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楞严经文句卷第八▪P4

  ..续本文上一页不必融会。贵在得意而已。又即如幻人一喻。通于四教。若以正因缘生。无我我所。故名如幻。是藏教意。因缘即空。故名如幻。是通教意。幻法不实。随心转变。假名无量。是别教意。幻即法界。一切法趣幻。幻即中道第一义谛。不可思议。是圆教意。今正取圆教意。故名深喻也。奢摩他。即是一心三止。毗婆舍那。即是一心三观。言用诸如来毗婆舍那者。正是全以果觉而为因心也。全性起修。全性成证。故名清净修证。即而常六。故云渐次。六而常即。故云深入。斯则彻果通因。总惟圆顿止观。乃有既弘此经。复毁止观。譬如供养帝释。毁憍尸迦。其为愚惑。亦已甚矣。

  庚二、正以三行结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三增进。即前三种增进修行渐次也。正助合行。故能成就真菩提路。言五十五位者。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十地。及等觉也。始终皆以三增进故而能成就。则知三行。不局初心明矣。干慧是路而非真。妙觉是真而非路。故不说之。复次干慧虽是所成。而位在观行。兼有能成之功。妙觉虽亦所成。而位在究竟。并无所成之相。故前文但曰方尽妙觉。以妙觉即是众生本有之性。今令彻底究竟而已。如达多之头。衣里之珠。本不曾失。今何所得。故下文又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

  庚三、复以邪正结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是观。即指如来毗婆舍那而言之也。须以三事别其邪正。一者知圆顿止观性修不二。名之为正。否则为邪。二者知六而常即。不生退屈。即而常六。不生增慢。名之为正。否则为邪。三者知由三增进行。正助并修。戒乘俱急。名之为正。否则为邪也。大章第三明正助行所成伏断圆三德位竟。

  乙四、结成经名以彰圆体圆宗圆用二。初文殊问。二如来答。丙、今初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性修因果解行智断。既已全彰。今欲摄别归总。以总挈别。摄广归略。以略得广。故请问经名及奉持方法也。然此圆顿教行理三。自非根本实智。不能彻底承当。故须文殊请问。首问经名。欲人寻名而得体。次问奉持。欲人即体以成宗。宗体既成。便有力用。故知祗是问三法耳。又名者。总诠三法。经者。即指三法为经。体是理经。宗是行经。用是教经。奉持者。以此三法自行化他也。

  丙二、如来答二。初别答五名。二总答奉持。丁、今初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初大佛顶三字。从体立名。显密皆以大佛顶为体也。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者。显密皆以大佛顶实相为印。而意指密诠也。十方如来清净海眼者。显密皆是大佛顶性正法眼藏。而意指显说也。次名救护亲因者。亲因。犹言亲缘。如此会中。阿难为亲。登伽为因。一切亲因。用此显密二诠救之护之。无不得蒙度脱。必令得菩提心。入遍知海而后已。此从用立名也。三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者。以宗立名。大佛顶性。即是不生不灭真因。因该果彻。故名密因。虽亦兼指密印般怛罗义。而重在显诠也。四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者。仍约体宗立名。单指密诠。大方广即是大佛顶之异名。亦是大白伞盖异名。此则约体。妙莲华王。是因果同时义。十方佛母。是一乘因果义。此则约宗。虽显说中。亦云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又云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而重在密诠也。五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从用立名。灌顶章句四字。意指密诠之用。所谓果上持此咒心。能于十方摩顶授记。因中持此咒心。亦于十方蒙佛授记也。诸菩萨万行首楞严一句。意指显诠之用。由悟阴入处界七大皆如来藏。所以一心能具万行。事事可证圆通也。余如玄义中释。

  丁二、总答奉持

  汝当奉持。

  ⊙奉持别无他法。只是识取名下之义。而会归自己耳。然问中言我及众生云何奉持。今但答汝当奉持者。正显传法之人。应须以身设教。汝能如法奉持。则一切众生。自当不令而行矣。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末世弘经。所当深思而力勉也。大章第四结经名竟。

  乙五、借破戒恶法为问端。而广示七趣差别。意显若无出世妙戒。决无出世妙慧也。三恶道及阿修罗。无木叉戒。人仙欲天。无有禅戒。色无色天。乏无漏戒。无戒故无慧。不出生死。文分为二。初申请。二示答。丙初、中二。初经家叙益。二当机正请。丁、今初

