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當代佛教文學研究初步評介-以臺灣地區爲主(丁敏)▪P4

  ..續本文上一頁題上已有的研究成果論點的得失,然後再提出自己的觀點,可謂疊有創見。作者所诠釋的每個角度,可謂都是創造性的诠釋,深富意義。由于多從人類學的角度诠釋人物及情節,對書中的宗教性未著墨論述之,是可惜處。

   (六)、《西遊記人物的文字與繡像造形--以李卓吾批評《西遊記》爲主》彭錦華,輔大中文碩,1992年。

   論文重點在:

   (1)發現繡像與文本互動關系有研究價值。

   (2)討論繡像與文本間的關系。

   (a)討論繡像在創作思惟與創作技巧上與文本的關系。

   (b)討論繡像與文本之間,即造形藝術與文學之間,是否有相輔相成的作用?抑或仍有不能盡合之處?

   (3)以神話思惟與經驗思惟兩種模式的交替運用來分析西遊記中主角人物的塑形及修道曆程。以直敘性的形象思惟來分析西遊記對山川、文物、場景等盛服矜裝的藝術形象特質。

   (4)從李卓吾“童心說”的思想觀點,來討論李卓吾評點孫悟空的觀點。

   (5)討論繡像所反映的明代繪畫技巧及繪畫美學。

   綜觀本論文能注意到插圖與文字間的互動關系,爲西遊記的研究,別開蹊徑。而用功甚深,結合明代繪畫藝術與文學兩種不同領域的學門來研究,運用的文學理論、藝術理論皆甚恰當。但在有關李卓吾評點的部分討論太少,多直接討論西遊記作者對叁教的觀點。

  Ⅲ、小說中的主題研究

   (A)冥界研究

    (一)、〈冥界遊行〉前野直彬著、前田一惠譯,收于《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4》,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本譯文最早刊于1961年,因此發表的時間可謂在專以“冥界”爲主題研究的論文中爲最早的。也可謂開創性的研究。

   此論文主要討論六朝的冥界,以六朝志怪小說中的材料爲範圍,于其中爬梳整理中國冥界觀的原始面目及其演變,以及受到佛家地獄說影響後的變形。

   論文重點在:

   (1)指出中國人最早的冥界應是黃泉、蒿裏墳墓等死後的地下世界。

   (2)引顧炎武“日知錄”卷叁十“泰山治鬼”條,認爲有關泰山之神管理死者的觀念,是從前漢哀帝、平帝時開始,經後漢這段時間演變形成的。

   (3)分析“泰山治鬼”時期冥界的種種特性。

   (a)發現“泰山治鬼”的冥界是可以遊行的。也就是由于冥界的泰山府君有事欲傳達于鬼域外的他界(如河神之域),于是請活人入冥帶信再出冥。于是活人便曾經曆冥界,在冥界遊行。

   (b)中國的冥界原本官吏組織松散,沒成系統。冥界官吏出缺常由陽世亡者來充任。冥界的官界也充滿了中國官場上人情請托之習。

   (c)冥界沒有審判生前善惡的觀念。

   (d)冥界有被誤拘的亡魂,而這是人可以死而複活的原因。

   (4)加入佛教地獄觀念以後的泰山冥界。

   (a)舉幽明錄中趙泰、舒禮、康阿得的故事爲例來做說明。

   (b)加入地獄觀念後的泰山冥界,泰山府君仍是冥界最高官吏,沒有閻羅王這名詞出現。

   (c)有地獄、泥犁等名詞出現,也有對地獄種類、名稱及酷刑的描述。

   (d)以人生前善惡行爲輪回六道依據,冥界成了審判的場所。且強調生前宗教性的行爲是積善業的最佳方式,充滿佛教色彩。

   (e)加入地獄觀念後的泰山冥界,是以“城”爲畫分區域,冥界並非皆是地獄,約分爲“福地”、“受變形城”、“地獄”叁城。

   (f)冥界仍可遊行,如趙泰是被惡鬼誤捉命尚不該絕,因此遊冥界後,遣送回家。

   (5)最早的閻羅王冥界出現在北魏,《洛陽伽藍記》中是最早出現以閻羅王這名詞取代泰山府君。

   (6)從冥界遊行回來的人,描寫爲不是英雄,而是對來世懷有恐懼感的人。虔誠的信仰,加上想像力,産生的就只限于因果報應不爽的故事。

   (7)六朝冥界遊行的故事,從基于原始民間信仰而來,在泰山深處,胡母班“扣樹求見”所訪的“牧歌式”的冥界逐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逐漸染上佛教色彩,冥界是算陽世總賬的地方,而有不可思議的神秘感與可怕性。

   此論文可謂對中國冥界的原始形態及受佛教地獄影響後的形態,都作了概括性的考察描述。

  (二)、《佛教故實與中國小說》臺靜農,東方文化十叁卷一期,1975年。

   臺教授在這篇論文中的第一部分是〈佛家地獄說反映于中國小說的情形〉:

   這個主題在內容探討上有和日本學者前野直彬類似之處,但也有相異之處。也可視爲一個開創性的主題研究。

   論文重點在:

   (1)首先探討佛家地獄說,始由漢末流入中國,到了南朝大大流行,而在中土人民的心理上生了根。于是影響了中國的文學藝術。

   (2)佛教地獄說雖流行于魏晉與南朝,但魏晉作品中只記泰山是鬼世界,沒有悲苦的地獄觀念。南朝王琰《冥祥記》中有14、15條記地獄,但地獄主仍用“泰山府君”沒有用“閻羅王”(此乃用中土名辭代替天竺名辭,使中土人易于接受)。

