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地藏菩薩本願經》談佛教的孝親觀和輪回觀(淨旻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思是“孝順之子”。中國有男尊女卑的思想、重男輕女的習慣,印度同樣如此。東方兩個古國,在很多方面,習氣相近,共通之處很多。經典裏把一個孝女稱爲“孝順之子”,這在心裏已經把她升格了,可見,能孝順的人,是優秀分子,那就是“子”,而不是“女”了。

  當時,婆羅門女得到鬼王這樣一個告慰,非常非常開心。她問了一句話:我怎麼會到地獄來了呢?無毒鬼王告訴她:“若非威神,即需業力”,能到這個境界中去,只有兩種可能性:要麼靠一種威神之力,超自然力量的加持;要麼“即需業力”。一個惡貫滿盈的人落入地獄,自然而生,不需要什麼神力加持。婆羅門女是個孝女,她是通過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加持、通過這個威神之力到了地獄。

  因爲婆羅門女的母親往生了天道,所以她發了一個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衆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她的心裏想的已經不是說救我媽媽一個,其他人就與我無關了。此時她的心已經是一顆菩薩之心、聖賢之心,要救一切蒼生。這是釋迦牟尼佛在《地藏經》中講的第一個故事。

  孝女故事之二:光母女。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往昔清淨蓮花目如來時代,地藏菩薩做一個孝女叫光母女,生在一個大戶人家。在她媽媽去世後,因爲很想知道她媽媽在哪裏?現在有沒有吃苦?“即舍所愛”,把她所愛的東西都變賣掉,然後畫佛像供養一個羅漢;“恭敬心悲泣瞻禮”,又是哭又是拜,非常非常的投入。有一天夢到她畫的尊佛像放光,告訴她:過幾天,你媽要投胎到你丫環家做個女孩。果然過了不久,她家的丫環生了一個女兒。

  經典記載,這小孩子竟然出生叁天後就能開口講話,對前世的事曆曆在目,哭著和光母女講,這輩子我是丫環家的一個女兒,只能活十叁歲。光母女無比痛心,于是又發願:“若得我母永離叁塗,及斯下賤,卻後百千萬億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叁惡道,諸最苦衆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惡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竟成佛境,我然後方成正覺”。如果讓我的母親離開這個叁塗之報、下賤之報,那麼只要天下還有一個衆生落在地獄,我就不成佛。地藏菩薩從她母親的遭遇開始發心,要救天下母親、天下父親、天下衆生。對此中國人用自己的方式做了一個概括,“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其經典依據就是《地藏經》中的這一段。

  這兩個故事是關于地藏菩薩在往昔過程中兩度爲孝女,但不是久遠劫以來,地藏菩薩就做了這兩次,只是代表性得舉的兩個例子。可見,地藏菩薩是非常重于孝道的。

  

  從佛教的孝親觀到輪回觀

  我們平時所認爲孝道的核心,多半是指在現實當中,對父母在物質上的滿足、精神上的取悅。但恰恰《地藏經》卻沒有講到這種孝的價值,而一直在講母親去世以後,地藏菩薩怎樣把她救出來。這裏涉及到佛教孝親觀與人倫世俗孝親觀的一個差異,也是我接下來要把話題轉向輪回觀的原因。

  佛家的孝親觀,建立在對叁世因果、六道輪回這麼一個大話題之上,它不把生命看作是非常短暫的一期生命;報一輩子的恩固然重要,但這不是最大之孝。佛教的孝道思想可以概括爲:“人而不孝父母不足以爲人,孝而不了生死不足以爲孝”。第一條“人而不孝父母不足以爲人”,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提到了“四恩”,其中之一爲父母恩。釋迦牟尼佛跟他的弟子講:作爲一個出家人,左肩挑著爹,右肩挑著娘,你的爹娘就在你肩膀上吃喝拉撒,經過多少時間,父母之恩都不足以言報。用這種看上去很極端的比方,來表達父母的恩情之大,根本就無以爲報。

  第二條,《地藏經》強調的重心,並非指現實人倫的一種孝道,而是在強調“孝而不了生死不足以爲孝”,在明代,與蕅益大師齊名的另一位四大高僧是蓮池大師,他是中年出家。之前有位夫人叫湯夫人,是個才女,蓮池大師出家後,也出了家。蓮池大師曾做過一首七筆勾,第一勾就提到:“恩重山丘,五鼎叁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恩重叁秋”,是在講父母恩,“五鼎叁牲未足酬”,你拿五個鼎豬、牛羊叁牲,天天象伺候玉皇大帝一樣把你父母供起來,也不足以來酬報你父母的大恩。那怎麼樣才能報父母之恩呢?“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只有讓骨肉雙親離開了這個五濁惡世,離苦得樂、超凡入聖,作爲人子的孝道方才成就。這代表性地說明佛家孝親觀的特色,它和《地藏經》揭示的思路,是完全吻合的。所以,佛教把超度父母離苦得樂,稱爲出世間之大孝,認爲這才是最根本的。

  具體做法《地藏經》中有一個交代,即“超度見亡”:一定要在七七內完成。江浙一帶,人死之後做頭七、二七、一直做到七期,共七七四十九天。這種做法的經典依據出自《地藏經》,經中講人去世之後,到他投胎,中間這個連接的過程,佛教稱之爲中陰身。中陰身短則七天,長則七七四十九天。期間做什麼?這是一個論判定罪的過程,但規定工作日,必須在少則七個工作日、多則七七四十九個工作日內完成。

