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当代佛教文学研究初步评介-以台湾地区为主(丁敏)▪P4

  ..续本文上一页题上已有的研究成果论点的得失,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可谓迭有创见。作者所诠释的每个角度,可谓都是创造性的诠释,深富意义。由于多从人类学的角度诠释人物及情节,对书中的宗教性未着墨论述之,是可惜处。

   (六)、《西游记人物的文字与绣像造形--以李卓吾批评《西游记》为主》彭锦华,辅大中文硕,1992年。

   论文重点在:

   (1)发现绣像与文本互动关系有研究价值。

   (2)讨论绣像与文本间的关系。

   (a)讨论绣像在创作思惟与创作技巧上与文本的关系。

   (b)讨论绣像与文本之间,即造形艺术与文学之间,是否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抑或仍有不能尽合之处?

   (3)以神话思惟与经验思惟两种模式的交替运用来分析西游记中主角人物的塑形及修道历程。以直叙性的形象思惟来分析西游记对山川、文物、场景等盛服矜装的艺术形象特质。

   (4)从李卓吾“童心说”的思想观点,来讨论李卓吾评点孙悟空的观点。

   (5)讨论绣像所反映的明代绘画技巧及绘画美学。

   综观本论文能注意到插图与文字间的互动关系,为西游记的研究,别开蹊径。而用功甚深,结合明代绘画艺术与文学两种不同领域的学门来研究,运用的文学理论、艺术理论皆甚恰当。但在有关李卓吾评点的部分讨论太少,多直接讨论西游记作者对三教的观点。

  Ⅲ、小说中的主题研究

   (A)冥界研究

    (一)、〈冥界游行〉前野直彬着、前田一惠译,收于《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专集4》,台北,联经出版社,1982年。

   本译文最早刊于1961年,因此发表的时间可谓在专以“冥界”为主题研究的论文中为最早的。也可谓开创性的研究。

   此论文主要讨论六朝的冥界,以六朝志怪小说中的材料为范围,于其中爬梳整理中国冥界观的原始面目及其演变,以及受到佛家地狱说影响后的变形。

   论文重点在:

   (1)指出中国人最早的冥界应是黄泉、蒿里坟墓等死后的地下世界。

   (2)引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泰山治鬼”条,认为有关泰山之神管理死者的观念,是从前汉哀帝、平帝时开始,经后汉这段时间演变形成的。

   (3)分析“泰山治鬼”时期冥界的种种特性。

   (a)发现“泰山治鬼”的冥界是可以游行的。也就是由于冥界的泰山府君有事欲传达于鬼域外的他界(如河神之域),于是请活人入冥带信再出冥。于是活人便曾经历冥界,在冥界游行。

   (b)中国的冥界原本官吏组织松散,没成系统。冥界官吏出缺常由阳世亡者来充任。冥界的官界也充满了中国官场上人情请托之习。

   (c)冥界没有审判生前善恶的观念。

   (d)冥界有被误拘的亡魂,而这是人可以死而复活的原因。

   (4)加入佛教地狱观念以后的泰山冥界。

   (a)举幽明录中赵泰、舒礼、康阿得的故事为例来做说明。

   (b)加入地狱观念后的泰山冥界,泰山府君仍是冥界最高官吏,没有阎罗王这名词出现。

   (c)有地狱、泥犁等名词出现,也有对地狱种类、名称及酷刑的描述。

   (d)以人生前善恶行为轮回六道依据,冥界成了审判的场所。且强调生前宗教性的行为是积善业的最佳方式,充满佛教色彩。

   (e)加入地狱观念后的泰山冥界,是以“城”为画分区域,冥界并非皆是地狱,约分为“福地”、“受变形城”、“地狱”三城。

   (f)冥界仍可游行,如赵泰是被恶鬼误捉命尚不该绝,因此游冥界后,遣送回家。

   (5)最早的阎罗王冥界出现在北魏,《洛阳伽蓝记》中是最早出现以阎罗王这名词取代泰山府君。

   (6)从冥界游行回来的人,描写为不是英雄,而是对来世怀有恐惧感的人。虔诚的信仰,加上想像力,产生的就只限于因果报应不爽的故事。

   (7)六朝冥界游行的故事,从基于原始民间信仰而来,在泰山深处,胡母班“扣树求见”所访的“牧歌式”的冥界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逐渐染上佛教色彩,冥界是算阳世总账的地方,而有不可思议的神秘感与可怕性。

   此论文可谓对中国冥界的原始形态及受佛教地狱影响后的形态,都作了概括性的考察描述。

  (二)、《佛教故实与中国小说》台静农,东方文化十三卷一期,1975年。

   台教授在这篇论文中的第一部分是〈佛家地狱说反映于中国小说的情形〉:

   这个主题在内容探讨上有和日本学者前野直彬类似之处,但也有相异之处。也可视为一个开创性的主题研究。

   论文重点在:

   (1)首先探讨佛家地狱说,始由汉末流入中国,到了南朝大大流行,而在中土人民的心理上生了根。于是影响了中国的文学艺术。

   (2)佛教地狱说虽流行于魏晋与南朝,但魏晋作品中只记泰山是鬼世界,没有悲苦的地狱观念。南朝王琰《冥祥记》中有14、15条记地狱,但地狱主仍用“泰山府君”没有用“阎罗王”(此乃用中土名辞代替天竺名辞,使中土人易于接受)。

