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藏菩薩本願經》談佛教的孝親觀和輪回觀
講演/釋淨旻 整理/明玉
淨旻法師是普陀山佛教藝術總監。他熱心于推廣佛學教育和佛教文化,兩年前與複旦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合作,共同編撰天臺宗系列教材,今年與廬山東林寺大安法師合編淨土宗教材。今天,2008年8月31日,淨旻法師應邀來複旦大學給我們講解《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在中國佛教界的地位及重要性
在中國佛教界,地藏菩薩信仰和觀音信仰、文殊信仰、普賢信仰、彌勒信仰,並稱爲五大信仰。前四位菩薩,在四大佛教名山建立了他們的道場;而後者彌勒菩薩,傳統的道場相對規模較小,浙江奉化的嶽林寺是五代布袋和尚的道場。趙樸老提倡把奉化的雪窦山,稱爲中國佛教的第五大名山,作爲彌勒菩薩道場。爲此,最近在那裏做大型露天銅像。但在中國,可以說僅次于觀音信仰的,深入民間的,就是地藏信仰。
弘揚地藏信仰主要有叁部經典,通稱“地藏叁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十輪經》和《占察善惡業報經》。在這叁部經典中,都沒有記載地藏菩薩的生日在哪一天。
通過文獻的考察,最詳盡的記載是在明代的《神僧傳》。在唐高宗永徽四年時,新羅國的高僧金地藏來到了中國的九華山,身邊帶著一只白狗。在他九十九歲那一年,即唐玄宗開元十六年七月叁十那一天成道。二十年後的七月叁十晚上,顯聖放光,建塔。這裏出現兩次“七月叁十”,都跟他的成道、顯聖有關,而不是生日。但可能中國人覺得生日更有意義,于是訛傳“七月叁十”爲地藏聖誕,其實根據記載,“七月叁十”是他成道的日子。
《宋高僧傳》裏也提到,金地藏是在貞觀十九年夏天,跏趺入滅,成道。“夏天”並沒有明指是七月叁十,到了明代才明確是七月叁十。《宋高僧傳》記載的“貞觀”要比“開元”早六十多年,這是一個記載的差異,但總體上我們基本可以確認,“七月叁十”原是金地藏在中國九華山以九十九歲高齡示現成道的日子。
《地藏經》叁卷,十叁品,唐代實叉難陀叁藏于阗國人翻譯。這部經在中國很受歡迎。以前中國叢林寺院講經有一種說法,叫“四部頭”。講經法師在什麼時候講經呢?冬參夏講。在冬天的時候是參禅,夏天的時候是講經。而被講頻率最高的前四部經典就被稱爲“四部頭”,分別爲:《金剛經》、《地藏經》、《阿彌陀經》和《法華經》。可見,《地藏經》在中國佛教界很有地位。
晚明時代,有一位大德,因住在東天目山的靈峰寺,故叫靈峰蕅益大師,他是一個佛教天才,著書等身。但他年輕時代學孔孟聖學,非常反對佛教。十五、六歲時,洋洋灑灑寫了很多反佛文章,就像韓愈一樣,繼往聖之絕學反佛。後來是什麼樣的因緣使他有了叁百六十度的大調整而成爲佛門高僧呢?在他的自述中講:“智旭深憾夙生惡習,少年力诋叁寶,幸賴善根未殒,得聞本願尊經,知出世大孝,乃轉邪見而生正信”。看到了這部《地藏菩薩本願經》,知道了出世間的大孝,所以開始轉變他原本的邪見,而生正信,最後成爲一代人天師表,號稱明代四大高僧之一。
《地藏菩薩本願經》中的“孝親思想”在我們中國人骨子裏,有兩大恩情排序最前:一是生育之恩,生我養我不可忘;二是救命之恩。儒家自古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孝排在第一位。“人而無孝禽獸不如”,“萬惡淫爲首,百善孝爲先”。但儒家對于孝道的定格,非常實際:“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父母活著的時候,要好好奉養,盡衣食住行上的努力;父母去世,安葬的時候要到位,逢年過節在祭日當中,要祭拜到位。作爲人子,盡孝道,就這叁條。
但對我們佛教來講,這種孝道是不圓滿的。儒家有一個根本思想:“未知生、焉知死”。它更強調對人現世的奉養,而對人死後的關懷,僅限于厚葬、拜祭。
在佛教,孝道有叁個層次:第一層是人天道的孝禮,注重對父母現實中的奉養,衣食無虧;第二層是小乘人的孝道,度化骨肉至親,使其解脫生死苦海;第叁層是大乘菩薩的孝道,普度一切衆生,超凡入聖,同成佛道。但“普度衆生、同成佛道”爲什麼被納入孝親範圍呢?在《梵網菩薩戒經》裏釋迦牟尼佛明確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世世無不從之受生。”把天下男人女人都看作是我父我母,加以平等的孝順,所以要來救拔。在這樣一個理論基礎上,我們來談出世間之大孝、菩薩之大孝,這不僅超脫了生前奉養、死後安葬,而且打破了只度化骨肉至親脫離苦海的層面。
佛門的孝經有兩部:大本的是《地藏菩薩本願經》,叁卷,小本的是《盂蘭盆經》,一卷。現在還有一部經典很知名,《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署名是鸠摩羅什法師翻譯。這本經典現在教內也在流通,也有一些法師加以注釋弘揚。但確切講這本經是部疑僞經,基本上可以說,不是鸠摩羅什法師翻譯,不是佛說的。所以我覺得,學佛教孝經,還是要從《地藏菩薩本願經》、《盂蘭盆經》入手。
《地藏菩薩本願經》中的孝親觀
