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當代佛教文學研究初步評介-以臺灣地區爲主(丁敏)▪P5

  ..續本文上一頁在民間信仰研究這領域,有一個很大的研究空間。此論文在對哪吒故事的探討上,可謂後出轉精,是目前最完備的專著了。

    (D)有關觀音的研究

    有關觀音的本事研究,包括觀音的意義、曆史、種類、性別,及信仰研究有幾篇零星的論文及專書。至于文學作品中的觀音研究,目前知道的約分兩類:

   (一)、西遊記中的觀音研究

   在前面所談到的西遊記研究概況中,除余國藩先生的書之外,其余書中多少都有討論觀音菩薩的形象。有從神話學“智慧老人”原型來诠釋觀音,也有從神聖化到世俗化、神性化到人性化、母性象征等觀點來诠釋觀音在西遊記中的形象,都頗有可觀。

  (二)、《魚籃觀音研究》高桢霙,文大中文碩,1992。

   專就魚籃觀音這一造型的來源、傳說、文學內容等來研究。由上所述可知,文學中觀音的研究應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Ⅳ、泛論

   (一)、《唐人小說中的佛道思想》王義良,高師院國研碩,1977年。

   以小說中佛教思想爲研究專題的,個人只搜集到此論文。論文中有關唐人小說中的佛教思想,指出有(1)因果輪回思想。(2)福善罪惡的報應思想。(3)衆生一律平等觀。(4)命定的宿緣論。(5)諸行無常的厭世思想。在討論小說中的佛家思想,作者沒有注意到應討論佛家思想本來面目,唐代社會盛行的佛家思想,與在小說中變了形的思想其間的關連差異,並放在唐代曆史文化的大架構下來討論何以佛家思想在唐人小說中會有如此改變或表現?例如將佛教的衆生平等,認爲是小說中表現對感情婚姻追求自由平等及追求男女社會地位平等的思想基礎,這二者之間的論證跳接太快,難以令人信服。又如所謂的宿命觀,應討論佛家的業力論。宿命觀是中國思想固有一部分所謂“死生有命”也,不必待于佛教。且佛家對命運的看法非用宿命所能涵蓋。又如佛教叁法印之一的“諸行無常”徑自解釋爲“厭世觀”也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二)、《佛教文學對中國小說的影響》釋永祥,高雄,佛光出版社,1990,初版。

   此書是作者1987年畢業于文大印度文化研究所的碩士論文。是一本鳥瞰式的論述,觸及的研究主題很廣,全書的幾個要點爲:(1)探討中國小說中所展現的佛教思想。(2)指出中國古典小說中,有某些明顯脫胎于佛經的故事。(3)探討變文、話本與佛經在形式與內容上的關系。綜觀此書,作者做了基礎的資料搜集及分析論述的工作,由于論述主題龐大,留下了進一步研究的空間。

  B.有關佛教與詩歌的研究

   I、佛教與唐詩

    (一)、佛教對自南北朝以來(尤其是唐宋)的詩歌活動有著廣泛的影響。臺灣學術界有關這方面的單篇論文甚多,但以專書形式來探討的,個人只搜集到二本博士論文,且都是論述唐代的。一是《唐代詩歌與佛家思想》(黎金剛,師大國研博,1970);一是《唐代詩人與佛教關系之研究─兼論唐詩中的佛教語彙意象》(蔡榮婷,政大中研所博,1992)。這兩本論文基本上都屬于對問題進行初步處理探討的階段。然前者的觀點在許多探討唐代詩歌的書或單篇論文中多少都已有談及,並且有很多細致精微的討論,因此較有新意。而後者關于“唐詩中佛教語彙意象”運用文學理論及語言分析來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則是仍有很大的空間。

  (二)、《唐詩中的佛教思想》陳允吉,臺北,商鼎出版,1993,初版。

   此書在大陸出版時書名是《唐音佛教辨思錄》,並于1992年獲得大陸方面“第二屆全國優秀古籍圖書一等獎”。全書是由作者先後發表的有關唐代詩人(如王維、杜甫、白居易、韓愈、柳禹錫、李賀等)與詩歌的單篇論文組成。

   由于作者注重縱深的專題開發,通過豐富的實證材料,把時代與社會因素和作家的生命特質,與文學涵養美學思想等加以綜合觀察,而有新的诠釋角度與觀點,提供許多見解獨到的思考進路與學術成果,非常具有開創性。例如在〈王維“雪中芭蕉”寓意蠡測一文〉中,能以“雪中芭蕉”圖必含有某種象征意念的思想進路去探索,而援引豐富的內典外典資料,層層抽絲剝繭地從各方面來考證論述,最後歸納“雪中芭蕉”的寓意,乃在寄“人身空虛”的佛教思想。可謂曆來首次對“雪中芭蕉”的寓意,作明確的诠釋。

   又如《論唐代寺廟壁畫對韓愈詩歌的影響》,這個研究角度本身就非常新穎,能夠從韓愈愛好觀賞寺廟壁畫,發現寺廟壁畫的美感對他詩歌風格産生的影響。

   又如《從〈歡喜國王緣〉變文看〈長恨歌〉故事的構成》,能夠覺察到〈歡喜國王緣〉變文對〈長恨歌〉故事架構的可能影響而加以研究,本身就是新的研究角度。雖然,對于此篇本人覺得立論稍嫌薄弱,不是很贊同。但類似此種新的思考進路、新的诠釋角度,都需要淵博的學識,靈敏的慧思才有可能辦到。因此本書實在是具有啓發性,並能開拓研究視野的好書。

