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地藏菩萨本愿经》谈佛教的孝亲观和轮回观(净旻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思是“孝顺之子”。中国有男尊女卑的思想、重男轻女的习惯,印度同样如此。东方两个古国,在很多方面,习气相近,共通之处很多。经典里把一个孝女称为“孝顺之子”,这在心里已经把她升格了,可见,能孝顺的人,是优秀分子,那就是“子”,而不是“女”了。

  当时,婆罗门女得到鬼王这样一个告慰,非常非常开心。她问了一句话:我怎么会到地狱来了呢?无毒鬼王告诉她:“若非威神,即需业力”,能到这个境界中去,只有两种可能性:要么靠一种威神之力,超自然力量的加持;要么“即需业力”。一个恶贯满盈的人落入地狱,自然而生,不需要什么神力加持。婆罗门女是个孝女,她是通过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加持、通过这个威神之力到了地狱。

  因为婆罗门女的母亲往生了天道,所以她发了一个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她的心里想的已经不是说救我妈妈一个,其他人就与我无关了。此时她的心已经是一颗菩萨之心、圣贤之心,要救一切苍生。这是释迦牟尼佛在《地藏经》中讲的第一个故事。

  孝女故事之二:光母女。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往昔清净莲花目如来时代,地藏菩萨做一个孝女叫光母女,生在一个大户人家。在她妈妈去世后,因为很想知道她妈妈在哪里?现在有没有吃苦?“即舍所爱”,把她所爱的东西都变卖掉,然后画佛像供养一个罗汉;“恭敬心悲泣瞻礼”,又是哭又是拜,非常非常的投入。有一天梦到她画的尊佛像放光,告诉她:过几天,你妈要投胎到你丫环家做个女孩。果然过了不久,她家的丫环生了一个女儿。

  经典记载,这小孩子竟然出生三天后就能开口讲话,对前世的事历历在目,哭着和光母女讲,这辈子我是丫环家的一个女儿,只能活十三岁。光母女无比痛心,于是又发愿:“若得我母永离三涂,及斯下贱,却后百千万亿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最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恶鬼等,如是罪报等人竟成佛境,我然后方成正觉”。如果让我的母亲离开这个三涂之报、下贱之报,那么只要天下还有一个众生落在地狱,我就不成佛。地藏菩萨从她母亲的遭遇开始发心,要救天下母亲、天下父亲、天下众生。对此中国人用自己的方式做了一个概括,“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其经典依据就是《地藏经》中的这一段。

  这两个故事是关于地藏菩萨在往昔过程中两度为孝女,但不是久远劫以来,地藏菩萨就做了这两次,只是代表性得举的两个例子。可见,地藏菩萨是非常重于孝道的。

  

  从佛教的孝亲观到轮回观

  我们平时所认为孝道的核心,多半是指在现实当中,对父母在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的取悦。但恰恰《地藏经》却没有讲到这种孝的价值,而一直在讲母亲去世以后,地藏菩萨怎样把她救出来。这里涉及到佛教孝亲观与人伦世俗孝亲观的一个差异,也是我接下来要把话题转向轮回观的原因。

  佛家的孝亲观,建立在对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这么一个大话题之上,它不把生命看作是非常短暂的一期生命;报一辈子的恩固然重要,但这不是最大之孝。佛教的孝道思想可以概括为:“人而不孝父母不足以为人,孝而不了生死不足以为孝”。第一条“人而不孝父母不足以为人”,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提到了“四恩”,其中之一为父母恩。释迦牟尼佛跟他的弟子讲:作为一个出家人,左肩挑着爹,右肩挑着娘,你的爹娘就在你肩膀上吃喝拉撒,经过多少时间,父母之恩都不足以言报。用这种看上去很极端的比方,来表达父母的恩情之大,根本就无以为报。

  第二条,《地藏经》强调的重心,并非指现实人伦的一种孝道,而是在强调“孝而不了生死不足以为孝”,在明代,与蕅益大师齐名的另一位四大高僧是莲池大师,他是中年出家。之前有位夫人叫汤夫人,是个才女,莲池大师出家后,也出了家。莲池大师曾做过一首七笔勾,第一勾就提到:“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恩重三秋”,是在讲父母恩,“五鼎三牲未足酬”,你拿五个鼎猪、牛羊三牲,天天象伺候玉皇大帝一样把你父母供起来,也不足以来酬报你父母的大恩。那怎么样才能报父母之恩呢?“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只有让骨肉双亲离开了这个五浊恶世,离苦得乐、超凡入圣,作为人子的孝道方才成就。这代表性地说明佛家孝亲观的特色,它和《地藏经》揭示的思路,是完全吻合的。所以,佛教把超度父母离苦得乐,称为出世间之大孝,认为这才是最根本的。

  具体做法《地藏经》中有一个交代,即“超度见亡”:一定要在七七内完成。江浙一带,人死之后做头七、二七、一直做到七期,共七七四十九天。这种做法的经典依据出自《地藏经》,经中讲人去世之后,到他投胎,中间这个连接的过程,佛教称之为中阴身。中阴身短则七天,长则七七四十九天。期间做什么?这是一个论判定罪的过程,但规定工作日,必须在少则七个工作日、多则七七四十九个工作日内完成。

