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民间信仰研究这领域,有一个很大的研究空间。此论文在对哪吒故事的探讨上,可谓后出转精,是目前最完备的专著了。
(D)有关观音的研究
有关观音的本事研究,包括观音的意义、历史、种类、性别,及信仰研究有几篇零星的论文及专书。至于文学作品中的观音研究,目前知道的约分两类:
(一)、西游记中的观音研究
在前面所谈到的西游记研究概况中,除余国藩先生的书之外,其余书中多少都有讨论观音菩萨的形象。有从神话学“智慧老人”原型来诠释观音,也有从神圣化到世俗化、神性化到人性化、母性象征等观点来诠释观音在西游记中的形象,都颇有可观。
(二)、《鱼篮观音研究》高桢霙,文大中文硕,1992。
专就鱼篮观音这一造型的来源、传说、文学内容等来研究。由上所述可知,文学中观音的研究应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Ⅳ、泛论
(一)、《唐人小说中的佛道思想》王义良,高师院国研硕,1977年。
以小说中佛教思想为研究专题的,个人只搜集到此论文。论文中有关唐人小说中的佛教思想,指出有(1)因果轮回思想。(2)福善罪恶的报应思想。(3)众生一律平等观。(4)命定的宿缘论。(5)诸行无常的厌世思想。在讨论小说中的佛家思想,作者没有注意到应讨论佛家思想本来面目,唐代社会盛行的佛家思想,与在小说中变了形的思想其间的关连差异,并放在唐代历史文化的大架构下来讨论何以佛家思想在唐人小说中会有如此改变或表现?例如将佛教的众生平等,认为是小说中表现对感情婚姻追求自由平等及追求男女社会地位平等的思想基础,这二者之间的论证跳接太快,难以令人信服。又如所谓的宿命观,应讨论佛家的业力论。宿命观是中国思想固有一部分所谓“死生有命”也,不必待于佛教。且佛家对命运的看法非用宿命所能涵盖。又如佛教三法印之一的“诸行无常”径自解释为“厌世观”也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二)、《佛教文学对中国小说的影响》释永祥,高雄,佛光出版社,1990,初版。
此书是作者1987年毕业于文大印度文化研究所的硕士论文。是一本鸟瞰式的论述,触及的研究主题很广,全书的几个要点为:(1)探讨中国小说中所展现的佛教思想。(2)指出中国古典小说中,有某些明显脱胎于佛经的故事。(3)探讨变文、话本与佛经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关系。综观此书,作者做了基础的资料搜集及分析论述的工作,由于论述主题庞大,留下了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B.有关佛教与诗歌的研究
I、佛教与唐诗
(一)、佛教对自南北朝以来(尤其是唐宋)的诗歌活动有着广泛的影响。台湾学术界有关这方面的单篇论文甚多,但以专书形式来探讨的,个人只搜集到二本博士论文,且都是论述唐代的。一是《唐代诗歌与佛家思想》(黎金刚,师大国研博,1970);一是《唐代诗人与佛教关系之研究─兼论唐诗中的佛教语汇意象》(蔡荣婷,政大中研所博,1992)。这两本论文基本上都属于对问题进行初步处理探讨的阶段。然前者的观点在许多探讨唐代诗歌的书或单篇论文中多少都已有谈及,并且有很多细致精微的讨论,因此较有新意。而后者关于“唐诗中佛教语汇意象”运用文学理论及语言分析来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则是仍有很大的空间。
(二)、《唐诗中的佛教思想》陈允吉,台北,商鼎出版,1993,初版。
此书在大陆出版时书名是《唐音佛教辨思录》,并于1992年获得大陆方面“第二届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全书是由作者先后发表的有关唐代诗人(如王维、杜甫、白居易、韩愈、柳禹锡、李贺等)与诗歌的单篇论文组成。
由于作者注重纵深的专题开发,通过丰富的实证材料,把时代与社会因素和作家的生命特质,与文学涵养美学思想等加以综合观察,而有新的诠释角度与观点,提供许多见解独到的思考进路与学术成果,非常具有开创性。例如在〈王维“雪中芭蕉”寓意蠡测一文〉中,能以“雪中芭蕉”图必含有某种象征意念的思想进路去探索,而援引丰富的内典外典资料,层层抽丝剥茧地从各方面来考证论述,最后归纳“雪中芭蕉”的寓意,乃在寄“人身空虚”的佛教思想。可谓历来首次对“雪中芭蕉”的寓意,作明确的诠释。
又如《论唐代寺庙壁画对韩愈诗歌的影响》,这个研究角度本身就非常新颖,能够从韩愈爱好观赏寺庙壁画,发现寺庙壁画的美感对他诗歌风格产生的影响。
又如《从〈欢喜国王缘〉变文看〈长恨歌〉故事的构成》,能够觉察到〈欢喜国王缘〉变文对〈长恨歌〉故事架构的可能影响而加以研究,本身就是新的研究角度。虽然,对于此篇本人觉得立论稍嫌薄弱,不是很赞同。但类似此种新的思考进路、新的诠释角度,都需要渊博的学识,灵敏的慧思才有可能办到。因此本书实在是具有启发性,并能开拓研究视野的好书。
