。故今回紫金身。無問自說。乃是最後深慈也。洗心非正。謂不能以正法洗心。幽溪曰。洗心有二義。一凡修禅。先須洗滌先心。從前所有邪惡知見。悉從忏斷。猶如除去毒密。灰香蕩滌。方貯甘露。一有不盡。便爲致魔之端。二者所修圓頓止觀。乃是洗煩惑之慧水。不與叁止叁觀相應。便爲非正。即落魔道也。或汝陰魔等者。通則五十重境。皆名陰魔。並依五陰起故。別則色陰十境。但是陰中自現。止名陰魔。受陰十境。則有外魔入心。兼遭魑魅。想陰十境。兼有天魔。及著鬼神。行識二十重境。皆是得少爲足之流類也。又摩诃止觀廣明十境。一陰界入。二煩惱。叁病患。四業相。五魔事。六禅定。七諸見。八上慢。九二乘。十菩薩。惟陰界入。是初心所常觀境。余之九境。待發方觀。不發不觀。今以二十五境而爲圓通之門。正是初心常觀陰界入也。此五陰境。具有煩惱業相魔事禅定諸見上慢及二乘境。惟缺病患及菩薩耳。然偏教菩薩。亦可合于二乘境中。而總示雲。當處禅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正所謂待發方觀。不發不觀者也。
丁二、時衆伫誨
阿難起立。並其會中同有學者。歡喜頂禮。伏聽慈誨。
丁叁、總別開示叁。初總明魔事之由。二別顯境發之相。叁結勸欽誨遵修。戊初、中二。初正明魔動因由。二勸誡迷悟得失。己、今初
佛告阿難及諸大衆。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爲咎。癡愛發生。生發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殒。雲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汝輩修禅飾叁摩地。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通□。當處湛然。一切魔王。及諸鬼神。諸凡夫天。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陸飛騰。無不驚懾。凡夫昏暗。不覺遷訛。彼等鹹得五種神通。唯除漏盡。戀此塵勞。如何令汝摧裂其處。是故鬼神。及諸天魔魍魉妖精。于叁昧時。佥來惱汝。
⊙飾。莊嚴也。以功德智慧。莊嚴法身。則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故與菩薩羅漢心精□湛也。凡夫昏暗不覺遷訛者。譬如人在大舟之中。舟行人尚不覺。況世界震動。凡夫那知。余皆如文。
己二、勸誡迷心悟得失二。初勸悟則成得。二誡迷則成失。庚、今初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汝如沸湯。彼如堅冰。暖氣漸鄰。不日消殒。徒恃神力。但爲其客。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當處禅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陰銷入明。則彼群邪鹹受幽氣者。今明能破暗。近自鎖殒。如何敢留擾亂禅定。
⊙此中凡舉四喻。一者風吹光。二者刀斷水。但是不動不傷。明其無害而已。叁者湯消冰。四者明破暗。則不惟無害。又能轉魔界爲佛界矣。修心之士。其可不自勉乎。
庚二、誡迷則成失
若不明悟。被陰所迷。則汝阿難。必爲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爲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儀。八萬行中。只毀一戒。心清淨故。尚未淪溺。此乃隳汝寶覺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沒。宛轉零落。無可哀救。
⊙一切境界。皆依陰發。故但雲被陰所迷。以離五陰則無天魔鬼神可得故也。籍沒者。沒其屬籍。
戊二、別明境發之相五。初明色陰境。至五明識陰境。己初、中叁。初總示陰相。二別明發相。叁結過勸示 .庚初、又四。初牒示圓通正行。二正示色陰區宇。叁懸示色陰盡相。四結示本惟妄想。辛、今初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叁摩地。
⊙道場者。修道之場。若據佛世及末世利根。止取可安居處。便爲道場。若欲事理並修。克期取證。則指叁七壇儀之後。即于此處修叁摩地。乃至端坐安居經一百日。名爲坐道場也。銷落諸念。即入流亡所正修功夫。以一心圓頓止觀。隨觀一境。銷镕五陰生死情計。譬如大冶鑄金。故名爲銷。令彼垢除。故名爲落。其念若盡。通則從觀行盡。至究竟盡。別則且約觀行名盡。所謂初登五品。圓伏五住煩惱也。離念一切精明。通亦從觀行離。至究竟離。則有觀行精明。乃至究竟精明。今且約觀行言之。既登觀行一品。便能動靜不移。憶忘如一。觀音所謂所入既寂者是也。當住此處入叁摩地者。印成下手功夫正應如此也。然此處有二義。一約觀。二約境。約觀者。即是離念精明之處。約境者。即是事理二境。各有通別。通者。二十五門爲事境。門門所具如來藏性爲理境。別者。耳門爲事境。聞性本圓本通本常爲理境。今正合明以此離念精明之觀。住于耳根聞性圓通常處。乃可入叁摩地也。利根之士。便從此處一超直入。若色陰習強。則有幽暗區宇現在前耳。
