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學隨筆 四、佛教哲學中的理性與直觀▪P7

  ..續本文上一頁自由意志的動因,意指融合原理。

  (5) prajna-paramita是六完成(波羅蜜,paramita)之一:布施(dana),持戒(sila),忍辱(ksanti),精進(virya),禅定(dhyana)與超越智慧或絕對知識(prajna)。“波羅蜜”平常譯爲“到彼岸”──意指當這些項目實踐之後,可以越過生死之河。“般若”部諸佛經,所說的就是般若直觀或sunyata(空)。

  (6) 金剛經是“般若”經典的一部,包含著般若哲學的要旨。由于它文字不多,是佛門弟子誦讀最多的一部經。英文有數種譯作。

  (7) 這一首詩是傅大士(四九七──五六九)所作,傅大士爲菩提達摩的同代人。全詩如下:

  空手把鋤頭,

  步行騎水牛。

  人在橋上過,

  橋流水不流。

  (8) 般若哲學大師們利用一切接近他們身邊的東西來闡明他們般若直觀的邏輯。。拄杖或竹篦常常做這個用途。有時問題用這樣的方式發出:“我說它不是竹笛,你說它是什麼?”

  (9) 德山宣鑒(七九○──八六五)把快的觀念表明得十分好,他經常揮動著他的棒子,不肯聽任何人說話。有一次他說“道得也叁十棒,道不得也叁十棒。”一個和尚走上來,向他行禮,准備說話。德山就打;和尚抗議道“我剛行禮,你怎麼就打?”德山道“等你開口有什麼用!”見傳燈錄卷十五。

  (10)雲門文偃(殁于九四九)有一次舉起拄杖道:“看到拄杖說是拄杖,看到柱子說是柱子;這有什麼錯?”另一次他拄杖道:“一般人會說它實有其物;小乘宗會分析它,說它是不存在;辟支佛會稱它爲幻象存在,而菩薩則會說它是空(sunya)。至于禅僧,他們則只稱拄杖爲拄杖;他們要去就去,要坐就坐;在任何境遇絕不猶豫!”(《五燈會元》一八六一年版,卷十五,雲門之部一──七頁。)

  (11)傳燈錄,卷二十一,睡龍山和尚。

  (12)傳燈錄,卷十九,雲門文偃。

  (13)傳燈錄,卷十九,雲門文偃。

  (14)傳燈錄,卷十九,雲門文偃。

  (15)傳燈錄,卷十,趙州從谂。

  (16)傳燈錄,卷十九,太原孚上座。

  (17)碧岩集,第十九則。

  (18)傳燈錄,卷十一,仰山慧寂傳。爲山送一面鏡子給弟子仰山。仰山把它放在會衆前面,說:“是爲山的鏡子還是仰山的鏡子?如果你們能夠說一句話,我就不打碎它。”和尚們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于是仰山就把它摔碎。

  (19)臨濟錄。有一天,普化與臨濟被邀請出去吃齋,臨濟說“一毛吞大海,芥納須彌山;這是什麼意思?”普化沒說話,卻把桌子踢倒。第二天又有人請他倆去吃齋,臨濟道“今天的齋與昨日如何?”普化又把桌子踢倒。臨濟說“太粗了點吧!”普化卻反駁道“佛法說什麼粗細。瞎漢!”臨濟吐舌。

  (20)德山在去臺山的途中覺得餓了累了,就在路邊茶店歇腳。店主老婦人知道德山是金剛經的大學者,就說:“我有一個問題請教;如果你答出來我就免費供奉點心,否則請到別處歇腳。”德山應諾,老婦人說:“金剛經有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要點哪個心?”德山瞠目結舌,不能做答。他不得不空著肚子出去。“過去心”等等,需要更進一步解釋,此處從略。

  (21)傳燈錄,卷二十四,文益禅師。

  (22)傳燈錄,卷二十五,玄則禅師。

  (23)傳燈錄,卷二十五,德韶國師。

  (24)就如“毫厘有差,天地懸隔”一樣,“曹源一滴水”也是既短又烈的,把它譯成英文,松馳許多。

  (25)傳燈錄,卷二十五,德韶國師。

  (26)意指絕對(空)。

  (27)“超越了客觀世界”原文爲“轉物”。

  (28)獅子吼時,野幹頭裂。野幹系渺小的動物。(譯注:辭海載:野幹,獸名,與射幹同。《翻譯名義集》:梵語悉伽羅,此雲野幹,似狐而小,形色青黃,如狗群行,夜鳴如狼。《廣志》雲:“巢于絕岩高木也”。

