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藏菩萨本愿经》谈佛教的孝亲观和轮回观
讲演/释净旻 整理/明玉
净旻法师是普陀山佛教艺术总监。他热心于推广佛学教育和佛教文化,两年前与复旦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合作,共同编撰天台宗系列教材,今年与庐山东林寺大安法师合编净土宗教材。今天,2008年8月31日,净旻法师应邀来复旦大学给我们讲解《地藏菩萨本愿经》。
《地藏菩萨本愿经》在中国佛教界的地位及重要性
在中国佛教界,地藏菩萨信仰和观音信仰、文殊信仰、普贤信仰、弥勒信仰,并称为五大信仰。前四位菩萨,在四大佛教名山建立了他们的道场;而后者弥勒菩萨,传统的道场相对规模较小,浙江奉化的岳林寺是五代布袋和尚的道场。赵朴老提倡把奉化的雪窦山,称为中国佛教的第五大名山,作为弥勒菩萨道场。为此,最近在那里做大型露天铜像。但在中国,可以说仅次于观音信仰的,深入民间的,就是地藏信仰。
弘扬地藏信仰主要有三部经典,通称“地藏三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十轮经》和《占察善恶业报经》。在这三部经典中,都没有记载地藏菩萨的生日在哪一天。
通过文献的考察,最详尽的记载是在明代的《神僧传》。在唐高宗永徽四年时,新罗国的高僧金地藏来到了中国的九华山,身边带着一只白狗。在他九十九岁那一年,即唐玄宗开元十六年七月三十那一天成道。二十年后的七月三十晚上,显圣放光,建塔。这里出现两次“七月三十”,都跟他的成道、显圣有关,而不是生日。但可能中国人觉得生日更有意义,于是讹传“七月三十”为地藏圣诞,其实根据记载,“七月三十”是他成道的日子。
《宋高僧传》里也提到,金地藏是在贞观十九年夏天,跏趺入灭,成道。“夏天”并没有明指是七月三十,到了明代才明确是七月三十。《宋高僧传》记载的“贞观”要比“开元”早六十多年,这是一个记载的差异,但总体上我们基本可以确认,“七月三十”原是金地藏在中国九华山以九十九岁高龄示现成道的日子。
《地藏经》三卷,十三品,唐代实叉难陀三藏于阗国人翻译。这部经在中国很受欢迎。以前中国丛林寺院讲经有一种说法,叫“四部头”。讲经法师在什么时候讲经呢?冬参夏讲。在冬天的时候是参禅,夏天的时候是讲经。而被讲频率最高的前四部经典就被称为“四部头”,分别为:《金刚经》、《地藏经》、《阿弥陀经》和《法华经》。可见,《地藏经》在中国佛教界很有地位。
晚明时代,有一位大德,因住在东天目山的灵峰寺,故叫灵峰蕅益大师,他是一个佛教天才,著书等身。但他年轻时代学孔孟圣学,非常反对佛教。十五、六岁时,洋洋洒洒写了很多反佛文章,就像韩愈一样,继往圣之绝学反佛。后来是什么样的因缘使他有了三百六十度的大调整而成为佛门高僧呢?在他的自述中讲:“智旭深憾夙生恶习,少年力诋三宝,幸赖善根未殒,得闻本愿尊经,知出世大孝,乃转邪见而生正信”。看到了这部《地藏菩萨本愿经》,知道了出世间的大孝,所以开始转变他原本的邪见,而生正信,最后成为一代人天师表,号称明代四大高僧之一。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的“孝亲思想”在我们中国人骨子里,有两大恩情排序最前:一是生育之恩,生我养我不可忘;二是救命之恩。儒家自古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排在第一位。“人而无孝禽兽不如”,“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但儒家对于孝道的定格,非常实际:“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活着的时候,要好好奉养,尽衣食住行上的努力;父母去世,安葬的时候要到位,逢年过节在祭日当中,要祭拜到位。作为人子,尽孝道,就这三条。
但对我们佛教来讲,这种孝道是不圆满的。儒家有一个根本思想:“未知生、焉知死”。它更强调对人现世的奉养,而对人死后的关怀,仅限于厚葬、拜祭。
在佛教,孝道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人天道的孝礼,注重对父母现实中的奉养,衣食无亏;第二层是小乘人的孝道,度化骨肉至亲,使其解脱生死苦海;第三层是大乘菩萨的孝道,普度一切众生,超凡入圣,同成佛道。但“普度众生、同成佛道”为什么被纳入孝亲范围呢?在《梵网菩萨戒经》里释迦牟尼佛明确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世世无不从之受生。”把天下男人女人都看作是我父我母,加以平等的孝顺,所以要来救拔。在这样一个理论基础上,我们来谈出世间之大孝、菩萨之大孝,这不仅超脱了生前奉养、死后安葬,而且打破了只度化骨肉至亲脱离苦海的层面。
佛门的孝经有两部:大本的是《地藏菩萨本愿经》,三卷,小本的是《盂兰盆经》,一卷。现在还有一部经典很知名,《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署名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这本经典现在教内也在流通,也有一些法师加以注释弘扬。但确切讲这本经是部疑伪经,基本上可以说,不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不是佛说的。所以我觉得,学佛教孝经,还是要从《地藏菩萨本愿经》、《盂兰盆经》入手。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的孝亲观
