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地藏菩薩本願經》談佛教的孝親觀和輪回觀(淨旻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一將功臣萬古枯”,象希特勒,是阿修羅道。第四,艱辛營生、做牛做馬、又愚癡暗鈍的人,仿佛就是人間的畜生道。比如說在舊社會,長江兩岸的纖夫,你說這個形狀,說起來有點不禮貌,這不就是一條耕牛嗎?第五,饑寒交迫、無衣無食的人,所謂荒野餓殍遍地的時候,吃不飽飯、只能吃糠,這是人間惡鬼道的顯現。第六,關押送刑、生不如死的人,仿佛就是人間的地獄道。

  到過清涼庵,不墮畜生胎

  《說文解字》中講“鬼者人之歸也,故讀鬼音”,鬼是人之歸宿。“歸“這個音稍作變化,不讀方、不讀圓、讀“鬼”。

  舟山一帶,老一輩之間有種傳言:“到過清涼庵,不墮畜生胎”。我去找清涼庵的師父問,爲什麼民間會有這種說道?結果他跟我講了個故事。

  清涼庵位處定海西郊西山腳下,背靠大山,面向一塊平原。在上個世紀二叁十年代,寺院兩邊是自然村落,門口是條大馬路,隔著馬路都是西瓜地。瓜農擔心有人偷瓜,所以瓜園裏都有簡陋的棚子,裏面晝夜會有人值班。有一天晚上月亮很亮,清涼庵對面的西瓜田裏,有一個當地農民在看瓜。夜裏11點多,來了六七個老頭。當時是上世紀二叁十年代,半夜黑燈閉戶、連油燈也點不起的,誰11點還串門?所以看瓜的人就高度警覺,眼睛直盯著他們。只見這撥人沿著馬路往清涼庵方向走。當時很安靜,他們講話都能傳到瓜農耳朵裏,還很清楚。

  這幫老頭一律穿著黑褐色長衫,其中一個很奇怪,黑長衫外面套一個白肚兜,在月光下非常顯眼。這個穿肚兜的老頭子,指著清涼庵說:這是清涼庵,小時候我給外婆拎香籃,來拜過佛的。有個老頭就跟他說:那你就不要跟我們來了,你回去好了。于是,穿肚兜的老頭就轉身離開了。剩下來的人繞著清涼庵走到旁邊一個村落,到了一家就進去了。第二天,這個瓜農一大早就去問:你們家來了什麼親戚?我半夜看見一大幫老頭到你家來。那人說:我家哪裏來的親戚啊,昨天晚上倒是生了一窩豬,有六七個。這裏頭要講個背景。我們現在見到的豬,都是帶有點粉紅色的,這個品種是解放後從國外引進的。早年間,中國本土的豬,是黑毛黑皮黑頭。所以你看紹興戲“叁打白骨精”,豬八戒的頭不是《春光明媚豬八戒》裏那麼好看的、嫩嫩的,而都是帶著黑色的面具。剛降生的這撥豬,六七個,一個個都很精神,就一個是死胎。而這個死胎很奇怪,不像其它豬身上都是黑的,它胸口有一片雪白的毛,形狀像一塊肚兜。這件事就在民間傳開了,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小小定海城裏的百姓都知道了。這就是“到過清涼庵,不墮畜生胎”(舟山口音)的典故,是發生在我老家的一個明明白白的故事。

  這些東西,站在有善根、有信仰的層面是能夠接受的,否則很難讓人去信服。我們說科學講究實驗,這種六道輪回的思想,叁世因果的理論,有實驗的報告嗎?還真有。

  美國耶魯大學神經科主任在90年代寫了本暢銷書:《前世今生》,曾被翻譯成幾十個國家的文字。新書出版時,在美國連續一周榮登新書排行榜首位,賣瘋了,因爲它是生命科學的一種革命。作者經常用催眠的手法幫人治療心理疾病。催眠有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使人記憶或年齡倒退。你可以問他:九歲你在幹嘛?六歲你在幹嘛?他會回答得很清楚。第二個特點:人是透明的,沒有自我保護意識。被催眠的人會實話實說,殺過人、放過火、做過什麼歹毒的事情,人都說出來,不會藏著一些故意不說。有次無意中給一個女士做催眠,不小心催過了頭,一下子倒退到問:媽媽生出你之前在幹嘛?還真産生了回音。還有一個一輩子在美國長大的人,從沒去過法國,但他用地道的法語,甚至是用18世紀的法語,如數家珍地講很多中世紀的事情,通過做錄音記錄,事後請一些當地人、民俗專家做考證。像這樣的例子,他前後做了上千例。經過反複比對、反複記錄、反複了解,最後形成了這本書,也是他的實驗報告:《前世今生》。