  (29)傳燈錄,卷二十五,德韶國師。

  (30)傳燈錄,卷二十五,清聳。

  (31)samadhi意謂一種強度的精神凝集情態,在這種狀態中,主體與客體同而爲一。這常被誤認爲般若直觀。在般若尚未覺醒的情況下,叁昧只是一種心理現象。

  (32)傳燈錄,卷二十六,崇福院慶祥。

  (33)同,卷二十六,覆船和尚。

  (34)同,卷二十六,謹禅師。

  (35)同,卷二十六,靈鑒禅師。

  (36)同,卷十四,京兆屍利。

  (37)同,卷二十五,文遂導師。

  (38)同,卷二十六,緣德。

  (39)同,卷二十二,道閑。

  (40)同,卷二十,容禅師。

  (41)同,卷二十一,契讷。

  (42)同,卷二十一,得一大師。

  (43)同,卷二十一,(王舀)禅師。

  (44)同,卷二十六,智覺。

  (45)同,卷二十一,道希。

  (46)同,卷二十一,了空。

  (47)同,卷十九,從展。

  (48)同,卷十八,悟真。

  (49)同,卷二十六,守讷。

  (50)同,卷二十六,覆船和尚。

  (51)同,卷二十六,靈鑒。

  (52)同,卷二十六,謹禅師。

  (53)同,卷二十四,匡佑。

  (54)同,卷二十六,智覺。

  (55)“轉”意指誦經。有些經在誦讀的時候,只是把它展開,再卷起來,如此反複數次。這些經太長了,不能照一般的方式誦讀,教士就采用這種簡化的方式,因此,誦經就被稱做了“轉經”,不過在現在這個例子中,轉經同禅師謎樣的言詞並沒有關系。

  (56)傳燈錄,卷二十六,僧遁禅師。

  (57)如讀者已經熟知的,禅師們常做這種事實上不可能的要求。其目的是要使發問者──也就是所有以客觀觀點來思考的人──反轉他們的思考方式。最終的目的則是要我們重新審核我們日常“合邏輯的”推理方式。

  (58)傳燈錄,卷二十六,善美禅師。

  (59)傳燈錄,卷二十五,清聳禅師。

  (60)傳燈錄,卷二十六,智覺禅師。

  (61)傳燈錄,卷二十五,清聳禅師。

  (62)傳燈錄,卷二十叁,啓柔禅師。

  (63)傳燈錄,卷十四,翠微無學。

  (64)傳燈錄,卷十四,丹霞天然。丹霞是唐代的一位偉大禅師。有一年冬天夜裏,在慧林寺遇到大寒天。他把木佛拿下來燒了取暖。有人責備他這種亵渎的行爲,他卻說是爲了取舍利才燒。那人便道,木頭是沒有舍利的,他說:“那你何必責怪我呢!”(舍利是一種類乎礦物的物質,有時見之于焚化的遺體中。據謂人的道行越高,舍利越多。)我願意再說一段丹霞同他的朋友龐居士的女兒的故事。龐居士和他的女兒對禅都有洞達的了解。有一天丹霞去訪龐居士,遇見龐居士的女兒正在菜園摘菜。丹霞問道:“你父親在家嗎?”這女孩並沒有回答,卻放下籃子,兩手交叉胸前而立(僧立之正式姿勢)。丹霞再問:“他在嗎?”這女孩提起籃子就走了。

  (65)佛門弟子將食物、鮮花、香、燭等置于佛像以及其他聖像前面,做爲感謝他們之成就的表示。

  (66)這是昔日一個偉大的佛教哲學家的故事。由于他沒有人做聽衆,因此熱切的向石頭們說法,竟使石頭點頭。(參看《禅的自然觀》──7)

  

《禅學隨筆 四、佛教哲學中的理性與直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