《地藏經》的第一品:忉利天宮神通品,“一時佛在忉利天,爲母說法”,這部經是佛升到忉利天宮爲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做的一次講演。釋迦牟尼佛的母親摩耶夫人四十五歲時,在蘭毗尼花園生下佛,七天後就去世了,往生忉利天宮;釋迦牟尼佛的兒童和少年時代,是靠他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養育。“爲母說法”,點名了《地藏經》的定位,這是一部報恩經,報母恩。
根據其他經典介紹,佛講此經的時間是其涅槃前叁個月。再過叁個月,佛當入滅,爲報母恩,上升忉利天宮,爲母說法。所以這也是佛晚年說的一部經典,比《法華經》還要晚。
佛在經中對地藏菩薩作了一個總結性的贊歎:“地藏地藏,如知神力,不可思議,如知慈悲,不可思議,如知智慧,不可思議,如知辯才,不可思議。”從地藏菩薩的神力、慈悲、智慧、辯才四個方面都用“不可思議”加以贊美。
像這樣一位具有崇高地位、智慧、神力的菩薩,這是他的果,當年種了什麼“因”?憑什麼樣的修爲和努力,獲得這四不可思議呢?經中先後談到了四次,介紹久遠劫以前,地藏菩薩做過長者子、小國王,但四者有其二都是以孝女的身份出現。
孝女故事之一:婆羅門女
第一次是在古佛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時代。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叫賢劫,賢劫有千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是迦什佛之後、彌勒佛之前成佛。在佛教的宇宙觀、時空觀當中,時間是前前無始,後後無終,在釋迦、迦什之前,各個時空、各個世界都有無量的佛在教化衆生。
在古佛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時期,有一位婆羅門女。這是假說,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根本不是在我們地球的時空段,所以也未必會有所謂的婆羅門種姓。種姓製度是在古印度孕育的一種血統製度,最高的叫婆羅門,然後刹帝利、吠舍、首陀羅,這四個種姓等級分明,彼此歧視,互相不能通婚;現在印度還分四種姓。這是地球上的狀況,那麼這婆羅門種姓製度難道是宇宙間的常法嗎
一切有生命、有時間的地方都通行嗎?我想也未必。但是佛既然在這個世界、在2500年前的印度成道,他爲了要說明很多的問題,借此喻彼,借近曠遠,以大家耳熟能詳之物來表達一種悠遠的道理。
婆羅門女是個孝女,“其母信邪,常輕叁寶”,她母親在精神上信仰缺失,做了很多由于邪信而導致的邪行,所以母親去世後,成爲了婆羅門女的一塊心病:非常想要知道她的媽媽近況如何?死歸何處?于是她變賣家業,去供養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塔廟,廣設供養,祈求給她的母親薦福,使其得到拯救。有一天,當她在非常虔誠地祈禱時,發生了一件很奇怪的現象,空中傳來聲音:你不要悲憂,我會告訴你媽媽到底去了哪裏?婆羅門女就問:你是何方神德?聲音繼續道:我就是你供養的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啊!
經典中雲:“見汝憶母,倍于常情衆生之分。”婆羅門女對她媽媽的這種思念和孝道之情,極爲少見,已經超過了一般泛泛之輩衆生之分。所以古佛被她感動示現。佛說:你回家,念我名號;我到時會告訴你,你媽媽去哪裏了?婆羅門女回到家,按古佛所說,持佛名號,在禅定中居然到了鐵圍山。經典描寫鐵圍山極端惡劣、凶殘,婆羅門女在那裏見到了無毒鬼王,鬼王問她:來這裏幹嘛?她說:來找我媽媽。問:你媽媽是誰?答:悅帝利。然後這個無毒鬼王就跟她講:“願聖者即返本處,無至猶憶悲戀,悅帝利罪女生天以來,經今叁日”,此時鬼王已經不稱她爲一個普通人了,而是“聖者”,“孝之爲聖”,一個人真正成爲一個孝女,她也就是一個聖者了;並說你可以返回到你的本處了,不要再難過悲戀,你的母親在叁天前就已經離開了這個無間地獄,到天上去了。然後鬼王講了一個傳聞,說“雲承孝順之子,爲母設供修福”,爲什麼這個罪女能這樣快脫離地獄之苦,在叁天前往生呢?聽說是因爲她家的兒子孝順之至,爲其母設齋修福。
婆羅門女明明是女兒身,爲什麼經典中卻說是“孝順之子”?這四個字,有兩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孝字真義。“孝”真正的意思是“順”,常言道“百孝不如一順”。打個比當,老年人吃不慣西餐,年輕人卻喜歡,爲盡孝道,把父母連拉帶拽帶到某個品牌西餐店,花銷不菲,請他父母吃了一頓西餐,孝嗎?孝;然而不順。因爲老年人多少年習慣轉不過來,他們會覺得大餅油條更好吃,而西餐難吃,所以這年輕人是沒有體恤他父母之心。當然這個順不是無原則的。像婆羅門女的母親,“其女信邪,不敬叁寶”,這時作爲子女就應該加以“勸”、加以“導”,而不能“順”。但一般層面上講,還是“百孝不如一順”。所以孝順這個詞很有道理。
第二層意…
《從《地藏菩薩本願經》談佛教的孝親觀和輪回觀(淨旻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