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教與中國小說關系上的種種缺失,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法。
其次,作者對曆來一味批判中國小說中充滿因果結構、報應宿命思想是很缺乏藝術價值的種種說法,提出了反駁,並認爲宜從文化思想的角度來探究,而指出佛教的因緣理論影響中國小說的正、負面之處。然後再以時代的脈絡來論述因緣觀在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小說中的開展形貌。指出因緣觀不但影響小說的思想內容,同時也形成了許多小說寫作的架構。由于“因緣”觀念,影響中國人的意識形態甚钜,能看到這層關鍵,而由此入手分析中國小說中的因緣觀,是很有意義的。
但本人較不贊成作者將因緣文學的範圍擴大到大正藏本緣部的所有經典,因爲如果把佛傳故事、譬喻、本生故事,全納入因緣文學的範圍中,就顯現不出十二分教中其各自原本的特性了;並且事實上佛傳、譬喻、本生等也各有其不可混淆的特色。
(五)、〈《雜寶藏經》及其故事研究〉梁麗玲,文大中研碩,1995。
此論文可謂對《雜寶藏經》資料來源,篇章內容都作了詳細考證與分析論述,可謂對《雜寶藏經》相當完備的研究。但也是偏重于經典分析的立場來研究,若能再多從文學的角度來探討則更佳。
伍、結論
一、回顧當代臺灣中國佛教研究的狀況,由上述的分析報告可以約略看出幾個現象:
(一)就研究領域而言,小說與詩這兩種文類的研究者占最多。小說中長篇小說中《西遊記》的研究最多,而《西遊記》實際上並不能歸類爲佛教小說(它包含了叁教的思想),只是其中和佛教思想有很大關連,而把它列入。事實上無論長篇或短篇小說,常常所涉及的思想層面都不只一家,而所涵攝的內容,更可以由言情、社會、曆史、經濟等各層面去解析,因此目前嚴謹地專門研究中國某一部長、短篇小說中的佛教影響,這類的專書或博碩士論文,似乎沒有。這也是本人在介紹中沒到述及的原因。其實諸如紅樓夢中的佛教,就是很值得研究的範圍,我們期待未來能有關于長、短篇小說與佛教方面的論述。至于研究趨勢,則可看出主題研究是一種可行又有意義的途徑(如目前已有冥界、龍女等的研究)。繼續深掘佛經與中國小說之間的關系可有更多的主題等待開發研究。
此外,散文與佛教的研究,只搜集到一篇博士論文,可見此領域研究者之少。至於戲曲沒有列出研究書目,一方面可能是漏失,一方面在博碩士論文的檢索中,目前也未發現專研佛教與戲曲的論文。而以居世界漢學研究顯學地位的敦煌學,以臺灣地區的博碩士論文爲指標,專門研究和佛教有關系的敦煌學,似乎也不多。至于在漢譯佛典的經典文學研究,或漢譯佛典與中國文學關系的研究,更在少數。仔細檢閱,似乎每個研究領域的研究者都不算多。
(二)本研究所搜集的書中,博士論文共有八本,其中已出版的有叁本;碩士論文共有十九本,有四本出版。在已出版的專書中,臺灣學者有十一本(含博碩士論文七本);而大陸學者有十本,至于大陸學者在臺灣已出版的則只有叁人五本(孫昌武叁本,陳允吉一本、朱慶之一本)。另外英譯中的只有一本,日譯中的則有二本。合計博碩士論文及出版專書,約共四十本專書。由本研究搜集年限,定于1949年始,至今已有四十多年,其間有關中國佛教文學研究的專書,實在不多,而其在坊間流通數相形下又更少了。
(叁)以學位論文完成的時間,或專書的出版時間來看,則可以發現臺灣地區有研究佛教文學的著作,在一九八○年以前是非常稀少,一九八○以後迄今則逐漸增多。至于大陸則明顯的集中在九○年代以後,八○年代似乎以孫昌武爲獨秀了。
