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学存在论及若干难题评析

  唯识学存在论及若干难题评析

  林国良

  本文讨论唯识学关于众生身心及世界(即精神与物质现象)的存在状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这里的众生是个包括六凡四圣等十界众生的广义概念[1]。

  佛教存在论的出发点就是众生存在的永恒性。佛教认为,众生是无始来一直存在着的,并将永远存在下去。当然,十界众生的身心状况完全不同。而唯识学的根本观点是“万法唯识”,即众生的根身(感知机能及其所依之身体)和器世间(物质世界)都由识变现。本文即就众生的心识、根身、器世间的存在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其中的若干难题,分别进行论述和探讨。

  一、诸识的现种熏生与第八识自种的由来

  精神现象,佛教称为心法。唯识学又将心法分为识与心所,《大乘百法明门论》确定共有八个识与五十一个心所。关于八识与五十一心所的相互关系,唯识学认为,八识非一非异,心所与识非一非异。

  首先,关于八识非一非异的原因,《成唯识论》作过论述[2],本文侧重从存在论角度进行探讨。

  佛教认为,一切有为法都刹那生灭,所以,八识与心所也应刹那生灭。然而诸识与心所如何能灭了又生

  唯识学认为,那是因为它们都有自己的种子。诸识与心所都是现行,现行由种子生起,生成的现行又同时熏[3]成自种。因此,八识及其相应心所的存在方式,就是种子生现行,现行又同时熏成种子,如此刹那生灭,又持续不断。

  所有种子都储存在第八识中,所以,第八识在一切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被称为根本识。所有种子都在第八识中,那么是否能说:一切法都在第八识中

  例如,能否说:前七识及其相应心所也都在第八识中

  若非如此。

  唯识学有心识(包括心所)结构说,以比较简略的“三分说”为例,识可分为相分、见分、自证分。其中,相分是识自变的认识对象,见分是识的认识作用,自证分则是识自体。相分和见分都由自证分变现。

  以此结构来分析第八识,其他法若存在于其中,就只能存在于第八识的相分中。唯识学认为,第八识的相分中有三类境(即对象):种子、根身和器世间,但没有(现行)前七识及其相应心所。为什么前七识(及相应心所)不在第八识中

  这涉及到诸识的作用。就前六识来说,五识加上第六识的配合,能认识物质世界。而如果六识都在第八识中,作为第八识的相分,那么它们就只是第八识的认识对象(相分就是见分的认识对象),而不能发挥独立的认识作用。所以,前七识必须独立于第八识而存在[4]。

  此外,前七识也是相互独立的,因为各有各的独立作用。例如,前五识能认识物质世界(物质世界也在第八识相分中,所谓“唯识无境”),第六意识能认识自己和他人、身心内外、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法,第七识以第八识的见分为认识对象而生起我执,这就是唯识学所说的诸识“行相各异”,由此而说“八识非一”。但前七识(及相应心所)的种子又都在第八识中,有为法的种子被认为是由第八识变现,故一切法的“根”都在第八识中,由此又可说“八识非异”。故“八识非一非异”。

  其次,关于心所与识非一非异[5],心所全称是“心所有法”,即其从属于心识,不能独立活动,必须待识生起,方随之生起。心所能起认识功能和各种心理功能,只是须与识配合,与识共同实现各种认识功能和心理功能。这是心所与识“非异”之处。但心所有自己的种子,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功能和心理功能,所以也与识“非一”。故心所与诸识“非一非异”。

  但进而要提出的一个问题是:第八识自己的种子由何而来

  或许有人粗看之下,觉得不成问题,第八识的种子生起现行,现行应当同时熏成种子,故而仍遵循现种熏生模式。但从唯识学来看,此结论不能成立。因为,唯识学区分了能熏与所熏,在八识中,前七识是能熏,而第八识只是所熏[6],这决定了第八识不能熏成自己的种子。

  那么,第八识自种由何而来

  护法、玄奘一系的成熟的有相唯识理论体系,能够为第八识种子的由来提供一个解答,那就是见相不同种理论。在此理论中,相分和见分,可以同种,也可以不同种。(据“三分说”或“四分说”,见分和自证分总是同种。因此,见相同种或不同种,就是相分与自证分同种或不同种。)如独散意识的相分和见分同种,即独散意识由自种生起,现行意识即变现出见分和相分,此时的相分没有独立种子,与见分同种,即都由自证分种子生起。而五识和第七识的相分,都有独立种子。因为五识缘五境,第七识缘第八识见分,五境和第八识都是实法,故五识相分和第七识相分也都由自种生起。

  见相不同种理论,又深化了现种熏生模式。依此理论,可提出见分熏和相分熏两个概念[7]。见分熏就是前七识的现行生起,其自证分变现出见分,见分同时熏成自种,而见分与自证分、证自证分同种,所以,见分熏实质是熏成了自证分的种子。相分熏是前七识的现行生起时,其自证分变现出相分(此相分实际上也是由自种生起),此相分同时熏成自种和本质种(五识相分的本质就是五境,第七识相分的本质就是第八识见分)。故相分既是由自证分变现,也是由自种生起。