Ⅱ、禅与诗
在佛教与诗歌关涉的大范围内,尤以禅与诗的关系最密切,影响最深远,台湾地区的专书研究有一些,而近几年来大陆学者的研究也相当多。但某些大陆学者的观点把禅宗当成一种意识形态,认为是提供个人面临无法解决现实上矛盾时,在想像中保持精神自由或完满的一种逃避式的精神安慰;而文学也承担着同样的作用。这样的诠释观点,由于个人不太能认同,因此暂不讨论。另外,由于手边所搜集的著作有限,难免挂一漏万,尚祈方家见谅与指正。
(一)、《禅学与唐宋诗学》杜松柏,台北,黎明出版社,1967,初版。
此书总论禅学对唐宋诗歌创作与理论批评上的影响。成书甚早,应是海峡两岸最早专论唐宋诗学与禅学的专著,可谓开风气之先,且是约四十万言的皇皇巨作。
书中在禅学对诗歌创作影响部分,(a)以作者身分是禅师或在家文人,分为“以诗寓禅”专明禅师的诗作;及“以禅入诗”诗人的禅诗,这两大类禅诗来分析其内容旨趣。这二大类分法,常被后继研究者所采用。(b)从历史脉络中,寻找禅与诗合流的理由与轨迹,例如禅理与诗理的融合关系;参禅与学诗间的相通性,以及禅宗宗派与诗学宗派的关系,并指出中国诗坛之分宗派始自宋的江西诗派,而江西诗派的成立乃受禅宗宗派观念的影响。
在讨论禅学对诗学理论及批评上的影响,及诗论的流变史,由唐.司空图、宋.严羽、明.袁氏三兄弟,逮清的袁枚诸家论诗与禅的关系,一一皆做分析评论。例如以“空有”相待来阐释司空图将二十四品分为十二组的立意;在评论诸家之后,又引石头希迁“参同契”中的理论,以“明暗交参论诗学”来总评各诗家论诗评诗的角度,而予定位。
总而言之,全书主旨指出禅学使唐宋之诗开拓了高玄的意境,而尤影响了诗评诗论的方法与理论。在禅与唐宋诗学相涉的大范围大主题上,丰富地诠释了“禅是诗家切玉刀”的内涵特色。而所引古籍资料之多,更可见对原典文献用力之勤。凡此种种对后继研究者都有良好的引导性与启发性。
(二)、《禅与诗》杜松柏,台北,弘道出版社,1980,初版。
本书以诠释唐宋禅师的“颂古诗”(案:作者解释“颂古诗”:是禅师以诗寓禅,将禅宗公案、语录、古则等,以诗的形式,发明前人的玄理奥义,自己的体察受用。)全书以禅师与公案为线索,分为三十五个单元。总共分析了数十个难解的公案,及百多首颂古诗。可以看出主要针对颂古诗中的禅宗思想内容加以诠释,偏重于宗教性上的理解。虽然杜教授不是以近年来流行的由西洋哲学中的理论或方法,用某一架构或理论来做系统性诠释,但以其渊博的禅学知识,运用传统引经据典的解释方式,此书仍非常具有入门指引解读公案的功用。
由六○年代末期到八○年代初期关注此领域的研究者很少,除了台大的巴壶天教授曾有些随笔散文式的论述外,严谨的学术研究杜松柏先生独领风骚了。这个时期由于社会上有圣严法师、巴壶天、南怀谨等先生提倡禅宗研究,台湾社会开始有了研究禅学的风气,而此时期杜教授禅与诗研究的方向重点也是从历史脉络中厘清禅与诗的交涉,以及诠释禅诗(不论是禅师或文人)中所含的禅意禅趣为主。这也是开拓一个学门研究的基础工作吧!
(三)、《严羽及其诗论之研究》黄景进,台北,文史哲出版,1986,初版。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公认的宋代最重要的诗话,影响明清两代诗论极为深远,可说是研究宋以后诗论的枢纽。历来讨论其诗话中“以禅喻诗”的文字,不论在黄教授的专书之前或之后,都不乏其人。然依敝人所见,能将严羽“以禅喻诗”的内容、价值、问题阐释的最为明晰透彻,而见解卓越的则为黄教授的《严羽及其诗论之研究》。
此书论述严羽“以禅喻诗”的重点约有下列数点:
(1)指出严羽的确可以称为是宋人“以禅喻诗”的集大成者;所有以禅喻诗的观点都被他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将宋人以禅喻诗的特色做了一次完整而美妙的展现。且使“以禅喻诗”的观点发挥了极大的影响力,影响明清两代诗论的观点极为深远。
(2)严羽以禅喻诗重点强调在“妙悟”,所谓“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宋人以禅喻诗通常只提到“悟”,似没人提到“妙悟”,因此以“妙悟”言诗,可能始于严羽。而严羽则可能受到当时提倡“看话禅”的临济宗大师大慧宗杲的影响。
(3)但是,什么是“妙悟”呢?禅宗的“妙悟”,如何能被借用到诗学上来呢?黄教授一一论述之外,并指出应关照到《沧浪诗话》中的“兴趣说”(所谓: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及诗有“别材别趣”的观点来理解。“妙悟”在诗的创作上究竟指涉什么状态?简单地说,兴趣就是一种直接触发、且具有特定特殊美感性质的情味,比…
《中国当代佛教文学研究初步评介-以台湾地区为主(丁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