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起別的語言,詩所呈顯的內容情味是非常特別的,所以稱爲“別材別趣”。(文中並指出“別材”“別趣”雖是兩個名稱,其實是就一件事勉強分成兩段來說。)而“妙悟”就是指能捕捉“別材別趣”呈顯出“興趣”意境的創作過程。所以說“妙悟”的提出就是要解決詩歌創作的基本問題,“妙悟”的特性也就是詩歌創作的特性。所謂的“妙悟”,就是在作詩的觸發過程,沒有經過理路思惟的程序,而是直接面對事物即能具有穿透事物更深本質的能力,也就是“直覺的創造”或“直觀的表現”。
(4)提出“以禅喻詩”,是以禅者悟道的方式─“妙悟”,來比喻詩人作詩的過程中,詩興的産生,應是來自于直覺的創造。兩者的相通性,皆爲“不涉思惟,不涉理路”。
(5)了解“妙悟”的意涵,就可以了解嚴羽將唐詩劃分爲叁級,然後以佛家宗派果乘作對比性的概念,來品評高下的標准。也就是說嚴羽以是否是“妙悟”得來的詩爲標准,來衡量詩人詩作的高下。
(6)而嚴羽以“妙悟”的深淺定詩爲叁級,以與佛家果乘相比的詩評系統,爲他提供了批判晚唐詩的犀利武器,“詩必盛唐”的口號能夠成功,與這套系統設計,可說是密不可分。
(7)對各家曆來對嚴羽“以禅喻詩”的批評,黃教授都主動提出,並分別與之對話辯難。
(8)提出“以禅喻詩”是否增加人們對詩的了解?有否意義?而認爲用禅來喻詩,確實使我們更注意到詩的非理性一面,使得詩的特殊性更加彰顯出來;同時也比較能說明詩與文的區別。而就嚴羽論詩的目的─提倡盛唐、批判晚唐與宋詩而言,以禅喻詩的確是最有力,無可取代的方式。
綜觀黃教授此書,能總結諸家之研究,對曆來評論滄浪說詩紛紛擾擾的面貌,做了一個總結性的評論。且說理明晰層次井然,讀了此書可謂掌握了解中國傳統詩論中關于禅與詩的各種關涉,頗具參考價值。
(四)、《盛唐詩與禅》姚儀敏,高雄,佛光出版社,1990。
本書共分五章,用了第一章談時代背景,第二章談盛唐詩的界定。第五章爲余論。只有叁、四兩章談及盛唐詩與禅的關系,系以盛唐詩人爲主,談盛唐文人何以會以詩入禅的社會背景,及文人禅詩的內容、意境等。叁、四兩章有幾個觀點還不錯:如指出盛唐雖禅宗大盛,但一般文人士子因信仰層面廣而不深,致使詩人只寫出了大量題禅居、僧房、蘭若的詩,和遊某山院禅寺,訪某上人的詩,這是此類詩盛行的原因。又指出由于大多盛唐詩人參禅工夫尚淺,故禅理詩的悟境不高,僅流于表面拾綴禅語而已。又指出盛唐詩人最佳的是禅趣詩,此類作品的內容與禅理、禅語毫無關系,而多從人情物性中的體會而來,因此飽蓄詩人們成熟高妙的悟力,而産生高妙的意境,並舉幾個代表性詩人如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的詩作來分析。
通觀全書,論述不深,但幾個意見點論釋得頗恰當。
(五)、《禅與中國文學》張錫坤、吳作橋、王樹海、張石等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初版。
全書分四大篇,每篇再細分若幹章,分由四位學者執筆完成,其篇目爲:一、中國的禅文化。二、禅學與唐宋文學。叁、禅學與宋明文學。四、中國詩僧藝術。全部皆與禅與文學有關。
綜觀全書除第一篇介紹禅的本質、禅與文化、美學等關系外,第二篇至四篇皆以人物論述爲中心。在第二、叁篇禅學與唐、宋、明文學,是以诠釋幾個大詩人生命曆程中與禅的關系,以及他們表現在詩中的禅世界,如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劉禹錫、李白、杜甫、白居易、蘇東坡、湯顯祖等,可謂分析精微,皆能掌握到詩人生命風姿與禅思表現在禅詩中的意象特質。此外,亦論及唐詩意象形成的原因,指出是由于唐代禅學的崛起,使唐代詩人養成禅定式的藝術思惟,而使唐詩産生禅境。而詩中有禅境,正是唐詩的一大特色。
另外,第四篇論及詩僧。首先(一)由宏觀的角度,從曆史、時代與文化的脈絡中,探討詩僧興起的原因,以及不同朝代的僧詩內容、語言、以及形式、風格的表達上有何不同;及每個朝代著名詩僧。例如在唐代部分,指出由于晚唐是禅宗壓倒其他派別的全盛期,因此唐代詩僧創作的繁榮期,不在初盛唐,而在中、晚唐。且詩僧中以禅僧爲數最多且居主導地位。而在論及唐代僧詩的文學特點時,則指出是在隋代僧詩的基礎上,內容更加世俗化、語言更加通俗化、形式更加多樣化,寫法更加文人化幾個特點。此外,以宏觀的角度探討詩僧創作的基本主題。例如表達對“空”的體悟,表達對社會的關懷等。也探討詩僧創作的基本藝術特征,如語言技巧及意境的分析。例如指出詩僧能在詩中表現出悲喜雙泯的情境,製造靜、清、寒、幽的意境。以及語言技巧的平實或奇拔。