   (3)王琰雖然以小說宣揚地獄,似乎沒有影響到當時好鬼神志怪的文士。由六朝至唐,有修養的文人,都不願意接受外來的地獄(頁254)說。

   (4)唐代最先接受地獄說的是畫家不是文學家,民間流行的俗講變文,也有以地獄爲主題。但唐傳奇中以地府爲題材的不特時間甚晚,且作品不多。如“杜子春”一文,運用佛家地獄非常自然,令人不覺是從佛教吸取而來。

   (5)清,《聊齋志異》一書中,地獄在文學作品中始放異彩,地獄用來做對人世的譴責、諷刺之寓意。

   全文可謂對佛教地獄說傳入中國後的演變情形做一扼要論述。

   前野直彬先生與臺教授的文章,雖都是短篇論文,甚至論文中的一小部分。但所厘清的觀念,引用的資料,對後繼研究者都有奠基的作用。至于臺教授的論文中,不知爲何沒有引用幽冥錄的資料,以致上所陳述其論文要點(3)頗有诤議性。但瑕不掩瑜,整個論題是有後續研究的價值。

  (叁)、《六朝志怪小說中的死後世界》賴靜雅,政大中文碩,1990年。

   (四)、《唐代冥界故事研究》陳麗玲,輔大中文碩,1995。

   此兩本論文在材料的搜集以及描述分析上,自然是較一、二兩篇單篇要豐富得多,但在對冥界的基本架構敘述與對冥界的诠釋上,大抵不出一、二兩篇所論範圍;又皆有可議處,如《六朝》論文中,將佛教淨土歸類爲“天上冥界”;無論就佛教地獄、淨土思想或變形爲中國佛教冥界觀,都沒有將淨土當成“冥界”來處理的。另外,在《唐代》篇中,首先在材料上沒有用到變文中的目連變文,以及〈唐太宗入冥記〉等篇,是頗爲嚴重的缺憾。而對唐代冥界故事的全貌徑以臺教授研究“杜子春”、“崔紹”二篇的結果指出唐代冥界故事,已脫離佛教宗教性本來面目,只是文人用來創作時的題材,不複成爲宣教的工具。似乎以偏蓋全,未必如此樂觀。(頁255)

  (五)、《目連救母故事之演進,及其有關文學之研究》陳芳英,臺大中文碩,1978年。

   目連冥間救母故事是唐代變文中非常重要的篇目,也是唐代俗講非常流行的講題,那時還有變相與之配合。目連救母故事的重點描述就在入冥尋母。因此此論文在探討目連入冥所描述的冥間光景的由來,認爲是佛教地獄說,混合唐代盛行“地藏十王經”的十王信仰,以及中國冥間的鬼道遊魂等幾個部分而成,爲後代小說中描述“幽冥界”、“閻羅殿”提供了一個範本。此論文有關冥間的研究,基本上可視爲冥界主題研究的延續,且有對冥界在構造由來上,做了更上屢樓的研究,值得參考。

   附錄〈屍體、骷髅與魂魄─傳統靈魂觀新論〉李建民,臺北,〈當代〉,90期,1993.10.1。

   此文雖是單篇論文,又非以研究冥界爲主,但對解讀中國志怪小說中死者複生,人鬼聯姻,冥陽兩界會面等故事,以及爲數甚多有關骷髅的故事,都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理論基礎。可使我們找到诠釋這些小說內容的思想進路。故附錄于此,以供參考。也許因此也可發現志怪小說中新的研究題材。

    (B)“龍”的故事研究

    (一)、首先對佛教中龍影響于中國小說進行研究的,仍是臺靜農教授,其在〈佛教故實與中國小說〉一文中的第二部分是“二、佛書中龍的故事對唐人傳奇的影響”,先敘述佛經中有關龍的形象、寶物,以及有關龍女的故事,並指出佛經中龍女遇難的故事,是唐人傳奇“柳毅傳”取材創意的來源。

  (二)、《龍女故事研究》王方霓,文大中文碩,1993年。

   此論文的研究主題,即是承繼臺教授的論點而予以開發擴展而成。在資料的搜集、綜合分析整理上,可謂相當周全,若要有後續關于“龍女”的研究,可能要有新的诠釋觀點,及運用文學與其他相關學門的理論。

    (C)關于哪吒的研究

    (一)、《哪吒人物及其故事之研究》陳曉怡,逢甲中研碩,1994年。

   論文作者自述目前于哪吒的研究成果極其有限。在她之前總共只有叁位學者四篇單篇論文的提出,而其中以前輩學者柳存仁先生爲此研究領域的開創者,也以其研究最具代表性。

   本論文共分(1):哪吒在佛教密經典的探源,及在禅宗語錄中的隱喻意象;(2)哪吒故事在唐宋筆記小說與元明戲曲小說中的演進過程;(3)哪吒故事內容分析等叁大部分。運用了神話學的母題,人類學中的啓蒙儀式,以及容格的集體潛意識等方法,來诠釋哪吒故事的主題節構,及所反映的文化心理。並分析陳述了哪吒人物在曆史長河中的形象轉變,由原先佛教的護法神、宋以後變成道教色彩濃厚的傳說人物,而在通俗文學的重塑下,哪吒更成了知名的小說人物廣受民衆喜愛;而因爲小說的催化,使他重返宗教領域,成爲民間信仰中能夠伏鬼降魔的神祇,香火旺盛。最後作者並提出關于哪吒…

《中國當代佛教文學研究初步評介-以臺灣地區爲主(丁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