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与“伺察”都是观察、思索的意思,而“推度”则是推断、推理的意思。所以,此二心所的功能是判断、推理。由此可见,唯识学并没有将判断与推理的概念分化。此外,此二心所都只是与第六意识相应,所以实际上是与第六识共同形成了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而二心所的区别,如上所述,“寻”心所只是作浅层次的粗略的判断和推理,而“伺”心所作深层次的细微的判断和推理。
慧心所的功能也是判断、推理,但慧心所的判断、推理功能与寻伺心所的判断、推理功能有所不同。小乘的《俱舍论》卷二指出:“传说分别,略有三种。一、自性分别,二、计度分别,三、随念分别。……自性分别,体唯是寻。……余二分别,如其次第,意地散慧、诸念为体。散谓非定,意识相应散慧,名为计度分别。若定若散意识相应诸念,名为随念分别。”这就是说,自性分别是以寻心所(还有伺心所)为主体,计度分别是以与独散意识相应的慧心所为主体,而随念计度是以念心所(相当于现代心理学所说的记忆、回忆等心理范畴,详见下文)为主体。关于这三种分别,《俱舍论》认为:五识只有自性分别,没有其他二种分别,所以不称为“有分别”,而第六识具有三种分别,所以称为“有分别”。但大乘不同意五识有寻伺心所,而认为寻伺心所只为第六识所具有。故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指出:三种分别都是意识的作用,但三者的区别在于:自性分别属现在,随念分别属过去,计度分别则指过去和未来。这样可以认为:在“三分别”中,寻伺心所与第六识共同形成了自性分别,即对现前事物的判断和推理;慧心所与第六识共同形成了计度分别,即对非现前事物的判断和推理;而念心所与第六识共同形成了随念分别,即对过去曾经历感受过的事物的记忆。
虽然寻伺心所与慧心所都具有判断推理功能,但进而探讨寻伺心所与慧心所的关系,则可明白判断推理功能仍以慧心所为主体。《瑜伽师地论》第五十八卷指出:“当知寻伺,慧、思为性。”即寻伺心所是以慧心所与思心所为主体。《成唯识论述记》卷七指出:“不深推度是寻,深推度是伺。……又不深推度名思,深推度名惠(即慧——作者注)。”所以更精确地说,寻心所是以思为主体,伺心所是以慧为主体。但前文指出,思的主要功能是意志活动,所以判断推理活动的主体应是慧心所。这一点也可从《成唯识论述记》中找到根据。《成唯识论述记》第七卷指出:“此有二义。一者谓思全不推度,名不深推度。……《对法论》言不推度故。二云思虽不如惠有深推度,亦浅推度故。”由此可见,思心所虽然某种意义上也可说具有“推度”(即判断推理)功能,但主要功能不是“推度”。能进行“推度”、尤其是“深推度”的是慧心所。
三、唯识学认知理论的特点
1 认知范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除上述认知范畴外,唯识学重要的认知范畴或与认知相关的范畴还有欲心所、胜解心所与念心所。
欲心所就是希求期望的心理。据《成唯识论》,欲心所的对象是希望观察的事物,不是指喜欢的事物或追求的事物,因为对于希望观察的事物,即使是不喜欢的或无意追求的,仍会产生欲心所。欲心所大体相当于现代心理学的“兴趣”。“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这正符合《成唯识论》对欲所下的定义:“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即对于“所乐境”产生希求期望是其特性,勤奋依之而生是其作用。这里“所乐境”的正确解释,据《成唯识论》就是“欲观境”,也就是希望观察、力求认识的对象;“希望”即选择性的态度;“勤”即积极的情绪反应。所以此定义基本符合现代心理学的兴趣定义。此外,现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意识的一种心理活动,唯识学看法也大体相同,即欲心所主要与第六识相应;但唯识学同时也认为,除意识外,五识也有微弱的欲。
胜解心所就是对认识对象进行确认和把握而获得明确理解的心理。由于获得明确理解,所以不会受其它因素的影响而重新产生疑惑。而心在犹豫不决时或不在进行判断时,是没有胜解心所的。胜解心所大体相当于现代心理学所说的“理解”。但现代心理学的“理解”,专指意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而唯识学认为,除意识外,五识也可有微弱的胜解。
