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當代佛教文學研究初步評介-以臺灣地區爲主(丁敏)▪P7

  ..續本文上一頁)變文在中國文學史的發展上,極具價值。因此考證其各篇的時代,有助于對應于補充中國文學史的研究;也可是一條側面了解中國佛教史的線索。例如作者也提出“俗講、變文既興于佛教宗派林立之際,其與宗派之間有無關連?”這樣深入的問題,並由當時佛教發展的狀況來予解答。由此,可看出變文興盛的時代與當時佛教的發展狀況,正可互爲印證。

   綜觀以上各點,可以發現此書能從宏觀與微觀兩個研究進路,來厘清原本蒙眬不清的講經文全貌

  

四、有關佛教經典的文學研究

  有關佛教經典的文學研究,日本學者較早就開始,也有了較多的研究成果。總括而言,約有下列數項研究:

   (1)闡釋佛教與文學的結合。界說佛教經典文學的意涵。

   (2)界說佛教經典文學的範圍及其性質。

   (3)由梵文、巴利文字根語義去探源十二分教中具文學形式的本生,本事、譬喻、因緣等的原始意涵。

   (4)探討大、小乘及律部諸經中有那些是具有文學意涵的經典。

   (5)對佛教經典文學的內容,加以簡介或鑒賞。

   整體而言,日本學者的研究多偏于文獻的考證,爲某些具有文學意味經典的起源與演變,本義與衍生義等做了紮實地研究。至于經典內容及文學鑒賞的研究,或專就某一主題做深入研究的並不多。然日本學者在佛教經典文學的研究領域中,所做開拓奠基、導引啓發的貢獻,是極富有學術研究的價值與地位。

   至于臺灣方面,稍早只能在印順法師的幾本大作中看到對本生、本事、因緣、譬喻等的解說而已。關于佛教經典文學研究的專著,限于筆者的固陋,目前只搜集到四本,且都是博碩士論文,可以說這個部分,目前的研究仍在起步階段。以下針對此四本博碩士論文,稍作簡介:

   (一)、《本生經的起源及其開展》釋依淳,高雄,佛光出版社,1987,初版,1989,再版。

   這是國內第一本佛教經典文學研究的專書。原是作者1985年,于文大印度文化研究所的碩士論文。

   由于本生是以十二分教的方式出現,散見于大、小乘及律部的經典中,所以研究此課題,除了對本生的定義加以確定外,首先要做的就是廣泛閱藏,找出經律中的本生資料。本書約從幾個研究方面本生經:

   (1)界定本生的定義,並把經師所傳的本生和律師所傳的本生,佛本生與弟子本生,詳說本生與略說本生予以介紹。

   (2)論述本生興起的原因、時間,並由各地的浮雕去看本生的發展。

   (3)論述和介紹小乘經律二藏中各部派所傳的本生談。並介紹現存的《本生經》的集成本。

   (4)論述菩薩思想的起源、發達與本生談的關系。並依本生談將部派佛教時代菩薩的身份內容、行位等作詳細的介紹。再談大乘佛教與本生談的關系,並敘述大乘本生與本願的關系。

   (5)敘述《本生經》中的特殊思想。

   (6)討論本生經在文學中的地位及其影響。指出本生經的文學趣味,與印度文學的關系,及對東西方文學的影響。

   此書對本生經的起源及開展做了紮實而廣泛的探源與演變脈絡的研究,對本生經與大小乘佛教的思想關系也有切要的研究。但對各本生經典的內容及文學中的地位這兩部分的研究則較簡略,多是點到爲止。本書可謂是從經典研究的角度來探討本生經,對于從文學研究的角度來探討,則留下了後繼研究的空間。

  (二)、《法苑珠林六道篇感應緣研究》傅世怡,師大國研博,1987年。

   《法苑珠林》是唐沙門道世,備鈔經論以類編錄、總共一百篇的佛教大部頭類書。由于在此之前,研究者甚少,因此論文先論及《法苑珠林》的成書經過、作者考證,及“感應緣”一詞的界定等較爲外緣卻是根本奠基的工作。然後才就六道感應緣展開研究。

   全書主要在分析六道感應緣有那些內容,對內容進行分類的工作。另外,並分析感應緣所引故事與佛教經典故事之間的關系,這個部分要有廣閱經典的工夫,才能看出感應緣所用的中土佛教故事,與印度佛經故事間的蛛絲馬迹,很可能一個故事是脫胎于好幾部經典的部分情節再組合演化而成;而由這演變痕迹,也可以看出佛教在民間中國化的情形。此外,也有發現感應緣所引的本土故事,與佛經故事敘述情節相類似,卻彼此無傳承關系,因此對同一類型故事進行比較研究。因此本書采用了影響研究與平行研究兩種方法。並指出《法苑珠林感應緣》所引故事,爲六朝志怪小說的淵薮,是研究六朝志怪小說不可忽視的材料。

   綜而言之,由于六道感應緣的資料龐大,本書基本上是對內容進行分類歸納的處理,以及對內容來源進行探源與比較的工作。著重在由此反映出佛教如何與中國文化思想相融攝的軌迹。而正因《法苑珠林》本身的龐大,還留下了從文化、社會、文學、神話等等進路來探討的廣大空間。

