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楞嚴經文句卷第十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文句卷第十】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谛譯經

  

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文句

  

菩薩比丘溫陵道昉參訂

  

  己四、明行陰境叁。初總示陰相。二別明發相。叁結過勸示。

  庚初、中四。初結前想陰盡相。二正示行陰區宇。叁懸示行陰盡相。四結示本惟妄想。辛、今初

  阿難。彼善男子修叁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恒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複粗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來無所黏。過無蹤迹。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

  ⊙虛妄五陰。皆以妄想爲本。是故想陰一盡。則平常夢想銷滅也。金光明最勝王經。明十地菩薩。皆有夢兆。故知直至佛地。方名究竟覺者。但此夢想亦自不同。有六凡見思夢想。二乘能銷滅之。有二乘塵沙夢想。菩薩能銷滅之。有菩薩無明夢想。唯佛能銷滅之。又有觀行銷滅。乃至究竟銷滅之不同。若在利根。則一銷一切銷。根或不等。亦可非次第中說于次第耳。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等。正前文所謂于覺明心如去塵垢。乃覺所覺空之境界也。虛受照應者。虛而能受。如谷答響。照而能應。如鏡寫容。了罔陳習者。罔。無也。陳習。前塵落謝影子也。了無塵影。正如谷響鏡容。來無所黏。過無蹤迹也。見思想陰盡。觀同居世間了罔陳習。唯一真空。塵沙想陰盡。觀方便世間了罔陳習。唯一妙有。無明想陰盡。觀實報世間了罔陳習。唯一中道理谛。

  辛二、正示行陰區宇

  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衆生。畢殚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爲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爲行陰區宇。

  ⊙遷流造作。名之爲行。即是分段變易二種生死之根元也。今于觀行位中。想心既伏。故行陰境界。從此披露。然猶未見識陰區宇。故未通其各命由緒。而只此行陰。乃十二類受生之本基。浮根塵究竟之樞穴。非此熠熠妄性。則十二類何由受生。浮根塵何由開合耶。殚。盡也。由緒來曆也。野馬。日中所映水上浮遊之氣。亦名陽焰。望之似水。即之無實。行陰亦爾。無實性也。樞者。門軸。穴者。停軸之處。由樞穴故。門得開合。由行陰故。根塵妄有生滅也。

  辛叁、懸示行陰盡相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爲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衆生濁。

  ⊙言此清擾熠熠不停之元性。若銷其性。入于本澄之體。惟一澄湛之元習。譬如波瀾既滅。化爲澄水。此則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是故名行陰盡而超衆生濁也。九界六即。具如圓通中釋。一澄元習者。指識陰言。既稱元澄。複名元習者。以其含藏一切習氣種子。猶屬真常流注。後文所謂。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也。

  辛四、結示本惟妄想

  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爲其本。

  ⊙行陰之相甚爲幽隱。而此幽隱。但是妄想所成而已。豈更有他本哉。

  庚二、別明發相十。初計二無因。至十計五現涅槃。此與阿含所明六十二見。法數並同。法相稍異。彼則本是外道。此乃修心誤墮故也。辛、今初

  阿難當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類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窮生類本。于本類中生元露者。觀彼幽清圓擾動元。于圓元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二無因論。一者是人見本無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機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見八萬劫所有衆生。業流灣環。死此生彼。祗見衆生輪回其處。八萬劫外。冥無所觀。便作是解。此等世間十方衆生。八萬劫來無因自有。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二者是人見末無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見其根。知人生人。悟鳥生鳥。烏從來黑。鹄從來白。人天本豎。畜生本橫。白非洗成。黑非染造。從八萬劫無複改移。今盡此形。亦複如是。而我本來不見菩提。雲何更有成菩提事。當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爲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文有叁節。從初至二無因論。總明依陰起計。從一者是人至惑菩提性。別明邪計相貌。從是則名爲訖文。結明成外道論。下皆例此。不複更出。初言凝明正心者。即是觀行得力。不起十種妄想貪求。故十魔不能候其便也。從此精研。窮究十二類生之本。則生滅根元便得披露。故得觀于幽清圓擾動元。但不應于此圓元境界橫生計度耳。動元。即指行陰爲群動之元。此之行陰境界難可了知。故名爲幽。非是粗重前塵。故名爲清。同分生基互含互具故名爲圓。于真常中妄有流注。故名爲擾也。外道本劫本見十八見中。自有無因而出之二見。一則從無想來。自謂本無今有。一則捷疾觀察。妄謂無因而有。今之行人。本爲修正遍知趣菩提果。但由妄起計度。誤墬其中。故曰亡正遍知惑菩提性也。生機全破者。觀行破也。乘眼根八百功德能見八萬劫者。圓觀力強也。本無因者。約業名本。又來處名本。末無因者。約象名末。又當果名末。皆本無因。應雲皆末無因。恐字誤耳。此于止觀十境中。即屬見境。而見境依于行陰。行陰本于幽隱妄想。故今搜示根原。備明妄相。令真修者不墮其中。然此雖雲發在觀行。而深位亦有發義。但深位人。功德力大。不至墮落外道耳。如楞伽經雲。七地菩薩。若無善念正受。墮外道邪徑。八地菩薩。滅叁昧樂門醉所醉。妄想涅槃想皆其義也。今謂楞伽七地。似指叁乘共十地言之。即合此中豎論五陰盡相。想盡而行未盡位在七信。若約別地。須論界外五陰也。