念心所大体相当于现代心理学的“记忆”。现代心理学的“记忆”,指人对过去经验的反应,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再现四个基本过程。而《成唯识论》对念下的定义是:“云何为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此定义中,“明记”相当于识记,“不忘”相当于保持,由于“明记不忘”,所以能再认、再现,即生起念心所。
这样,前文所说的诸认知范畴就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从而较为完整地说明了认知的过程,现将认知的主要过程作如下描述。
首先,认识的起点,可以是无意(如率尔眼识),也可以是欲心所(兴趣)。继而,在根境当前存在的条件下,作意心所将五识从种子状态唤醒,触心所使识、根、境三者结合,从而使五识生起。与五识同时产生的想心所,辅助五识形成了感觉。与五识同时产生的五俱意识,进一步强化了上述感觉。后起的意识(寻求、决定意识),与当前想以及言说随眠想,形成了知觉。形成知觉的过程,往往还有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参与,即由念心所唤起的以往的知识与经验(表象)与当前的各种感觉要素进行对照比较,从而最终形成知觉。其后的意识与随觉想结合,形成了概念。意识进而与寻、伺心所与慧心所结合,形成了判断与推理。在意识进行了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后,有可能对事物产生了明确的认识或确定的见解,这就是胜解心所的生起。以上是从感觉开始进行分析,如果是独散意识,也可参照上述过程进行分析。
2 为修行服务
唯识学作为一种佛教理论,与其他佛教理论一样,有其明确的宗旨,那就是为修行服务。唯识学的认知理论也同样承袭了这种特点,有着为修行服务的明确的倾向性。分析一下唯识学的五十一心所就可看出这种明显的倾向性。
一般认为唯识学的五十一心所,都具有心理学的功能。而仔细地分析一下,五十一心所中,只有五遍行心所是较纯粹的心理范畴(包括唯识学特定的心理范畴),其余的心所与修行都有联系乃至密切相关。
在欲、胜解、念、定、慧五别境心所中,定心所与慧心所与修行密切相关。定心所在普通心理学中,相当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而在佛教修行中,是指五识乃至六识以及它们的相应心所完全停止活动、没有昏沉、散乱的状态,此种状态能引生智慧。慧心所在普通心理学中,如上所述,其作用是进行判断与推理;而在佛教修行中,相当于以智慧进行观察。定与慧在佛教修行方法中,相当于止与观。念心所与佛教修行也有密切的关系。念心所在普通心理学中,是对于过去曾经历过感受过的事保持记忆;而在佛教修行中,是指对曾修习过的方法牢记不忘,所以能引导进入禅定。胜解心所也与佛教修行有着某种联系。胜解心所在普通心理学中相当于理解,而佛教修行也需首先对佛教理论与修行方法有明确的理解,形成确定的见解后,方能进行。最后是欲心所。欲心所在普通心理学中相当于兴趣,而对于佛教修行来说,没有浓厚的兴趣,就不会孜孜不倦地修学;没有精勤不怠的修学,也就不可能形成坚定不移的见解,也不可能保持牢固的记忆;而没有对修习牢固的记忆,也就不可能被引导进入禅定,进而生起智慧。再从引生欲心所与引生定、慧心所的“别境”(即具体条件)来看,欲心所是在“所乐境”上生起,据《成唯识论》,此处的“所乐境”应是“欲观境”;而定、慧心所是在“所观境”上生起。显然,没有在先的“欲观境”,就不会有其后的“所观境”。
再看善心所与烦恼心所。善与烦恼心所作为心理范畴,其功能是作为健康高尚人格的道德基础。同时善恶(烦恼)心所也与修行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修行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去恶增善,造成一种心理的转变,所谓“未生之恶令不生,已生之恶令去除,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长”。而善恶心所为此种修行提供了依据与标准;同时,能否去恶增善也成了修行成败的关键。