  由此来看现行如何熏成自种

  前七识现行是由其自证分生起,生起的同时又依见分熏而形成见分种,而见分种就是自证分种。先前的现行与种子的相熏相生,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至此,现种熏生有了一个非常具体的机制。

  再来看第八识种子的由来。第七识的现行也有见分熏和相分熏,其见分熏生成第七识自种(即见分和自证分的种子);而其相分熏则生成相分种和本质种。如上所说,第七识的本质是第八识见分,所以相分熏形成的本质种就是第八识见分的种子,也就是第八识自证分的种子。这就是第八识种子的由来。

  二、众生器世间的自变与共变

  如上所说,唯识学认为,器世间(物质世界)存在于众生第八识的相分中;此外,唯识学又指出,器世间是众生各自变现,其要点有二:一是自变,二是由共相种子变现。

  关于自变,《成唯识论》指出:各地众生各自变现各地的器世间。具体地说,器世间存在于欲界和色界四禅天共五地中。众生某一世生到欲界,则自己变出欲界的器世间,不变色界四禅天的四种器世间。如下一世生到了色界初禅天,则自己变出初禅天的器世间,不再变出欲界的器世间,也不变色界其余三禅天的器世间[8]。这体现了唯识学的“自变自受用”的原则,即众生变现器世间是为了支持自己的物质身[9],如不能为自己的物质身提供支持和受用,则不去变现。如欲界的物质身粗劣,相应的器世间也粗劣,此时若变现极为精细的色界器世间,就完全无用。相反,色界四禅的物质身,一地比一地精细,此时再变出欲界器世间也完全无用。

  所谓由共相种子变现,即众生虽是各自变现器世间,但所变相似,就像同一个世界。唯识学对此举例,就像一间房中有许许多多灯同时点亮,所有的灯光交织在一起,根本就分不清哪盏灯放出哪道光。众生变现器世间也是如此。

  关于自变与由共相种子变现两者的关系,实际上,由共相种子变现,仍是自变。即众生由自己第八识中的共相种子变现出各自的器世间,或者说,每一众生的器世间,都是由他自己变现的,而不是由他人变现的。

  进而探讨,共相种子由何而来

  应该说,来自共业(即众生共同的业,但实际还是由众生各自所造),共业熏成的种子称为共相种子,共相种子生起的器世间,使众生各自变现的器世间具有共同的形象。因而,共相是由共业决定。

  但还应看到,共业是个可变因素。众生不断在造新业,新业会使原先的共业不断变化,共相也会随之变化。例如,一片树林,原先众生变现的都是那样的形象;其后树林被砍去一棵树,这是新业所致,但新业改变了共业,因而改变了共相,其后众生变现的都是那少了一棵树的树林的形象。乃至整片树林被砍去时,共相完全改变,树林的共相完全消失。像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那样的共相,在古代社会是不可能被人力改变的,到了现代,也都可能被人力改变。例如人类登月,将月亮撞出一个大坑,这就是少数人的新业改变人类的共业,因此而改变了原先月亮的共相。

  新业改变共业和共相有没有理论依据呢

  第八识的疏所缘缘的理论或可解答此问题。

  《成唯识论》卷七指出:“自、他身、土,可互受用;他所变者,为自质故。”[10]《述记》卷十四说:“自身、他身,自土、他土,可互受用故,须仗他变……互相受用,即以他所变为己第八之质。”[11]在另一处,《述记》指出:“其第八品,此疏所缘缘,若因、若果,有无不定。因中变他依处,可受用故,不变他根及种,不可受用故,及死后无故。”[12]

  其中涉及到根身的内容,下文再讨论,此处先讨论“自土”与“他土”的关系。“自土”即自己变现的器世间,“他土”即他人变现的器世间。“自土……须仗他变”,“以他所变为己第八之质”。即自己的第八识要变现器世间,还须依仗他人变现的器世间作为本质。但为什么是这样呢

  这需要放眼于更大的背景下才能理解。

  按佛教的众生观来说,众生是无量的,三界九地每地都有众生。就某一众生而言,当一期生命结束后,下一期生命生到某一界地,如从色界初禅到欲界,此时欲界已有无量众生,每一众生都变现出各自的器世间,虽是各变各的,但由于所变相似而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世界。初生此界的众生,其第八识外有这样一个共同世界,第八识就以此为本质,生成了自己相分中的器世间,故而此器世间与其他众生变现的器世间形象相似,所以也与其他众生的器世间一起形成了共同的世界。

  进而,当某一(或一部分)众生改变了器世间的某一部分,这是新业,但新业改变了共业和共相,器世间有了改变,其他众生第八识以此为…

《唯识学存在论及若干难题评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