此外,又專立一章探討詩僧與曆代文人及其文學的關系,主要側重在曆代文人與詩僧交往,在詩歌內容與創作技巧上所受的影響。綜觀全書每一章節都能就重點核心來論述,各章節非但不冗長且很精簡,讀了此書可有一個對“禅與詩”從文學的觀點,由人物與曆史線索來了解的良好切入點。
(六)、《中國禅宗與詩歌》周裕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初版。
本書可謂能直入核心,純就文學的觀點來分析禅與詩的關涉。不再如許多書要先談禅宗曆史、詩歌史等周邊問題而花掉許多章節,例如第一章以詩對禅的影響來描述禅宗的特色,而名之爲“禅學的詩意”。由此也可看到後出轉精的現象。
本書有幾個特點,如
(1)在研究方法上作者自述其有意無意的地運用了比較文學常用的兩種研究方法:一是影響與模仿的研究,注意發掘詩與禅的“事實聯系”。一是平行研究,著重比較詩與禅作爲兩種不同的文化形態,在文化精神方面的共通性。
(2)運用多視角透視來進行研究:微觀的詩法討論,宏觀的美學概括,橫向的詩禅相通的內在機製,縱向的詩風禅風的演變軌迹。這四大架構構成本書。
綜合上面兩項特質,可以看出本書是從文學的角度,分析禅宗與詩歌互相對應互動的關系,真正是從“詩爲禅客添花錦、禅是詩家切玉刀”雙向互動的關系來進行研究。看出二者對應間的事實聯系,例如作者認爲:詩和禅中間也存在著同樣一種對應的心智概念的形式。默照的禅法在盛中唐流行,相對應的是盛唐中山水詩人重凝神靜觀,沈思冥想,所謂“宴坐寂不動,大千入毫發”(李白《廬山東林寺夜懷》),追求一種甯靜空寂、物我渾然一體的境界。另一方面,宋詩人特別是江西詩派卻和看話禅以及其他文字禅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參究前人語言,以求自性之悟,在文字上翻新出奇,在構思上標新立異,追求一種機巧靈動、新奇活潑的境界。
因此作者所采取的是由禅宗史和詩歌史的對應關系來研究,的確開拓了研究禅與詩研究的新視野。
(七)、《禅月詩魂─中國詩僧縱橫談》賈召文,北京,叁聯書店,1994,初版。
本書從曆史的縱線及社會的橫切面,來分析詩僧所展現的生命內涵與外貌。探討詩僧崛起、形成的原因,詩僧與外在的互動(如自然、世俗兩大層面),又探討詩僧的內在生命(如詩僧的道性與詩情、詩僧的食色之性,詩僧面對生死的態度等);更由中國文化的特質,探討詩僧的倫常意識。全書以“詩僧”爲人物類型來探討,並非從文學史觀點,來研究詩僧所做僧詩在禅詩或詩歌史上的定位。也就是說對詩僧的生命情調有頗深入細膩的剖析,但未把他們放在整個僧史或文學史上予以評價定位,是可惜處。
叁、有關敦煌學的研究(注10)
《敦煌講經變文研究》羅宗濤,政大中研博,1972。
此論文應是當代臺灣最早的一本研究敦煌變文的博士論文,全書以嚴密地考證方法爲主,對講經變文的校勘、題材、用語、儀式、時代等各方面都以博覽經藏、文史文獻的深厚學識基礎,再以綿密紮實地考證工夫,來研究講經變文各方面的問題;是第一本全面性研究講經變文的專著。且也是甚具代表性、權威性的作品,書中所考證的講經變文各方面的問題,所提出的見解,均多已成爲學術界的定見,做爲後繼研究者的依據。
此論文主要的貢獻約有以下數端:
(1)講經變文乃自佛經轉變而來,若是不明其題材所自,則其演變之迹,將無以確切了解,對變文的解讀也會陷于望文生義之弊。因此將講經變文二十篇,作全面性的一一考證其題材來源。這個研究可謂工程浩翰,經藏浩瀚,而一篇變文所取經藏來源又往往是博采衆經,其有關的經典常有多種,而作者又不以只是略明其出處爲足,而是務必力求有關諸經,將之一一檢出比勘,察明其是否確和變文有關。而在研究過程中最困難的是:有些寫卷殘阙無有標題,連一個研究索引的方向也無,因此從來沒有人能爲它們擬補;另外還有前人擬補錯誤,而致循其腳步枉走許多冤枉路,再回頭重新開始厘訂研究方向的。凡此種種,作者皆一一克服擬補改正;並一一探究出其題材來源。而其由于工夫深密態度嚴謹,其所作講經變文題材的考證,後人已難出其右,頂多增添一點枝節而已。
(2)講經變文多用當時通俗的語言,而寫卷甚爲潦草,且多訛誤殘缺,令人讀之窒礙難通。所以運用語音學、語言學的方法,證變文的用韻及語體詞彙,歸納出其韻部,不但一般別字,可以據其韻部考得其本字,對校勘貢獻甚大。而再佐以語音史上其他資料,則由用韻,可略窺變文流行的時代與地域。至于考證變文中的語體詞彙,由于充滿許多當時的口語,此部分的研究,有助于變文的研讀;且也可據以了解唐、五代的語言實況。
(3)對于變文俗講儀式的考證,可以讓吾人明了當時俗講進行的方式,而對開講時間、場所、所獲財利、開講時日長短的考察,都有助于了解俗講的流布發展。
(4…
《中國當代佛教文學研究初步評介-以臺灣地區爲主(丁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