  有两种人去世后,是不受中阴身的,一种是极善之人,一种是极恶之人,后者死了就身陷地狱,因为这个罪行太昭彰、太清楚了,无须讨论、无须判。但对于绝大多数的芸芸众生,善恶皆半,必须要经历这样一个七七四十九日的中阴身。这是一个关键期,所有人对他亲人父母的超荐,一定要努力安排在四十九天里面来完成,这非常重要。在这个超荐中,是“公修公德,婆修婆德”。《地藏经》给我们表达了一层含义,如果自己没有修,靠你的子女帮你去修福、超荐,七分功德亡人只得一分,六分功德生者自获。诵经、出钱超荐的人得到六成;七分之一才能匀到真正需要超度的人身上。如果身前自己做,就是一分得一分,十分得十分。

  人的一生,一定要修行。很多人把“修行”理解为:吃素、念经、打坐、烧香,这太狭隘了。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修正行为”,把自己过去不良的想法、不良的说法、不良的做法,都修正过来。就象印光大师说的:“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让自己思想清净,语言清净,行为清净,才能身心庄严。人不但要活到老、学到老,更应该要活到老、修到老,不断得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这就是“修行”。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的“轮回观”

  据统计,在沿海发达地区,女性平均寿命已达到八十一岁,男性为七十九岁,平均在八十岁。换句话讲,我们四十岁以后的人,都是黄土到腰了。虽然理论上讲,还有一半的生命,但后四十年的生活质量、身体质量,显然是不如前四十年的。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前四十年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后四十年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前四十年在为什么打拼?为下半生打拼,为了房子、位子、孩子、妻子、票子、面子,做这些工作;如果一个人过四十岁,还在为这些打拼,那应该说是不具备智慧的。此时应该对人生做一个战略性的转轨:后四十年为来生打拼。

  这里有一个前提,世界上有没有来生?继续可以反问到有没有前生?在佛教中,这个答案是无比肯定、无须探讨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绝对没问题。前生看不到、摸不着、想不起来,就跟去年的今天看不到、摸不着、想不起来是一回事。去年的今天我们此时此刻正在干什么?吃的什么、穿的什么、跟哪拨人在一块?谁想得起来?写日记也没那么细啊,但发生过吗?发生过;真实的吗?真实。但是记忆被删除了。如果去年的今天都记不住,前生前世又哪里记得住呢?记不住就等于不存在,这是强盗逻辑。前生今生来生,就跟去年今年明年是一个概念。

  如果说时间有分子结构的话,可以用三秒钟概括:前一秒钟(过去式)、这一秒钟(现在时)、下一秒钟(未来式),前前无始、后后无终。这一秒钟,念念不住。为什么?当你问我:现在是几点几分几秒?我看了表告诉你的时候,那个时间已经过了。 “当下念念不住、前前无始、后后无终”。这样就形成一个时间流,宇宙人生就是这样的。

  还譬如,所有人都没见过“明年”,但为什么所有在座的人都相信“明年”呢?如果不相信“明年”,谁还会买劳保、买保险、买基金呢?就是因为相信有明年。那为什么相信有看不到摸不着的明年?因为过了三百六十五天就是明年,这是经验累积、逻辑的必然。同样的道理,不管你信不信“来生”,再过五十年、六十年,我们在座的大多数人都会见到一个明明白白的来生,这是不以主观愿望为转移的。但如果那个时候你看到了,有点晚了。所以说,如果前四十年是为下半生打拼,那后四十年应该要为来生打拼。这个“打拼”说到底,是切身利益,不是在为我、也不是为佛教。

  人间具足六道

  事实上,只有理解了佛教的轮回观,才能明白《地藏经》的孝亲观,明白为什么佛教重心是锁定在出世间之大孝。

  《地藏经》讲经的地点是在忉利天,内容是以讲地狱因果为主,看似只出现了天道和地狱道,没有讲六道,但经文中,三涂、六道的字眼俯首皆是。同时,经文看似在天宫大谈地狱,实际是以善恶两极来涵盖六道轮回:天宫是善之极、地狱是恶之极。《阿含经》中提到“诸佛世尊、皆出人间”,佛都在人间成佛,不在天上成佛。请问:佛为什么要在人间选择成佛?而不选择六道中最优厚的天道,或者是更加充满苦痛的地狱道,却选择了这样一个善恶参半、喜忧参半的地方成佛?因为人间具足六道。具有可比性,可识别性,可以见贤思齐,有助于教化。

  有人说:人间能看到人道、畜生道,哪来的地狱道、鬼道、阿修罗道、天道啊?首先,王宫贵胄、达官贵人,这些人的生活、排场、所享受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愉悦,在某种程度上讲,仿佛就在享受天福,身处天道。第二,知书达礼的普通人,是人中的基本面,所谓人道。第三,暴逆凶残之徒,“…

《从《地藏菩萨本愿经》谈佛教的孝亲观和轮回观(净旻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