《地藏经》的第一品:忉利天宫神通品,“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这部经是佛升到忉利天宫为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做的一次讲演。释迦牟尼佛的母亲摩耶夫人四十五岁时,在兰毗尼花园生下佛,七天后就去世了,往生忉利天宫;释迦牟尼佛的儿童和少年时代,是靠他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养育。“为母说法”,点名了《地藏经》的定位,这是一部报恩经,报母恩。
根据其他经典介绍,佛讲此经的时间是其涅槃前三个月。再过三个月,佛当入灭,为报母恩,上升忉利天宫,为母说法。所以这也是佛晚年说的一部经典,比《法华经》还要晚。
佛在经中对地藏菩萨作了一个总结性的赞叹:“地藏地藏,如知神力,不可思议,如知慈悲,不可思议,如知智慧,不可思议,如知辩才,不可思议。”从地藏菩萨的神力、慈悲、智慧、辩才四个方面都用“不可思议”加以赞美。
像这样一位具有崇高地位、智慧、神力的菩萨,这是他的果,当年种了什么“因”?凭什么样的修为和努力,获得这四不可思议呢?经中先后谈到了四次,介绍久远劫以前,地藏菩萨做过长者子、小国王,但四者有其二都是以孝女的身份出现。
孝女故事之一:婆罗门女
第一次是在古佛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时代。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叫贤劫,贤劫有千佛出世。释迦牟尼佛是迦什佛之后、弥勒佛之前成佛。在佛教的宇宙观、时空观当中,时间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在释迦、迦什之前,各个时空、各个世界都有无量的佛在教化众生。
在古佛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时期,有一位婆罗门女。这是假说,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根本不是在我们地球的时空段,所以也未必会有所谓的婆罗门种姓。种姓制度是在古印度孕育的一种血统制度,最高的叫婆罗门,然后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这四个种姓等级分明,彼此歧视,互相不能通婚;现在印度还分四种姓。这是地球上的状况,那么这婆罗门种姓制度难道是宇宙间的常法吗
一切有生命、有时间的地方都通行吗?我想也未必。但是佛既然在这个世界、在2500年前的印度成道,他为了要说明很多的问题,借此喻彼,借近旷远,以大家耳熟能详之物来表达一种悠远的道理。
婆罗门女是个孝女,“其母信邪,常轻三宝”,她母亲在精神上信仰缺失,做了很多由于邪信而导致的邪行,所以母亲去世后,成为了婆罗门女的一块心病:非常想要知道她的妈妈近况如何?死归何处?于是她变卖家业,去供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塔庙,广设供养,祈求给她的母亲荐福,使其得到拯救。有一天,当她在非常虔诚地祈祷时,发生了一件很奇怪的现象,空中传来声音:你不要悲忧,我会告诉你妈妈到底去了哪里?婆罗门女就问:你是何方神德?声音继续道:我就是你供养的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啊!
经典中云:“见汝忆母,倍于常情众生之分。”婆罗门女对她妈妈的这种思念和孝道之情,极为少见,已经超过了一般泛泛之辈众生之分。所以古佛被她感动示现。佛说:你回家,念我名号;我到时会告诉你,你妈妈去哪里了?婆罗门女回到家,按古佛所说,持佛名号,在禅定中居然到了铁围山。经典描写铁围山极端恶劣、凶残,婆罗门女在那里见到了无毒鬼王,鬼王问她:来这里干嘛?她说:来找我妈妈。问:你妈妈是谁?答:悦帝利。然后这个无毒鬼王就跟她讲:“愿圣者即返本处,无至犹忆悲恋,悦帝利罪女生天以来,经今三日”,此时鬼王已经不称她为一个普通人了,而是“圣者”,“孝之为圣”,一个人真正成为一个孝女,她也就是一个圣者了;并说你可以返回到你的本处了,不要再难过悲恋,你的母亲在三天前就已经离开了这个无间地狱,到天上去了。然后鬼王讲了一个传闻,说“云承孝顺之子,为母设供修福”,为什么这个罪女能这样快脱离地狱之苦,在三天前往生呢?听说是因为她家的儿子孝顺之至,为其母设斋修福。
婆罗门女明明是女儿身,为什么经典中却说是“孝顺之子”?这四个字,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孝字真义。“孝”真正的意思是“顺”,常言道“百孝不如一顺”。打个比当,老年人吃不惯西餐,年轻人却喜欢,为尽孝道,把父母连拉带拽带到某个品牌西餐店,花销不菲,请他父母吃了一顿西餐,孝吗?孝;然而不顺。因为老年人多少年习惯转不过来,他们会觉得大饼油条更好吃,而西餐难吃,所以这年轻人是没有体恤他父母之心。当然这个顺不是无原则的。像婆罗门女的母亲,“其女信邪,不敬三宝”,这时作为子女就应该加以“劝”、加以“导”,而不能“顺”。但一般层面上讲,还是“百孝不如一顺”。所以孝顺这个词很有道理。
第二层意…
《从《地藏菩萨本愿经》谈佛教的孝亲观和轮回观(净旻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