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当代佛教文学研究初步评介-以台湾地区为主(丁敏)▪P3

  ..续本文上一页钱钟书先生的发现,再进一步考证、比较《生经》第十二则舅甥共为盗的故事,指出《生经》所载乃截取希腊《史记》而来,而后再影响到《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唐义净译)中的舅甥共盗事。而日本《今昔物语集》卷十也有这个故事,源出于《法苑珠林》。作者并比较其中异同、删增等所反映的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诸如此类主题研究的故事,贯穿全书。

   另外,作者提出佛经故事多采用民间故事的叙事手法,这与中国经史叙事文学的叙事手法,在结构与叙事进度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从内容到形式上都表现出对经史寄生性的志怪小说,在它要吸收佛经故事时,在内容上要接受佛经故事的神幻、夸诞、奇异必须是有节制性的,只能在与中国本有思想相接的部分来获得膨胀的契机,因此志怪小说中的善恶祸福,因果报应、鬼影幢幢的内容特别多;而在叙事手法上,则从六朝至唐宋的志怪小说很少吸收佛经故事的叙事手法。作者由志怪的本质来探讨其吸收佛经故事的情形,爬梳其脉络发现其特色,是很有见地的。而这样的溯源与比较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作者的研究不仅是描述而已,有精细的探源考证,也有注意到印度佛典在汉译中的中国化部分;以及从汉译佛典吸取养分再一次中国化成志怪小说的历程;也注意到物语在接受汉译佛典故事及志怪小说时如何脱去原有的印度化、中国化,而发展出自己的想像体系;是一本颇具启发性的书。

   (二)、《幽明录、宣验记研究》陈桂市,高师大国研硕,1987年。

   作者在文中指出:(1)幽明录与宣验记同为刘义庆所主持编纂的。二书的成书时间,性质与内容特色,适与义庆生平经历、思想转变有隐合处。(2)幽明录、宣验记在文学艺术价值之外,也具有社会史料的文献价值。

   论文用了前面四章在讨论作者、成书经过、书中引用资料,以及卷本流传等问题,真正用在文本上的只有二章,比例似不匀称。对两个文本内容的写作技巧、风格以及二者之比较等问题,以及作为佛教志怪中的不同定位,都还有可以讨论的空间。

   (三)、《六朝佛教志怪小说研究》薛惠琪,文大中研硕,1993年。

   志怪小说研究者众,这其中自然多会谈及佛教的志怪小说,然皆非专门探讨有关佛教范畴。此本论文可谓专书的第一本。

   书中对六朝佛教志怪分为两大类:一是释氏辅教之书,又称为宣佛小说,为佛徒所作,宣佛意图非常明显;一是扬佛小说,以表现佛胜道、巫、传统神灵信仰的思想为主,作者多为一般文人。全书研究小说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思想表现、题材内容的归纳统合、故事类型分析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状况和人民期望。除此之外也尝试由佛教志怪的情节、结构、人物、语言及叙述模式等方面,分析其艺术特色。

   综合而论本书有整理描述文献之功,其中以分析佛教志怪小说的创作技巧颇有新意。但对将六朝佛教志怪分为两大类并未在文中详其区别所在。对搜集的素材也没有就时代或文笔、内容特色上来研究佛教志怪小说演变的痕迹。也没有对佛教志怪与其他志怪的区别分隔出来,而予佛教志怪在志怪小说中一个定位。另在分析佛教志怪小说时,没有讨论此类志怪的缺点,如:内容多是宣扬因果报应,主旨单一确定,使全篇内容缺乏创造性与想像力,千篇一律的善恶报应结果,使这类小说常流于单调枯躁。若能追踪这类志怪小说在后代是否有以其母题而重新创作富于新意的作品?还是在这类书影响下形成“善书”系统,直至现代的“天堂、地狱游记”一类的民间善书?则此书更具价值。

  Ⅱ、长篇章回小说─有关《西游记》的研究

   (一)、《西游记考证》胡适,台北,远流,1988年三版。

   胡适自1923年发表〈西游记考证〉引发东西学界研究的兴趣历久不衰,可谓具有开创研究风气之功。

   书中对作者、版本、故事的来源及演化,进行三方面研究。在对内容的探讨上则认为西游记是本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作者是玩世主义,没有什么微言大义,更不要说有什么儒释道的寓言蕴含其中。并探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来源,引发学界对这问题持续探讨的兴趣。

   (二)、《西游记八十一难研究》徐贞姬,辅大中研硕,1980年

   论文重点在:(1)以寓言象征的角度来诠释灾难的意义;包含对灾难历程、各种妖怪,及所经山水景物的诠释。(2)运用心理学上“冲突”的观点,来诠释引发灾难的各种人物、妖魔的错综复杂的关系。(3)采用容格“原型论”,提出辅助解决各种灾难的“智慧老人”原型的问题。此论文有助于开拓对西游记内容理解的新角度。

   (三)、《西游记探源》郑明璃,台北文开书局,1982年。

   此篇为郑教授的博士论文(师大国研)。

   全书约从(1)作者。(2)版本。(3)故事源流、形成过程。(4)西游记的形式与内容四大方面来探讨。强调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西游记故事在演变的过程中,如何就形式与内容二方面,来造就作品的文学效果。

