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當代佛教文學研究初步評介-以臺灣地區爲主(丁敏)▪P3

  ..續本文上一頁錢鍾書先生的發現,再進一步考證、比較《生經》第十二則舅甥共爲盜的故事,指出《生經》所載乃截取希臘《史記》而來,而後再影響到《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唐義淨譯)中的舅甥共盜事。而日本《今昔物語集》卷十也有這個故事,源出于《法苑珠林》。作者並比較其中異同、刪增等所反映的民族文化背景的差異。諸如此類主題研究的故事,貫穿全書。

   另外,作者提出佛經故事多采用民間故事的敘事手法,這與中國經史敘事文學的敘事手法,在結構與敘事進度上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從內容到形式上都表現出對經史寄生性的志怪小說,在它要吸收佛經故事時,在內容上要接受佛經故事的神幻、誇誕、奇異必須是有節製性的,只能在與中國本有思想相接的部分來獲得膨脹的契機,因此志怪小說中的善惡禍福,因果報應、鬼影幢幢的內容特別多;而在敘事手法上,則從六朝至唐宋的志怪小說很少吸收佛經故事的敘事手法。作者由志怪的本質來探討其吸收佛經故事的情形,爬梳其脈絡發現其特色,是很有見地的。而這樣的溯源與比較研究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作者的研究不僅是描述而已,有精細的探源考證,也有注意到印度佛典在漢譯中的中國化部分;以及從漢譯佛典吸取養分再一次中國化成志怪小說的曆程;也注意到物語在接受漢譯佛典故事及志怪小說時如何脫去原有的印度化、中國化,而發展出自己的想像體系;是一本頗具啓發性的書。

   (二)、《幽明錄、宣驗記研究》陳桂市,高師大國研碩,1987年。

   作者在文中指出:(1)幽明錄與宣驗記同爲劉義慶所主持編纂的。二書的成書時間,性質與內容特色,適與義慶生平經曆、思想轉變有隱合處。(2)幽明錄、宣驗記在文學藝術價值之外,也具有社會史料的文獻價值。

   論文用了前面四章在討論作者、成書經過、書中引用資料,以及卷本流傳等問題,真正用在文本上的只有二章,比例似不勻稱。對兩個文本內容的寫作技巧、風格以及二者之比較等問題,以及作爲佛教志怪中的不同定位,都還有可以討論的空間。

   (叁)、《六朝佛教志怪小說研究》薛惠琪,文大中研碩,1993年。

   志怪小說研究者衆,這其中自然多會談及佛教的志怪小說,然皆非專門探討有關佛教範疇。此本論文可謂專書的第一本。

   書中對六朝佛教志怪分爲兩大類:一是釋氏輔教之書,又稱爲宣佛小說,爲佛徒所作,宣佛意圖非常明顯;一是揚佛小說,以表現佛勝道、巫、傳統神靈信仰的思想爲主,作者多爲一般文人。全書研究小說的産生背景、發展過程、思想表現、題材內容的歸納統合、故事類型分析及其所反映的社會狀況和人民期望。除此之外也嘗試由佛教志怪的情節、結構、人物、語言及敘述模式等方面,分析其藝術特色。

   綜合而論本書有整理描述文獻之功,其中以分析佛教志怪小說的創作技巧頗有新意。但對將六朝佛教志怪分爲兩大類並未在文中詳其區別所在。對搜集的素材也沒有就時代或文筆、內容特色上來研究佛教志怪小說演變的痕迹。也沒有對佛教志怪與其他志怪的區別分隔出來,而予佛教志怪在志怪小說中一個定位。另在分析佛教志怪小說時,沒有討論此類志怪的缺點,如:內容多是宣揚因果報應,主旨單一確定,使全篇內容缺乏創造性與想像力,千篇一律的善惡報應結果,使這類小說常流于單調枯躁。若能追蹤這類志怪小說在後代是否有以其母題而重新創作富于新意的作品?還是在這類書影響下形成“善書”系統,直至現代的“天堂、地獄遊記”一類的民間善書?則此書更具價值。

  Ⅱ、長篇章回小說─有關《西遊記》的研究

   (一)、《西遊記考證》胡適,臺北,遠流,1988年叁版。

   胡適自1923年發表〈西遊記考證〉引發東西學界研究的興趣曆久不衰,可謂具有開創研究風氣之功。

   書中對作者、版本、故事的來源及演化,進行叁方面研究。在對內容的探討上則認爲西遊記是本有趣味的滑稽小說、神話小說,作者是玩世主義,沒有什麼微言大義,更不要說有什麼儒釋道的寓言蘊含其中。並探討西遊記中孫悟空的來源,引發學界對這問題持續探討的興趣。

   (二)、《西遊記八十一難研究》徐貞姬,輔大中研碩,1980年

   論文重點在:(1)以寓言象征的角度來诠釋災難的意義;包含對災難曆程、各種妖怪,及所經山水景物的诠釋。(2)運用心理學上“沖突”的觀點,來诠釋引發災難的各種人物、妖魔的錯綜複雜的關系。(3)采用容格“原型論”,提出輔助解決各種災難的“智慧老人”原型的問題。此論文有助于開拓對西遊記內容理解的新角度。

   (叁)、《西遊記探源》鄭明璃,臺北文開書局,1982年。

   此篇爲鄭教授的博士論文(師大國研)。

   全書約從(1)作者。(2)版本。(3)故事源流、形成過程。(4)西遊記的形式與內容四大方面來探討。強調從文學的角度來看西遊記故事在演變的過程中,如何就形式與內容二方面,來造就作品的文學效果。

