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由意志的动因,意指融合原理。
(5) prajna-paramita是六完成(波罗蜜,paramita)之一:布施(dana),持戒(sila),忍辱(ksanti),精进(virya),禅定(dhyana)与超越智慧或绝对知识(prajna)。“波罗蜜”平常译为“到彼岸”──意指当这些项目实践之后,可以越过生死之河。“般若”部诸佛经,所说的就是般若直观或sunyata(空)。
(6) 金刚经是“般若”经典的一部,包含着般若哲学的要旨。由于它文字不多,是佛门弟子诵读最多的一部经。英文有数种译作。
(7) 这一首诗是傅大士(四九七──五六九)所作,傅大士为菩提达摩的同代人。全诗如下:
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
人在桥上过,
桥流水不流。
(8) 般若哲学大师们利用一切接近他们身边的东西来阐明他们般若直观的逻辑。。拄杖或竹篦常常做这个用途。有时问题用这样的方式发出:“我说它不是竹笛,你说它是什么?”
(9) 德山宣鉴(七九○──八六五)把快的观念表明得十分好,他经常挥动着他的棒子,不肯听任何人说话。有一次他说“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一个和尚走上来,向他行礼,准备说话。德山就打;和尚抗议道“我刚行礼,你怎么就打?”德山道“等你开口有什么用!”见传灯录卷十五。
(10)云门文偃(殁于九四九)有一次举起拄杖道:“看到拄杖说是拄杖,看到柱子说是柱子;这有什么错?”另一次他拄杖道:“一般人会说它实有其物;小乘宗会分析它,说它是不存在;辟支佛会称它为幻象存在,而菩萨则会说它是空(sunya)。至于禅僧,他们则只称拄杖为拄杖;他们要去就去,要坐就坐;在任何境遇绝不犹豫!”(《五灯会元》一八六一年版,卷十五,云门之部一──七页。)
(11)传灯录,卷二十一,睡龙山和尚。
(12)传灯录,卷十九,云门文偃。
(13)传灯录,卷十九,云门文偃。
(14)传灯录,卷十九,云门文偃。
(15)传灯录,卷十,赵州从谂。
(16)传灯录,卷十九,太原孚上座。
(17)碧岩集,第十九则。
(18)传灯录,卷十一,仰山慧寂传。为山送一面镜子给弟子仰山。仰山把它放在会众前面,说:“是为山的镜子还是仰山的镜子?如果你们能够说一句话,我就不打碎它。”和尚们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于是仰山就把它摔碎。
(19)临济录。有一天,普化与临济被邀请出去吃斋,临济说“一毛吞大海,芥纳须弥山;这是什么意思?”普化没说话,却把桌子踢倒。第二天又有人请他俩去吃斋,临济道“今天的斋与昨日如何?”普化又把桌子踢倒。临济说“太粗了点吧!”普化却反驳道“佛法说什么粗细。瞎汉!”临济吐舌。
(20)德山在去台山的途中觉得饿了累了,就在路边茶店歇脚。店主老妇人知道德山是金刚经的大学者,就说:“我有一个问题请教;如果你答出来我就免费供奉点心,否则请到别处歇脚。”德山应诺,老妇人说:“金刚经有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要点哪个心?”德山瞠目结舌,不能做答。他不得不空着肚子出去。“过去心”等等,需要更进一步解释,此处从略。
(21)传灯录,卷二十四,文益禅师。
(22)传灯录,卷二十五,玄则禅师。
(23)传灯录,卷二十五,德韶国师。
(24)就如“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一样,“曹源一滴水”也是既短又烈的,把它译成英文,松驰许多。
(25)传灯录,卷二十五,德韶国师。
(26)意指绝对(空)。
(27)“超越了客观世界”原文为“转物”。
(28)狮子吼时,野干头裂。野干系渺小的动物。(译注:辞海载:野干,兽名,与射干同。《翻译名义集》:梵语悉伽罗,此云野干,似狐而小,形色青黄,如狗群行,夜鸣如狼。《广志》云:“巢于绝岩高木也”。
(29)传灯录,卷二十五,德韶国师。
(30)传灯录,卷二十五,清耸。
(31)samadhi意谓一种强度的精神凝集情态,在这种状态中,主体与客体同而为一。这常被误认为般若直观。在般若尚未觉醒的情况下,三昧只是一种心理现象。
(32)传灯录,卷二十六,崇福院庆祥。
(33)同,卷二十六,覆船和尚。
(34)同,卷二十六,谨禅师。
(35)同,卷二十六,灵鉴禅师。
(36)同,卷十四,京兆尸利。
(37)同,卷二十五,文遂导师。
(38)同,卷二十六,缘德。
(39)同,卷二十二,道闲。
(40)同,卷二十,容禅师。
(41)同,卷二十一,契讷。
(42)同,卷二十一,得一大师。
(43)同,卷二十一,(王舀)禅师。
(44)同,卷二十六,智觉。
(45)同,卷二十一,道希。
(46)同,卷二十一,了空。
(47)同,卷十九,从展。
(48)同,卷十八,悟真。
(49)同,卷二十六,守讷。
(50)同,卷二十六,覆船和尚。
(51)同,卷二十六,灵鉴。
(52)同,卷二十六,谨禅师。
(53)同,卷二十四,匡佑。
(54)同,卷二十六,智觉。
(55)“转”意指诵经。有些经在诵读的时候,只是把它展开,再卷起来,如此反复数次。这些经太长了,不能照一般的方式诵读,教士就采用这种简化的方式,因此,诵经就被称做了“转经”,不过在现在这个例子中,转经同禅师谜样的言词并没有关系。
(56)传灯录,卷二十六,僧遁禅师。
(57)如读者已经熟知的,禅师们常做这种事实上不可能的要求。其目的是要使发问者──也就是所有以客观观点来思考的人──反转他们的思考方式。最终的目的则是要我们重新审核我们日常“合逻辑的”推理方式。
(58)传灯录,卷二十六,善美禅师。
(59)传灯录,卷二十五,清耸禅师。
(60)传灯录,卷二十六,智觉禅师。
(61)传灯录,卷二十五,清耸禅师。
(62)传灯录,卷二十三,启柔禅师。
(63)传灯录,卷十四,翠微无学。
(64)传灯录,卷十四,丹霞天然。丹霞是唐代的一位伟大禅师。有一年冬天夜里,在慧林寺遇到大寒天。他把木佛拿下来烧了取暖。有人责备他这种亵渎的行为,他却说是为了取舍利才烧。那人便道,木头是没有舍利的,他说:“那你何必责怪我呢!”(舍利是一种类乎矿物的物质,有时见之于焚化的遗体中。据谓人的道行越高,舍利越多。)我愿意再说一段丹霞同他的朋友庞居士的女儿的故事。庞居士和他的女儿对禅都有洞达的了解。有一天丹霞去访庞居士,遇见庞居士的女儿正在菜园摘菜。丹霞问道:“你父亲在家吗?”这女孩并没有回答,却放下篮子,两手交叉胸前而立(僧立之正式姿势)。丹霞再问:“他在吗?”这女孩提起篮子就走了。
(65)佛门弟子将食物、鲜花、香、烛等置于佛像以及其他圣像前面,做为感谢他们之成就的表示。
(66)这是昔日一个伟大的佛教哲学家的故事。由于他没有人做听众,因此热切的向石头们说法,竟使石头点头。(参看《禅的自然观》──7)
《禅学随笔 四、佛教哲学中的理性与直观》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