   综观此书:

   (1)研究资料丰富,总结了其以前研究〈西游记〉的绝大部分资料。例如:中文的单篇论文有290余篇、中文专书8本、工具书一本。日文研究论文102篇。英、美等地的中外学者的博士论文或专著数篇,对于后继研究者提供了相当完整的研究资料。

   (2)用功甚勤,在作者、版本、故事源流及演变三方面,叙述、考证,全面而精微。

   (3)能运用各种文学理论如神话原型、童话特质、寓言特性、喜剧风格等,以及掌握儒释道的要义,来进行内容与形式。例如:人物塑形、叙事结构、修辞技巧等的分析论释,每个方面都能融合诸家说法并独出机杼。

   (4)在主题的发微上,肯定西游记是一本寓言小说。其由灾难的虚幻性、心灵的修持、五圣一体三个角度来发微主题。指出整个西行主题不外是修心,灾难其实是心魔的幻现,以悟空代表心,心不但要“空”而且还要“悟”。而每一种魔障,都要彻底消灭才能达到涅槃的“空”境。因此西游记中的每一妖魔,不是被悟空赶尽杀绝,便是找出它的“主人公”收回去,都是根本解决的象征写法。并指出五圣实际上只是取经者一个人内在的五个层面,五圣契合,终至彼岸。

   此外,对许多情节的诠释:书中对三教(尤其佛道)嘻笑怒骂的态度的阐释,都有细腻深入的见解。

   (5)可谓一本全面性有深度的“西游记概论”。为研读西游记必备的入门导引。

   (四)、《余国藩西游记论集》余国藩着、李奭学译,台北,联经,1989。

   综观此书:

   (1)利用西洋批评观念中亚里士多德提倡的“有机结构说”的观点,就西游记全书的“叙事结构”与“河流母型”的角度,来分析判定争议不休的西游记第九回问题。换言之,对版本学的问题,佐以文学批评的角度来解决。这是一种新的诠释手法。

   (2)以西洋史诗的观念来评论《西游记》中插诗的作用与地位。认为西游记中的插诗,是全书行文的一部分,是西游记全文的“基本叙事结构”的一环,是和散文紧密配合。认为西游记中的插诗,具有史诗的格局。

   (3)(a)驳斥胡适的观点,认为应该用寓言的角度来理解西游记的内容。以西游记为一本富有创造性和宗教启发性的书。将西游记的内容比喻为宗教性的“朝圣行”,认为其叙事模式分为:放逐、游历、回返三部曲,而其目的:救赎。

   (b)又进一步分析外在的“朝圣行”,和内在的“朝心行”,其实是互为表里二合一的两条路线。

   (c)但这宗教性的朝圣行,并不曾有系统的阐释某教某派教义,而是具有三教归一的思想特色。

   (4)认为要认识五圣间的关系,必先细索西行取经的宗教意义,由修善根积功果的角度来诠释五圣间的关系。但事实上多侧重于诠释玄奘与悟空二者的关系。

   (5)解析书中五行、炼内丹术语与三藏三徒之间的关系。余教授对道教有相当深入的理解,不但能指出西游记中的一些诗偈是脱胎自道藏的某本道经,对内丹术语也相当有研究。因此他能处理西游记中有关道教的部分,这是一般学者较困难之处。

   (6)一针见血地提出关乎教理与创作技巧的大问题。

   余教授自己提出:“小说中的宗教意义,如何与充斥全书的讽寓和幽默相提并论?”的问题。并从中国禅宗惠能所开展的南禅精神中的“当头棒喝”、“呵佛骂祖”等风格特质来诠释。认为《西游记》以貌似狂禅的轻狂叙写来达到“佛门传心法”的目的,运用反讽技巧,南禅破执外相的精神,暗示“我心即佛”的最高旨意。这是余教授一个独具慧眼的诠释。

   除了有关西游记的论文研究之外,余教授更以十三年的工夫,用英语完成皇皇四卷的《全本西游记译注》,被评为“骨肉俱全”当代最好的英译本。

   (五)、《西游记人物研究》张静二,台北,学生书局,1984年,初版。

   全书重点在:

   (1)指出“五行生克”关乎西游记全书的基础架构。是作者据以整合全书使全书(a)条理分明。(b)有思惟上的基础。(c)西游人物获个性上的指标。

   (2)全书运用人类学的启蒙仪式(分离、转变、返回三部曲),以及神话学中“死亡”与“复生”的原型,来一一的分析小说情节及人物。对五圣均有精辟入微的性格、形象及内在意涵的诠释。尤其历来对龙马鲜有论及,本书着墨不少。

   (3)由(2)的角度加以诠释,而归纳出此书是一本“人格塑造、成长”小说。没有从宗教性的角度来诠释主旨。

   (4)对“心猿意马”一词,由关乎“全书的架构”的观点来予诠释,深具创作。

   (5)分析悟空毕生追求为“人”的错综复杂心态,认为可称为“孙悟空情绪”,可谓见解独到。

   本书每个课题的论述,都能先总评在此课…

《中国当代佛教文学研究初步评介-以台湾地区为主(丁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