  说是语已。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罗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此之领益。其来甚远。一则得蒙开示般怛罗义。即是前文重宣神咒。述益劝持。二则悬示修进圣位。即是能立三种增进。所立五十七位。三乃兼闻了义名目也。禅那。此云静虑。即止观之异名。前文所谓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是也。虚凝者。观无沉滞故虚。止无散动故凝。闻法之力。资其定慧故也。三界修心所断烦恼。共有八十一品。今阿难且断欲界六品烦恼。证于第二斯陀含果。此约迹言之也。

  丁二、当机正请二。初赞谢。二陈疑。戊、今初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无遮。善开众生微细沈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

  戊二、陈疑三。初总疑真不容妄。二别疑地狱同别。三结请决定开示。此是阿难同体大悲。悬见末世之中。有妄执圆常之理。谓天堂地狱。总一真常。而不畏恶道者。有妄计法空之名。而硬作主宰。拨无因果者。有仿佛心净土净之说。而直云地狱无定处者。有但见地狱等各有定处执为究竟实有。而不达惟心者,故致此问。使行人解行并进。不堕迷网。亦扶律谈常之极思也。己初、总疑真不容妄

  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此虽总疑真不容妄。然与第四卷中满慈所问理违事难。其意不同。满慈是从阴入处界文中蹑成难端。意谓如来藏性不应忽生诸有为相。故佛须以迷真成妄。妄本不生答之。今文是领二种转依道理。重辨性具法门。倘一转一切转。则佛体不容更有六道。倘一心本具十种法界。则六道当与佛界并驱。故佛须以妄想发生。非本来有。乃至汝妄自造。非菩提咎答之。文中若此妙明至本来遍圆。领前妙性圆明离诸名相而言之也。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领前灭妄名真二转依号而言之也。此道为复本来自有句。结成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六道之难也。为是众生妄习生起句。含下有定处各私受之两疑而问之也。

  己二、别疑地狱同别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

  ⊙此别举现事以为问端。正欲显示惟心业果。警三界之沉迷也。宝莲香私行淫欲。则是破戒。妄言无报。则是破见。戒见俱破。直堕何疑。琉璃废父自立。诛瞿昙族姓以报一言之辱。既非有戒可破。亦非拨无因果。只由嗔恚增上而招地狱。善星妄说法空。则是破见。虽未破戒。亦复同堕。此诸地狱。明知皆是妄习生起。但未知其有定处耶。各私受耶各各私受。即是无定处也。此虽单问地狱定处之有无。意实兼问六道。六文答以虽则自招。兼有元地。虽有定处。惟属浮虚妄想凝结。则三界惟心之义。益彰明矣。

  己三、结请决定开示

  惟垂大慈开发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观此结问。知其意在扶律矣。

  丙二、示答二。初赞许。二正说。丁、今初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妄谓六道是本来有而不可灭。此是邪见。妄谓六道即是性真而不须灭。此亦邪见。妄谓六道惟心而无定处。此是邪见。妄谓六道有定处而非惟心。此亦邪见。妄谓业性即空而不受报。此是邪见。妄谓业障有实而不可转。此亦邪见。今由此问。重为开示。俾知六道皆是妄想凝结。非本来有。则知即性空成性具。即性具是性空。不入初二邪见。俾知自妄所招。兼有元地。则知惟心三界。三界惟心。不入次二邪见。俾知妙发三昧。永除三惑。方能证妙寂常。则知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若能毕故不造新。灭障犹如翻大地。不入后二邪见。故称快哉此问也。

  丁二、正说三。初总明二分。二别示七趣。三结示劝修。戊初、中三。初约迷真双标。二约情想别示。三明纯杂升沉。己、今初

  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内外二分。止就众生现在迷妄身心辨之。克实不过善恶二业。而以恶为内分者。犹律中所谓俗人造罪。是其分内也。夫内分外分。只因妄习。妄习只因妄见。妄见更无所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故知狂华乱舞。空体依然。妄习纷纭。实本真净矣。

  己二、约情想别示

  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

《大佛顶楞严经文句卷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