  假設這本書的真實性是成立的話,那麼六道輪回、叁世因果再沒有什麼不能讓我們接受,而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有人說,佛教辛辛苦苦地宣傳叁世因果,如果讓人都記住有前生,誰還不相信因果啊?就用不著這樣勉爲其難地去宣傳了。我講兩層意思。第一層,新大陸是哥倫布發現的,但不是哥倫布創造的。好歹美醜,天然如此。同理,佛所說的一切宇宙人生的真理和規律,不是佛自定編排的,佛只是如是見、如是證、如是說,告訴你真相。就像經典所說:“如是我聞”,這是我聽到的,這是我看到的,天然之理,共業所成。這個跟基督教的《創世紀》裏提到的:上帝第一天造什麼、第二天造什麼,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佛教沒有造世這樣一說,世界不是佛造的,所謂的合理與不合理,只能說天然如此,不要責怪佛。

  第二層,我覺得完全有合理性。如果人都記得前生,大家會發現倫理大混亂了,一大早出門,管張叁叫爹,拉個人過來你是我老婆,討債的,仇殺的,這都多了去了,天下不就大亂了嗎?所以必須刪除。留著是禍根呢。

  “人人信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亂之道”

  輪回觀是建立在叁世因果基礎上,而對叁世因果的宣揚,聽起來是悖時之論。在這樣的殿堂,這樣的受衆,我來講這個東西,好像特別迂腐。但其實它有著非常鮮明的現實利益。

  印光大師有一句名言,“人人信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亂之道”。爲什麼現在人覺得所謂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物質世界越來越發達,而人精神層面的東西失去了,道德淪喪。這裏很重要的就是因果觀念被顛覆掉、被批臭了。

  過去中國人講,“舉頭叁尺有神明”,當一個人從骨子裏這樣相信時,那做壞事不是說不要讓公安局發現,不要讓檢察院找來就好了,而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情,不是不報,時間未到。

  我們中國是一個唯物論的大國,但是一直在講一句唯心論的話,這句話以前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上重複出現,即“法網恢恢、疏而不漏”。這句話用現實的角度,是說不通的。全世界每分每秒有多少發案率?多少破案率?多少錯案率?你把這個一加一減,就會發現,“法網恢恢、疏而有漏”。那麼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這句話是真理呢?只能站在佛教叁世因果的框架內,貫穿叁世來看問題,如是因得如是果,不是不報、時間未到。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從一世因果上講,這是一個美好的願望、部分的真理。從叁世因果來講,這句話就是真理

  佛學是爲學佛服務

  今天講的這個話題,實際上是在講學佛的一個根本精神。佛學爲什麼會産生、存在、發展?佛學是爲學佛而服務,爲佛教的信解行證而服務的。

  上一次我受邀到香港理工大學講演,曾講過一個比方:佛教本身,被形容爲“苦海慈航”。但現在這艘“苦海慈航”,人們爲它建了一個“慈航博物館”,不再讓它營運,停運了。從此岸到彼岸的慈航任務已經解除掉了。想象一下,在一個恒溫、恒濕、保衛措施極其嚴格的博物館裏,有一批專業的專家,對它進行分析,從木料、造型、結構、材料、油漆以及抗風力等方方面面進行細致的研究,如桅杆爲什麼要這樣設計?上面的布怎麼做?每一個單項都出了洋洋灑灑幾百萬字的論文。

  這艘船被保護在這樣良好的殿堂裏,受著這麼多人悉心的研究和關愛,是其幸還是其哀?對這艘船來講,似乎該去羨慕它終于熬到好時候了,學術昌明,佛學研究已經進入到這樣一個時代,還是應該悲哀?它是一艘船,應該在苦海中承擔著慈航的任務。所以,我講佛學發展到今天,某種程度上已經開始偏離軌道、走向歧路了,爲研究而研究,爲學問而學問。但宗教是什麼?它關注的是什麼?是人心,是解脫,是升華。