辛二、正示色陰區宇
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爲色陰區宇。
⊙此明觀行位中色陰現前之相也。圓解已開。故如明目之人。事障未破。故如處大幽暗。了知色陰本如來藏。故雲精性妙淨。理境未現。故雲心未發光。被此虛妄色質覆障真性。故名色陰區宇。區者。區局。宇者。處所也。
辛叁、懸示色陰盡相
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複幽黯。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
⊙十方洞開無複幽黯者。即所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乃至明暗通塞恬變合離生滅種種二相。皆悉了然不生。故名爲色陰盡超劫濁也。同居十方洞開。則六凡色陰盡。方便十方洞開。則二乘色陰盡。實報十方洞開。則菩薩色陰盡。如次超于叁土劫濁。又有觀行開觀行盡觀行超。乃至究竟開究竟盡究竟超之不同。須以第二卷中釋五陰文。及第六卷釋圓通文。與此對參。方知此文脈絡旨趣。
辛四、結示本惟妄想
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爲其本。
⊙夫九界衆生。于此漏無漏色。誰不以爲定有實法。良以不曾子細觀其所由故也。今以佛眼照窮色陰之源。不過由于堅固妄想。所謂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豈真有堅固之實色哉。但是妄想謂堅固耳。堅固妄想爲本。則是無本。所以圓頓止觀一起。彼則隨盡也。設有實法。如何可盡。設不達其元非實法。惟屬妄想。如何可成圓頓止觀。思之思之。下皆准此。
庚二、別明發相十。初精明外溢身能出礙。至十邪心含魅妄見妄說。此之十境。或先或後。或發不發。或有並發。或複重發。事非一致。今但次第詳列。令行人知是色陰境耳。辛、今初
阿難。當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織。少選之間。身能出礙。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爲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此中。即前文所謂此處。指于即事之理境也。精研者。觀行之功。妙明者。藏性之理。通在二十五境。別在耳門。由其精研妙明。能令四大不織。是故少選時間身能出礙也。身能出礙者。依于色陰所發之境。精明流溢者。出其境界之名。斯但功用等者。明其發境之由。由于功用。功用至此。亦是善現。但既非聖證。切不可作聖心耳。夫魔之乘人。必伺其或怖或喜。今雲非爲聖證。所以斷其妄喜。又雲名善境界。所以斷其妄怖也。修心者知之。
辛二、精明內溢拾出蛲蛔
阿難。複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內徹。是人忽然于其身內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無傷毀。此名精明流溢形體。斯但精行暫得如是。非爲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此心。亦指觀行之心。精行。亦功用也。余可知。
辛叁、精魄合離空中聞法
又以此心內外精研。其時魂魄意志精神。除執受身。余皆涉入。互爲賓主。忽于空中聞說法聲。或聞十方同敷密義。此名精魄遞相離合。成就善種。暫得如是。非爲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初文雖雲精研妙明。而是外研居多。是故精明流溢前境。次文雖亦精研妙明。而是內研居多。是故精明流溢形體。今則內外並研。故令魂魄意志精神。但除執受總報之身。余皆互相涉入互爲賓主。遂于空中十方聞敷法義也。醫書雲。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膽藏志。腎藏精。心藏神。當知遞相離合互爲賓主。良由于此。一切唯心。唯心所現諸法。皆不可思議也。
辛四、心魂染悟見佛踞臺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內光發明。十方遍作閻浮檀色。一切種類。化爲如來。于時忽見毗盧遮那。踞天光臺。千佛圍繞。百億國土。及與蓮華。俱時出現。此名心魂靈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諸世界。暫得如是。非爲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澄者。妙止之功。露者。妙觀之力。澄以妙止。露以妙觀。使此心皎潔瑩徹。故得內光發明。報土乍現。毗盧遮那。此雲光明遍照。即是法報合身。蓋觀行中所觀色陰。元不局于同居。今既心光研明。加以靈悟所…
《大佛頂楞嚴經文句卷第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