  有兩種人去世後,是不受中陰身的,一種是極善之人,一種是極惡之人,後者死了就身陷地獄,因爲這個罪行太昭彰、太清楚了,無須討論、無須判。但對于絕大多數的芸芸衆生,善惡皆半,必須要經曆這樣一個七七四十九日的中陰身。這是一個關鍵期,所有人對他親人父母的超薦,一定要努力安排在四十九天裏面來完成,這非常重要。在這個超薦中,是“公修公德,婆修婆德”。《地藏經》給我們表達了一層含義,如果自己沒有修,靠你的子女幫你去修福、超薦,七分功德亡人只得一分,六分功德生者自獲。誦經、出錢超薦的人得到六成;七分之一才能勻到真正需要超度的人身上。如果身前自己做,就是一分得一分,十分得十分。

  人的一生,一定要修行。很多人把“修行”理解爲:吃素、念經、打坐、燒香,這太狹隘了。正確的理解應該是“修正行爲”,把自己過去不良的想法、不良的說法、不良的做法,都修正過來。就象印光大師說的:“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讓自己思想清淨,語言清淨,行爲清淨,才能身心莊嚴。人不但要活到老、學到老,更應該要活到老、修到老,不斷得完善自我、提升自我,這就是“修行”。

  《地藏菩薩本願經》中的“輪回觀”

  據統計,在沿海發達地區,女性平均壽命已達到八十一歲,男性爲七十九歲,平均在八十歲。換句話講,我們四十歲以後的人,都是黃土到腰了。雖然理論上講,還有一半的生命,但後四十年的生活質量、身體質量,顯然是不如前四十年的。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前四十年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後四十年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前四十年在爲什麼打拼?爲下半生打拼,爲了房子、位子、孩子、妻子、票子、面子,做這些工作;如果一個人過四十歲,還在爲這些打拼,那應該說是不具備智慧的。此時應該對人生做一個戰略性的轉軌:後四十年爲來生打拼。

  這裏有一個前提,世界上有沒有來生?繼續可以反問到有沒有前生?在佛教中,這個答案是無比肯定、無須探討的,叁世因果、六道輪回,絕對沒問題。前生看不到、摸不著、想不起來,就跟去年的今天看不到、摸不著、想不起來是一回事。去年的今天我們此時此刻正在幹什麼?吃的什麼、穿的什麼、跟哪撥人在一塊?誰想得起來?寫日記也沒那麼細啊,但發生過嗎?發生過;真實的嗎?真實。但是記憶被刪除了。如果去年的今天都記不住,前生前世又哪裏記得住呢?記不住就等于不存在,這是強盜邏輯。前生今生來生,就跟去年今年明年是一個概念。

  如果說時間有分子結構的話,可以用叁秒鍾概括:前一秒鍾(過去式)、這一秒鍾(現在時)、下一秒鍾(未來式),前前無始、後後無終。這一秒鍾,念念不住。爲什麼?當你問我:現在是幾點幾分幾秒?我看了表告訴你的時候,那個時間已經過了。 “當下念念不住、前前無始、後後無終”。這樣就形成一個時間流,宇宙人生就是這樣的。

  還譬如,所有人都沒見過“明年”,但爲什麼所有在座的人都相信“明年”呢?如果不相信“明年”,誰還會買勞保、買保險、買基金呢?就是因爲相信有明年。那爲什麼相信有看不到摸不著的明年?因爲過了叁百六十五天就是明年,這是經驗累積、邏輯的必然。同樣的道理,不管你信不信“來生”,再過五十年、六十年,我們在座的大多數人都會見到一個明明白白的來生,這是不以主觀願望爲轉移的。但如果那個時候你看到了,有點晚了。所以說,如果前四十年是爲下半生打拼,那後四十年應該要爲來生打拼。這個“打拼”說到底,是切身利益,不是在爲我、也不是爲佛教。

  人間具足六道

  事實上,只有理解了佛教的輪回觀,才能明白《地藏經》的孝親觀,明白爲什麼佛教重心是鎖定在出世間之大孝。

  《地藏經》講經的地點是在忉利天,內容是以講地獄因果爲主,看似只出現了天道和地獄道,沒有講六道,但經文中,叁塗、六道的字眼俯首皆是。同時,經文看似在天宮大談地獄,實際是以善惡兩極來涵蓋六道輪回:天宮是善之極、地獄是惡之極。《阿含經》中提到“諸佛世尊、皆出人間”,佛都在人間成佛,不在天上成佛。請問:佛爲什麼要在人間選擇成佛?而不選擇六道中最優厚的天道,或者是更加充滿苦痛的地獄道,卻選擇了這樣一個善惡參半、喜憂參半的地方成佛?因爲人間具足六道。具有可比性,可識別性,可以見賢思齊,有助于教化。

  有人說:人間能看到人道、畜生道,哪來的地獄道、鬼道、阿修羅道、天道啊?首先,王宮貴胄、達官貴人,這些人的生活、排場、所享受的物質和精神上的愉悅,在某種程度上講,仿佛就在享受天福,身處天道。第二,知書達禮的普通人,是人中的基本面,所謂人道。第叁,暴逆凶殘之徒,“…

《從《地藏菩薩本願經》談佛教的孝親觀和輪回觀(淨旻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