  辛二、計四遍常

  阿難。是叁摩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圓常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遍常論。一者是人窮心境性二處無因。修習能知二萬劫中。十方衆生所有生滅。鹹皆循環。不曾散失。計以爲常。二者是人窮四大元四性常住。修習能知四萬劫中。十方衆生所有生滅。鹹皆體恒。不曾散失。計以爲常。叁者是人窮盡六根末那執受。心意識中本元由處。性常恒故。修習能知八萬劫中。一切衆生循環不失。本來常住窮不失性。計以爲常。四者是人既盡想元。生理更無流止運轉。生滅想心今已永滅。理中自然成不生滅。因心所度。計以爲常。由此計常。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爲第二外道。立圓常論。

  ⊙此之行陰。無始以來相續恒轉。有似常住。故名圓常也。外道十八見中。有我及世間常四見。前叁與此並同。第四名爲捷疾相智。

  辛叁、計一分常

  又叁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自他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顛倒見。一分無常一分常論。一者是人觀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爲究竟神我。從是則計我遍十方。凝明不動。一切衆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則我心性。名之爲常。彼生滅者。真無常性。二者是人不觀其心。遍觀十方恒沙國土。見劫壞處。名爲究竟無常種性。劫不壞處。名究竟常。叁者是人別觀我心。精細微密。猶如微塵。流轉十方。性無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滅。其不壞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從我流出。名無常性。四者是人知想陰盡見行陰流。行陰常流。計爲常性。色受想等今已滅盡。名爲無常。由此計度一分無常一分常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爲第叁外道。一分常論。

  ⊙初則計自爲常。他爲無常。二則單計他常無常。叁則單計自常無常。四則雙計自他皆有常無常也。外道十八見中。有我及世間半常半無常論四種。但法相不同。彼雲。一梵天常我無常。二由戲笑故無常。叁由相觀視故無常。四捷疾觀察。謂常無常。

  辛四、計四有邊

  又叁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分位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有邊論。一者是人心計生元流用不息。計過未者。名爲有邊。計相續心。名爲無邊。二者是人觀八萬劫。則見衆生。八萬劫前寂無聞見。無聞見處。名爲無邊。有衆生處。名爲有邊。叁者是人計我遍知。得無邊性。彼一切人現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無邊之心。但有邊性。四者是人窮行陰空。以其所見心路籌度。一切衆生一身之中。計其鹹皆半生半滅。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邊一半無邊。由是計度有邊無邊。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爲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性真常中。安有分位。依于行陰。分位妄生。初二皆計叁世分位。初以過未爲有邊。現前一念相續之心爲無邊。次以八萬劫內爲有邊。八萬劫外爲無邊。叁計能所分位。以我爲能知故無邊。彼爲所知故有邊。四計生滅分位。行陰之性。惟是生滅。生爲有邊。滅爲無邊也。外道十八見中。亦有有邊無邊四論。但法相不同。彼雲。一有邊想。二無邊想。叁上方有邊四方無邊。四非有邊非無邊。

  辛五、計四矯亂

  又叁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知見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一者是人觀變化元。見遷流處。名之爲變。見相續處。名之爲恒。見所見處。名之爲生。不見見處。名之爲滅。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爲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爲減。各各生處。名之爲有。互互亡處。名之爲無。以理都觀。用心別見。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于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前人遺失章句。二者是人谛觀其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余。無所言說。叁者是人谛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無所言說。四者是人有無俱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窮诘。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墮落外道。惑菩…

《大佛頂楞嚴經文句卷第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