  Ⅱ、禅與詩

    在佛教與詩歌關涉的大範圍內,尤以禅與詩的關系最密切,影響最深遠,臺灣地區的專書研究有一些,而近幾年來大陸學者的研究也相當多。但某些大陸學者的觀點把禅宗當成一種意識形態,認爲是提供個人面臨無法解決現實上矛盾時,在想像中保持精神自由或完滿的一種逃避式的精神安慰;而文學也承擔著同樣的作用。這樣的诠釋觀點,由于個人不太能認同,因此暫不討論。另外,由于手邊所搜集的著作有限,難免挂一漏萬,尚祈方家見諒與指正。

   (一)、《禅學與唐宋詩學》杜松柏,臺北,黎明出版社,1967,初版。

   此書總論禅學對唐宋詩歌創作與理論批評上的影響。成書甚早,應是海峽兩岸最早專論唐宋詩學與禅學的專著,可謂開風氣之先,且是約四十萬言的皇皇巨作。

   書中在禅學對詩歌創作影響部分,(a)以作者身分是禅師或在家文人,分爲“以詩寓禅”專明禅師的詩作;及“以禅入詩”詩人的禅詩,這兩大類禅詩來分析其內容旨趣。這二大類分法,常被後繼研究者所采用。(b)從曆史脈絡中,尋找禅與詩合流的理由與軌迹,例如禅理與詩理的融合關系;參禅與學詩間的相通性,以及禅宗宗派與詩學宗派的關系,並指出中國詩壇之分宗派始自宋的江西詩派,而江西詩派的成立乃受禅宗宗派觀念的影響。

   在討論禅學對詩學理論及批評上的影響,及詩論的流變史,由唐.司空圖、宋.嚴羽、明.袁氏叁兄弟,逮清的袁枚諸家論詩與禅的關系,一一皆做分析評論。例如以“空有”相待來闡釋司空圖將二十四品分爲十二組的立意;在評論諸家之後,又引石頭希遷“參同契”中的理論,以“明暗交參論詩學”來總評各詩家論詩評詩的角度,而予定位。

   總而言之,全書主旨指出禅學使唐宋之詩開拓了高玄的意境,而尤影響了詩評詩論的方法與理論。在禅與唐宋詩學相涉的大範圍大主題上,豐富地诠釋了“禅是詩家切玉刀”的內涵特色。而所引古籍資料之多,更可見對原典文獻用力之勤。凡此種種對後繼研究者都有良好的引導性與啓發性。

  (二)、《禅與詩》杜松柏,臺北,弘道出版社,1980,初版。

   本書以诠釋唐宋禅師的“頌古詩”(案:作者解釋“頌古詩”:是禅師以詩寓禅,將禅宗公案、語錄、古則等,以詩的形式,發明前人的玄理奧義,自己的體察受用。)全書以禅師與公案爲線索,分爲叁十五個單元。總共分析了數十個難解的公案,及百多首頌古詩。可以看出主要針對頌古詩中的禅宗思想內容加以诠釋,偏重于宗教性上的理解。雖然杜教授不是以近年來流行的由西洋哲學中的理論或方法,用某一架構或理論來做系統性诠釋,但以其淵博的禅學知識,運用傳統引經據典的解釋方式,此書仍非常具有入門指引解讀公案的功用。

   由六○年代末期到八○年代初期關注此領域的研究者很少,除了臺大的巴壺天教授曾有些隨筆散文式的論述外,嚴謹的學術研究杜松柏先生獨領風騷了。這個時期由于社會上有聖嚴法師、巴壺天、南懷謹等先生提倡禅宗研究,臺灣社會開始有了研究禅學的風氣,而此時期杜教授禅與詩研究的方向重點也是從曆史脈絡中厘清禅與詩的交涉,以及诠釋禅詩(不論是禅師或文人)中所含的禅意禅趣爲主。這也是開拓一個學門研究的基礎工作吧!

  (叁)、《嚴羽及其詩論之研究》黃景進,臺北,文史哲出版,1986,初版。

   嚴羽的《滄浪詩話》是公認的宋代最重要的詩話,影響明清兩代詩論極爲深遠,可說是研究宋以後詩論的樞紐。曆來討論其詩話中“以禅喻詩”的文字,不論在黃教授的專書之前或之後,都不乏其人。然依敝人所見,能將嚴羽“以禅喻詩”的內容、價值、問題闡釋的最爲明晰透徹,而見解卓越的則爲黃教授的《嚴羽及其詩論之研究》。

   此書論述嚴羽“以禅喻詩”的重點約有下列數點:

   (1)指出嚴羽的確可以稱爲是宋人“以禅喻詩”的集大成者;所有以禅喻詩的觀點都被他組織起來,使之系統化、理論化,將宋人以禅喻詩的特色做了一次完整而美妙的展現。且使“以禅喻詩”的觀點發揮了極大的影響力,影響明清兩代詩論的觀點極爲深遠。

   (2)嚴羽以禅喻詩重點強調在“妙悟”,所謂“禅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宋人以禅喻詩通常只提到“悟”,似沒人提到“妙悟”,因此以“妙悟”言詩,可能始于嚴羽。而嚴羽則可能受到當時提倡“看話禅”的臨濟宗大師大慧宗杲的影響。

   (3)但是,什麼是“妙悟”呢?禅宗的“妙悟”,如何能被借用到詩學上來呢?黃教授一一論述之外,並指出應關照到《滄浪詩話》中的“興趣說”(所謂:盛唐詩人惟在興趣,羚羊挂角,無迹可求……)及詩有“別材別趣”的觀點來理解。“妙悟”在詩的創作上究竟指涉什麼狀態?簡單地說,興趣就是一種直接觸發、且具有特定特殊美感性質的情味,比…

《中國當代佛教文學研究初步評介-以臺灣地區爲主(丁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