   綜觀此書:

   (1)研究資料豐富,總結了其以前研究〈西遊記〉的絕大部分資料。例如:中文的單篇論文有290余篇、中文專書8本、工具書一本。日文研究論文102篇。英、美等地的中外學者的博士論文或專著數篇,對于後繼研究者提供了相當完整的研究資料。

   (2)用功甚勤,在作者、版本、故事源流及演變叁方面,敘述、考證,全面而精微。

   (3)能運用各種文學理論如神話原型、童話特質、寓言特性、喜劇風格等,以及掌握儒釋道的要義,來進行內容與形式。例如:人物塑形、敘事結構、修辭技巧等的分析論釋,每個方面都能融合諸家說法並獨出機杼。

   (4)在主題的發微上,肯定西遊記是一本寓言小說。其由災難的虛幻性、心靈的修持、五聖一體叁個角度來發微主題。指出整個西行主題不外是修心,災難其實是心魔的幻現,以悟空代表心,心不但要“空”而且還要“悟”。而每一種魔障,都要徹底消滅才能達到涅槃的“空”境。因此西遊記中的每一妖魔,不是被悟空趕盡殺絕,便是找出它的“主人公”收回去,都是根本解決的象征寫法。並指出五聖實際上只是取經者一個人內在的五個層面,五聖契合,終至彼岸。

   此外,對許多情節的诠釋:書中對叁教(尤其佛道)嘻笑怒罵的態度的闡釋,都有細膩深入的見解。

   (5)可謂一本全面性有深度的“西遊記概論”。爲研讀西遊記必備的入門導引。

   (四)、《余國藩西遊記論集》余國藩著、李奭學譯,臺北,聯經,1989。

   綜觀此書:

   (1)利用西洋批評觀念中亞裏士多德提倡的“有機結構說”的觀點,就西遊記全書的“敘事結構”與“河流母型”的角度,來分析判定爭議不休的西遊記第九回問題。換言之,對版本學的問題,佐以文學批評的角度來解決。這是一種新的诠釋手法。

   (2)以西洋史詩的觀念來評論《西遊記》中插詩的作用與地位。認爲西遊記中的插詩,是全書行文的一部分,是西遊記全文的“基本敘事結構”的一環,是和散文緊密配合。認爲西遊記中的插詩,具有史詩的格局。

   (3)(a)駁斥胡適的觀點,認爲應該用寓言的角度來理解西遊記的內容。以西遊記爲一本富有創造性和宗教啓發性的書。將西遊記的內容比喻爲宗教性的“朝聖行”,認爲其敘事模式分爲:放逐、遊曆、回返叁部曲,而其目的:救贖。

   (b)又進一步分析外在的“朝聖行”,和內在的“朝心行”,其實是互爲表裏二合一的兩條路線。

   (c)但這宗教性的朝聖行,並不曾有系統的闡釋某教某派教義,而是具有叁教歸一的思想特色。

   (4)認爲要認識五聖間的關系,必先細索西行取經的宗教意義,由修善根積功果的角度來诠釋五聖間的關系。但事實上多側重于诠釋玄奘與悟空二者的關系。

   (5)解析書中五行、煉內丹術語與叁藏叁徒之間的關系。余教授對道教有相當深入的理解,不但能指出西遊記中的一些詩偈是脫胎自道藏的某本道經,對內丹術語也相當有研究。因此他能處理西遊記中有關道教的部分,這是一般學者較困難之處。

   (6)一針見血地提出關乎教理與創作技巧的大問題。

   余教授自己提出:“小說中的宗教意義,如何與充斥全書的諷寓和幽默相提並論?”的問題。並從中國禅宗惠能所開展的南禅精神中的“當頭棒喝”、“呵佛罵祖”等風格特質來诠釋。認爲《西遊記》以貌似狂禅的輕狂敘寫來達到“佛門傳心法”的目的,運用反諷技巧,南禅破執外相的精神,暗示“我心即佛”的最高旨意。這是余教授一個獨具慧眼的诠釋。

   除了有關西遊記的論文研究之外,余教授更以十叁年的工夫,用英語完成皇皇四卷的《全本西遊記譯注》,被評爲“骨肉俱全”當代最好的英譯本。

   (五)、《西遊記人物研究》張靜二,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初版。

   全書重點在:

   (1)指出“五行生克”關乎西遊記全書的基礎架構。是作者據以整合全書使全書(a)條理分明。(b)有思惟上的基礎。(c)西遊人物獲個性上的指標。

   (2)全書運用人類學的啓蒙儀式(分離、轉變、返回叁部曲),以及神話學中“死亡”與“複生”的原型,來一一的分析小說情節及人物。對五聖均有精辟入微的性格、形象及內在意涵的诠釋。尤其曆來對龍馬鮮有論及,本書著墨不少。

   (3)由(2)的角度加以诠釋,而歸納出此書是一本“人格塑造、成長”小說。沒有從宗教性的角度來诠釋主旨。

   (4)對“心猿意馬”一詞,由關乎“全書的架構”的觀點來予诠釋,深具創作。

   (5)分析悟空畢生追求爲“人”的錯綜複雜心態,認爲可稱爲“孫悟空情緒”,可謂見解獨到。

   本書每個課題的論述,都能先總評在此課…

《中國當代佛教文學研究初步評介-以臺灣地區爲主(丁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