(四)至于爲何研究者那麼少呢?這如果放在整個臺灣佛學研究的大格局來理解,就較易明白。藍吉富教授主編的《當代中國人的佛教研究》中,藍教授在分析國內佛學的學術研究環境後指出,至少在未來二十年內,臺灣的佛教研究界仍然會是學術界的“少數民族”。此外在其所列有關佛教的主要研究領域中,指出屬于佛教思想或哲學領域者爲最多,其次是研佛教史,再來是佛教美術。其他則爲較難明確分類了。由其分類可以知道佛教文學研究在佛學研究中是居于非常不明顯的狀況了。再者,藍教授指出佛學研究者的主要專著,大多出版于一九七○年之後,對應這大趨勢,也可知佛教文學研究也是自一九七○年後才較有著作出現。
(五)如果再深入分析研究人數會發現臺灣持續在佛教文學領域作研究者,實際上是更少。因爲碩士畢業後,未必會繼續從事研究工作。而有些學者專家,在寫了一、兩本與佛教文學有關的論著後,就把研究興趣轉至其他領域,甚或一開始中國佛教文學只是相關的研究領域而已,因此持續在中國佛教文學領域中做研究的學者是相當少。
(六)縱觀當代中國佛教文學的研究狀況,可以發現在各研究領域上,有很多著作是具有開拓性質的。由于如此,所以在研究方法上比較偏重于從曆史脈絡中去爬梳文獻,或考證文獻,因爲這是基本的工夫。但有時會流于作描述性的說明,而忽略了從多方面的研究角度來凸顯主題的多重深層結構和關系網路。也比較會做宏觀式的研究,涵蓋面極廣,卻較概括的論述。但是無論如何,發現新領域、新研究專題這樣的眼光是值得肯定的,尤其因此而使後繼者有了依循的方向,也是功不可沒。
然而也可發現,逐漸有些微觀式的專題論著出現,研究方法,也漸能援引文學理論、美學理論,乃至人類學、神話學、或社會學的知識來從各門學科做交叉性整體性的研究。
二、前瞻
(一)未來研究,除了從事中國古典文學與佛教的研究外,現代的佛教文學創作品,也是值得研究的領域。
(二)余國藩教授曾說佛教這一大傳統,和中國文學史的關系,曲折離奇,錯綜複雜,顯非叁言兩語可以敷衍了事,有賴系統性的曆史研究才解得開。至今我們只有一本日本學者著作的非全面性的《中國佛教文學史》。期待一本新的中國佛教文學史,也是學者可以努力的方向。
(叁)陳允吉教授曾指出研究佛教與文學的關系,要注意佛教對文學的題材、形象、情節、語言、及創作思想的影響,亦即抓住這兩者的內部聯系。這可說是提出了研究的思考要點。而其指出佛學對中國文學影響的八個途徑:(注12)
(1)佛的時空觀念、生死觀念和世界圖式的影響;
(2)大乘佛教的認識論和哲理思辨的影響;
(3)佛經的行文結構與文學體製的影響;
(4)佛經故事和佛經寓言的影響;
(5)佛傳文學和佛教敘事詩的影響;
(6)佛教人物和古印度神話人物的影響;
(7)佛教文化和美學思想的影響;
(8)佛經翻譯文字的語言風格産生的影響。
也是可以提供我們研究的範疇與方向。
六、附錄
敦煌學與佛學的研究:
《敦煌孝道文學研究》鄭阿財,文大中研博。
《敦煌講經變文箋》謝春聘,政大中研碩。
《敦煌變文“太子成道經”“八相變”“破魔變”“降魔變”與佛經比較研究》金泰寬,政大中研碩,1984。
《敦煌佛經寫卷題記初探》羅汀琳,政大中研碩,1989。
《王梵志詩用韻考及其與敦煌變文用韻之比較》盧順點,東海中研碩,1990。
《敦煌贊文研究》趙立真,中央中研碩,1993。
《敦煌佛經感應記研究─以《普賢菩薩說證明經》、《金光明經》、《金剛經》爲研究範圍》何慧俐,政大中研碩,1996。
《敦煌變文集新書》潘重規,文大中研所出版。
《敦煌變文論集》潘重規,石門圖書。
語言學與佛學的研究:
《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朱慶之,四川大學博士論文,1990。