   (3)王琰虽然以小说宣扬地狱,似乎没有影响到当时好鬼神志怪的文士。由六朝至唐,有修养的文人,都不愿意接受外来的地狱(页254)说。

   (4)唐代最先接受地狱说的是画家不是文学家,民间流行的俗讲变文,也有以地狱为主题。但唐传奇中以地府为题材的不特时间甚晚,且作品不多。如“杜子春”一文,运用佛家地狱非常自然,令人不觉是从佛教吸取而来。

   (5)清,《聊斋志异》一书中,地狱在文学作品中始放异彩,地狱用来做对人世的谴责、讽刺之寓意。

   全文可谓对佛教地狱说传入中国后的演变情形做一扼要论述。

   前野直彬先生与台教授的文章,虽都是短篇论文,甚至论文中的一小部分。但所厘清的观念,引用的资料,对后继研究者都有奠基的作用。至于台教授的论文中,不知为何没有引用幽冥录的资料,以致上所陈述其论文要点(3)颇有诤议性。但瑕不掩瑜,整个论题是有后续研究的价值。

  (三)、《六朝志怪小说中的死后世界》赖静雅,政大中文硕,1990年。

   (四)、《唐代冥界故事研究》陈丽玲,辅大中文硕,1995。

   此两本论文在材料的搜集以及描述分析上,自然是较一、二两篇单篇要丰富得多,但在对冥界的基本架构叙述与对冥界的诠释上,大抵不出一、二两篇所论范围;又皆有可议处,如《六朝》论文中,将佛教净土归类为“天上冥界”;无论就佛教地狱、净土思想或变形为中国佛教冥界观,都没有将净土当成“冥界”来处理的。另外,在《唐代》篇中,首先在材料上没有用到变文中的目连变文,以及〈唐太宗入冥记〉等篇,是颇为严重的缺憾。而对唐代冥界故事的全貌径以台教授研究“杜子春”、“崔绍”二篇的结果指出唐代冥界故事,已脱离佛教宗教性本来面目,只是文人用来创作时的题材,不复成为宣教的工具。似乎以偏盖全,未必如此乐观。(页255)

  (五)、《目连救母故事之演进,及其有关文学之研究》陈芳英,台大中文硕,1978年。

   目连冥间救母故事是唐代变文中非常重要的篇目,也是唐代俗讲非常流行的讲题,那时还有变相与之配合。目连救母故事的重点描述就在入冥寻母。因此此论文在探讨目连入冥所描述的冥间光景的由来,认为是佛教地狱说,混合唐代盛行“地藏十王经”的十王信仰,以及中国冥间的鬼道游魂等几个部分而成,为后代小说中描述“幽冥界”、“阎罗殿”提供了一个范本。此论文有关冥间的研究,基本上可视为冥界主题研究的延续,且有对冥界在构造由来上,做了更上屡楼的研究,值得参考。

   附录〈尸体、骷髅与魂魄─传统灵魂观新论〉李建民,台北,〈当代〉,90期,1993.10.1。

   此文虽是单篇论文,又非以研究冥界为主,但对解读中国志怪小说中死者复生,人鬼联姻,冥阳两界会面等故事,以及为数甚多有关骷髅的故事,都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理论基础。可使我们找到诠释这些小说内容的思想进路。故附录于此,以供参考。也许因此也可发现志怪小说中新的研究题材。

    (B)“龙”的故事研究

    (一)、首先对佛教中龙影响于中国小说进行研究的,仍是台静农教授,其在〈佛教故实与中国小说〉一文中的第二部分是“二、佛书中龙的故事对唐人传奇的影响”,先叙述佛经中有关龙的形象、宝物,以及有关龙女的故事,并指出佛经中龙女遇难的故事,是唐人传奇“柳毅传”取材创意的来源。

  (二)、《龙女故事研究》王方霓,文大中文硕,1993年。

   此论文的研究主题,即是承继台教授的论点而予以开发扩展而成。在资料的搜集、综合分析整理上,可谓相当周全,若要有后续关于“龙女”的研究,可能要有新的诠释观点,及运用文学与其他相关学门的理论。

    (C)关于哪吒的研究

    (一)、《哪吒人物及其故事之研究》陈晓怡,逢甲中研硕,1994年。

   论文作者自述目前于哪吒的研究成果极其有限。在她之前总共只有三位学者四篇单篇论文的提出,而其中以前辈学者柳存仁先生为此研究领域的开创者,也以其研究最具代表性。

   本论文共分(1):哪吒在佛教密经典的探源,及在禅宗语录中的隐喻意象;(2)哪吒故事在唐宋笔记小说与元明戏曲小说中的演进过程;(3)哪吒故事内容分析等三大部分。运用了神话学的母题,人类学中的启蒙仪式,以及容格的集体潜意识等方法,来诠释哪吒故事的主题节构,及所反映的文化心理。并分析陈述了哪吒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的形象转变,由原先佛教的护法神、宋以后变成道教色彩浓厚的传说人物,而在通俗文学的重塑下,哪吒更成了知名的小说人物广受民众喜爱;而因为小说的催化,使他重返宗教领域,成为民间信仰中能够伏鬼降魔的神祇,香火旺盛。最后作者并提出关于哪吒…

《中国当代佛教文学研究初步评介-以台湾地区为主(丁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