  佛家之孝道,佛家之輪回,千百年來在佛教的傳承中是正統的,但現在日益被邊緣化。佛法到今天,需要一個重新的理清:讓它回歸到佛法是解脫道這樣一個正本清源的立場上。佛學發生發展的存在價值必須圍繞“爲學佛服務”。用我剛才緊迫感的話語說,年過四十的人都已經黃土到腰了。《四十二章經》講,“人命在呼吸間,一息不來,便成隔世”,如果抱著這樣的心,我們要有一種緊迫感。但這不妨礙做學問。如果你是以菩薩發心,求菩薩道,當從聲明、內明、因明、工巧明,醫方明,這五明中求,這是佛的教誨。磨刀不誤砍柴工,對有知識、有抱負的人,在相對年齡還適當的時候,要廣學博聞,不要走一個極端:我生死心生起來了,好,我明天開始就什麼都放下——我也不做研究、也不學習,我就開始修。

  所以我今天還帶著一種想法:給大家以登高一呼。我們來這裏聽這堂課,來做佛學相關的學習,你的終極目標是什麼?是爲了一篇論文嗎?是爲了有這麼一個學曆嗎?這都不是我們的終極意義。我們實際上希望通過這樣的學習,達到淨化心靈、祥和社會的效果。所以學佛就叁句話,“看破、放下、自在”。我們很多人,爲什麼有痛苦有無奈?就是因爲看不破;因爲看不破,所以放不下;因爲放不下,所以不自在。也有一部分人已經到了這個看破的狀態,你聽他講聽他寫,很豁達很高慢,但在現實中叫“說得過跳不過”。對此蓮池大師曾有一句經典之言,“聽其言,超佛祖之先,觀其行,落凡庸之後”,這就是所謂看得破卻放不下。二者應該齊頭並進,理論上看得破,實際中放得下,那必定自在。

  談“放下”,很多人的理解實際上有誤區。“放下”不等于放棄,“放下”實際上是度的調整,因爲我們原來的這種偏執、執著,已經成病了。因強烈的我相、我礙,所以處處執著。沈迷也好、偏執也好,活得非常痛苦。“廣廈千間,夜眠不足一床”,一個人能享受多少間房子呢?“人無百年壽、莫作千年憂”,我們幾個人能活一百年?但是你看他的個人打算、計劃、報告、策劃等,仿佛准備在人間蹲守一千年,同時准備好了後續大量的彈藥,但他還能蹦幾年呢?所以佛教講,“常將生死挂心頭”。所有寺院的晚課都有一個普賢菩薩的《警衆偈》,這是一首警策大衆的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這一天又過去了,就像一條魚養在一缸水當中,每天舀一瓢、每天舀一瓢,它還能蹦騰幾天呢?水漸漸少了,時光流逝了,大衆“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如果頭發著火了,你會馬上撲火還是說:我還要觀賞一會、我還要考慮一會?有這個時間嗎?有這個雅興嗎?所以大衆千萬不要放逸,需要“精進”。“精進”兩個字,很多人理解爲勤奮努力,但他有“精而不雜,進而不退”雙重意思,勤奮努力只是談到了“進”。首先專學專修,這是“精”。人不可能學成全科大夫,如醫學博士不可能皮膚科、五官科等什麼科都能看,每個人都要專精一門,這是“精而不雜”。後續的“進而不退”,是指要有動力、要有幹勁,向一個目標,往前奔。我們學佛就要以這樣一個方法去看破、放下、自在。佛教是活生生運用在生命中的.學術很重要,要不怎麼叫“不學無術”?但如果爲學術而學術,最後變成“世智辯聰”就不行了,死在文字堆裏。這是我們知識分子學佛最容易犯的一個偏差。

  所以今天這個課題,一方面,是要提升我們的孝親觀,把對于自己一家、一戶、一父、一母的人間之孝,衣食奉養之孝,提升到天下父母、天下蒼生,這樣一個大菩薩的境界,來報地藏菩薩的恩,同時圓成自己這樣一個地藏之行。另一方面,讓大家明確,我們學佛是要用來指導修行,最後達到一個究竟的成就,這才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從《地藏菩薩本願經》談佛教的孝親觀和輪回觀(淨旻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