《碧岩集的語言風格研究》歐陽宜璋(政大中文碩,1993),臺北,圓明出版社,1994。
單篇論文集:
《佛教與中國文學》,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19))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1,二版。
《文學與佛學關系》中國古典研究會主編,臺北,學生書局,1994,初版。
《中國古典文學在國外》宋柏年主編,北京,語言學院,1994,初版。
《禅與詩》孫昌武,臺北,東大,1994,初版。
其他相關碩士論文:
《晉南北朝隋唐兩宋釋家傳記提要》唐龍,臺大中研,1971。
《詩佛王維之研究》林桂香,政大中研,1983。
《洛陽伽藍記研究》楊聖立,政大中研,1982。
《寒山詩及其版本研究》樸魯玹,政大中研,1986。
《寒山子詩語法研究》趙芳藝,東海中研,1989。
《李卓吾的佛學思想與文學理論》羅美玉,輔大中研,1988。
《寒山詩研究》沈美玉,文化中研,1977。
散文與佛教研究:
《韓柳文學與佛教關系之研究》林伯謙,東吳中研博,1993。
提要
檢視中國佛教文學研究,一直不是佛教研究或中國文學研究中的主流。研究者少,相對的,研究成果在數量上也不多。本論文是對中國佛教文學的狀況,作一初步的探討評介。在時間、區域上以一九四九年以後,臺灣地區學者的研究成果爲主,在成果中以專書爲主,包括博碩士論文,以及已出版的關于某一主題專論的著作。至于單篇論文,及單篇論文集則多未予討論,只列在附錄以資參考;唯有極少數幾篇,由于涉及某一研究主題、領域的開發,所以特別予以介紹。
此外,爲了能較全面性的鳥瞰當代有關中國佛教文學研究的狀況,因此在能力所及範圍內,搜集了二本日文譯本、以及部分大陸學者的著作,挂一漏萬在所難免,尚祈方家指正。論文約分六大部分來進行:一、前言。二、有關佛教與中國文學的研究。叁、有關敦煌學的研究。四、有關佛教經典的文學研究。五、結論。六、附錄相關資料。
(注1)參考:前田惠學《原始佛教聖典的成立史研究》(山喜房佛書林,昭和叁十八年十二月)、深浦正文《新稿佛教文學物語上、下卷》(永田文昌堂,昭和五十叁年二月改訂一版)、小野玄妙《佛教文學概論》(甲子社書房,大正十四年九月)
(注2)加地哲定著、劉衛星譯《中國佛教文學史》(高雄,佛光出版社,1993,初版一刷),〈序〉,頁1。
(注3)余國藩著、李奭學譯《余國藩西遊記論集》(臺北,聯出版社,1989,初版),頁194。
(注4)同注2,頁77。
(注5)同注2,頁211。
(注6)例如該書頁6、13、71等。
(注7)見該書頁125-126。
(注8)見張錫坤、吳作橋、王樹海、張石等《禅與中國文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初版,頁375-376。
(注9)同注3,頁189-190。
(注10)案:由于個人對敦煌學的涉獵甚淺,但敦煌學又是當今世界漢學研究的顯學,因此其余相關論文只附目錄于後,不再評介。而對此論文的介紹,一則由于其之重要性,另則由于作者研究領域,與敝人有所相關,敝人能了解其之貢獻,而敢爲略述其要。
(注11)藍吉富《當代中國人的佛教研究》(臺北,商鼎出版社,1993,初版),頁3-15。
(注12)陳允吉《唐詩中的佛教思想》(臺北,商鼎出版社,1993,初版),頁303、306。
《中國當代佛教文學研究初步評介-以臺灣地區爲主(丁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