再看不定心所。不定心所中的寻、伺心所,其一般的心理功能如上所述,是判断与推理。同时此二心所与修行也密切相关。例如,最初的定境一般由是寻伺引导而进入,而禅定的境界也由寻伺的存在与否而被区分为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三地。此外,悔心所的一般心理功能是懊悔,而从佛教修行来看,忏悔改过是一种重要的乃至基本的方法。甚至眠心所也与佛教修行有着联系,嗜睡贪眠肯定是一种劣行,需加以呵斥;乃至一般的睡眠也被认为是懈怠,需加以克服,修行者所需的只是最低限度的必要睡眠;而“不倒单”(长夜不睡地打坐,终日不眠)被一般佛教徒普遍视为高深的道行。
所以在五十一心所中,除五遍行心所,其余心所都与修行有着联系,并且绝大部分心所与修行密切相关。而这一特点颇为意味深长。由于这一重心的倾斜,所以唯识学的认知理论虽具备了较为完整的范畴体系,却缺乏对一般心理学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的兴趣与动机,故而唯识学的认知理论从总体上说,还停留在较笼而统之的层次上。
3 认知理论有其特色
虽然唯识学的认知理论从总体上说,还较为笼统,但在某些领域却颇具特色。此处且举唯识学的心识结构“四分说”为例。
所谓“四分”,是指相分、见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四分说”就是把每一种识以及每一种心所分为四部分,实际上就是识(包括心所,下同,不一一指出)在认识活动、精神活动中的四种作用。其中,相分是指由识变现的认识对象。见分是指识的认识作用,它是一切正确认识或错误认识的根源。自证分是对见分的证知,即对识的认识作用的自行证明(但不是对认识是否正确进行判断),自证分是相分与见分所依托的内在主体。证自证分是对自证分的证知,同时自证分也可对证自证分进行证知,这样就无需在四分之外再无穷设置其它部分。由于证自证分与自证分可相互证知,所以确切的看法应是此二分都是内在主体的不同表现,称为内二分。而相分和见分则称为外二分。此外,证自证分不能证知见分,所以它与自证分的作用也不会混淆。
“四分说”涉及到“唯识无境”等唯识学的本体论内容,但此类论题不属本文范围,故本文不作讨论,本文只就“四分说”涉及到的心理学内容作一分析。
以四分说来解释感觉,尤其是相分的提出,似乎与现代生理学、心理学不谋而合。以视觉(眼识)为例,现代科学认为,人看到物体,实际上是经过了一系列的转换过程。首先是视觉器官接受刺激,通过加工把刺激的物理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然后,此神经冲动经神经通道传输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最后,在中枢部分,刺激信息被加工为人们实际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维量(性质、强度等)的视觉。这一过程可用“四分说”来说明,即眼根(视觉机制)与境(认识对象)相接触后,眼识就从种子状态被激发,开始现行活动,变现出与对象相似的影像(即形成相分),同时对此影像进行识别(即形成见分),并完成认识过程(即形成自证分)。这些活动本是同一过程,但唯识学为了说明问题,所以将它们作了区分。这里说的变现出的相分相当于刺激物的物理能量最终在大脑皮层中枢形成的信息,(但大脑皮层是色法,是色根的一部分;而此处的信息是心法,即依托根而生起的识的相分。这里,唯识学的观点与认为信息是物质的观点有所不同。)见分相当于对此信息分析辨识的作用,自证分和证自证分相当于最后形成的视觉。实际的感觉过程似乎只要“三分”就可以了,而证自证分的提出,一方面体现了“四分说”的逻辑严密性,即自证分仍需要有能证者;另一方面则似乎提出了这样一种模式,即对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形成的信息的识别,须经过一个回路的振荡(即自证分与证自证分的相互证知)才最终形成认识。这不妨留待今后的科学研究来解决。
唯识学的心识结构“四分说”,究竟是一种走在现代科学之前的有价值的学说,还是一种纯主观的臆测,这可以见仁见智,也可以留待时间、留待未来科学来进行检验。但无论如何,这一“四分说”是极具特色的。
《唯识学认知理论的现代心理学解析》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