  (叁)、《佛教譬喻文學研究》丁敏,臺北東初出版社,1994,初版。

   本書是由敝人79年的政大中研博士論文,稍加修改出版的。

   佛教譬喻文學範圍的界定,是一個頗爲複雜的問題。根據日本學者的研究,認爲佛教譬喻文學,主要是指十二分教中具有阿波陀那(avadana)內容的經典。但阿波陀那梵文的本義非是“譬喻”,但中文卻意譯爲“譬喻”。再者譯爲“譬喻”的梵文,除了阿波陀那之外,還有修辭學上的譬喻,以及因明叁支中譬喻支的“喻”。因此如何界定譬喻文學的內容與範圍是研究此一領域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歸納研究結果約有:

   (1)觀察阿含和律部的譬喻故事,是以阿波陀那爲主的,阿波陀那本身並沒有譬喻的意思,它在阿含藏中最初的意義是記敘“偉績鴻業”或“宗教的或道德的偉大行爲”的故事或傳記的經典。也就是說阿波陀那是佛教聖賢的傳記─以佛及大弟子、大居士的事迹爲主。因此它是“譬喻”─現在的聖賢事迹;也是“本事”─過去的聖賢事迹。(如七佛譬喻、長壽王譬喻)。又逐漸地阿波陀那由敘述現世的偉績鴻業,而追溯問到這些聖賢何以成就的前世因緣,于是譬喻與本生相連結,業的觀念浮現出來,形成“譬喻本生”的形式。

   (2)在律部中,最先常是爲闡明製戒的因緣而說到阿波陀那的故事,因此譬喻與因緣相結合而成“譬喻因緣”。又由于律的作用側重在止惡上,于是阿波陀那由聖賢行爲的範圍,擴大到敘述凡俗的、甚至罪惡的行爲上,並且特別著重在強調行爲對其所造成後果的責任承擔上,以達到勸善止惡的作用。于是以因果業報爲主題,以“譬喻本生”爲形式的阿波陀那大量産生,成了根本說一切有部諸律典中阿波陀那的特色。由阿含到律部,可知阿波陀那它的意涵已得到擴充,可以說本質上它是宗教性的故事,以述說佛教

   上聖賢凡夫的因果業報故事爲主。

   (3)但在阿含及律藏中,阿波陀那都不是居于主角的地位,它只是做爲一段哲理或戒律的插話,也就是說它是例證的作用(也由于例證的作用,它在中國被意譯成譬喻二字),它是宗教教訓的故事。(4)當專門的阿波陀那經典的出現,最主要的內容特色,就是它仍是宗教性的故事。但此時阿波陀那已成爲經典的本身,而非如在阿含律藏中的附屬地位。全部是阿波陀那故事的譬喻經典,如漢譯的撰集百緣經,法句譬喻經、賢愚經等,在形式上幾乎多少都仿照阿含經典的書寫形式。而故事的內容,以業報爲主的“譬喻本生”最多;也有譬喻授記、譬喻因緣的故事,也加入了民間的神話傳說故事。

   以上可謂對佛教譬喻文學的泉源與流變做了縱向的探索,可視爲譬喻文學的發展小史。

   (5)在橫面上從文學與宗教交涉的角度:(a)首先研究佛教經典中的譬喻詞彙的用語,及其所譬喻的哲理。可以發現一方面佛典的譬喻文學中,彙彙了無數的譬喻詞彙,而這些詞彙包含了天文氣象、地理、人文、顔色、植物、動物、礦物、器具、建築物,飲食衣物、醫藥、人身四體,以及幻景等等;這些林林總總的大項目,以及大項目下的許多細分的每一小目,都可用來做某些奧義的譬喻,也就是說藉由摩娑這些客觀物象,日用器物的天然韻律,曲徑深入地把宗教奧義,全盤托起深刻顯現。

   (6)再從主題研究的角度,分析譬喻故事中所展現的幾個特別的主題。如曆劫、生命型態的互滲、他界遊行、聖者的允諾─(授記故事),魔術的法力(神通故事)等。可以發現這些主題創作或是突破生活實態無拘無束地虛構情節;或是自由自在地接並,讓生物與無生物都有了人的靈魂;或是一切人都成了某種品格、命運類型符號的故事。在文學上可謂具有獨特性、多變性、豐富性、及想像力的特性。

   (7)就漢譯譬喻文學的文字運用,見其譯語及句型特色。綜觀本論文仍側重在從經典研究的角度來研究佛教的譬喻文學。所以在阿波陀那的發展小史上研究較細密深入。另一方面限于精力才學,對譬喻文學的經典研究目前只做到小乘佛教爲止,事實上大乘佛教中也有阿波陀那的故事(如大智度論中),以及充滿了形形色色以整個故事爲喻的譬喻故事,都是筆者應該進一步研究的範圍。另外自覺在文學與佛教的交涉上,處理上仍嫌粗略與初步,對于各阿波陀那經典的研究,只是初步就內容主旨、思想與形式來研究;乃至主題的研究類型仍不夠多元,將來宜再從多種文學理論、乃至神話學、人類學等不同角度做深入研究。而漢譯佛典語言的分析,也還有許多可發揮的空間,凡此種種都是本論文不足之處。

  (四)、《佛教因緣文學與中國古典小說》張瑞芬,東吳中研博,1995。

   此論文由作者的研究方法及內容,可知作者能綜合不同學門領域,來進行主題學的研究,用功甚勤,且有慧見。作者首先以中國小說在敘事的方法、題材和思想意識上,去分辨受佛經影響之前與之後的不同特色。並能評論曆來研究…

《中國當代佛教文學研究初步評介-以臺灣地區爲主(丁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