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教与中国小说关系上的种种缺失,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法。
其次,作者对历来一味批判中国小说中充满因果结构、报应宿命思想是很缺乏艺术价值的种种说法,提出了反驳,并认为宜从文化思想的角度来探究,而指出佛教的因缘理论影响中国小说的正、负面之处。然后再以时代的脉络来论述因缘观在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小说中的开展形貌。指出因缘观不但影响小说的思想内容,同时也形成了许多小说写作的架构。由于“因缘”观念,影响中国人的意识形态甚钜,能看到这层关键,而由此入手分析中国小说中的因缘观,是很有意义的。
但本人较不赞成作者将因缘文学的范围扩大到大正藏本缘部的所有经典,因为如果把佛传故事、譬喻、本生故事,全纳入因缘文学的范围中,就显现不出十二分教中其各自原本的特性了;并且事实上佛传、譬喻、本生等也各有其不可混淆的特色。
(五)、〈《杂宝藏经》及其故事研究〉梁丽玲,文大中研硕,1995。
此论文可谓对《杂宝藏经》资料来源,篇章内容都作了详细考证与分析论述,可谓对《杂宝藏经》相当完备的研究。但也是偏重于经典分析的立场来研究,若能再多从文学的角度来探讨则更佳。
伍、结论
一、回顾当代台湾中国佛教研究的状况,由上述的分析报告可以约略看出几个现象:
(一)就研究领域而言,小说与诗这两种文类的研究者占最多。小说中长篇小说中《西游记》的研究最多,而《西游记》实际上并不能归类为佛教小说(它包含了三教的思想),只是其中和佛教思想有很大关连,而把它列入。事实上无论长篇或短篇小说,常常所涉及的思想层面都不只一家,而所涵摄的内容,更可以由言情、社会、历史、经济等各层面去解析,因此目前严谨地专门研究中国某一部长、短篇小说中的佛教影响,这类的专书或博硕士论文,似乎没有。这也是本人在介绍中没到述及的原因。其实诸如红楼梦中的佛教,就是很值得研究的范围,我们期待未来能有关于长、短篇小说与佛教方面的论述。至于研究趋势,则可看出主题研究是一种可行又有意义的途径(如目前已有冥界、龙女等的研究)。继续深掘佛经与中国小说之间的关系可有更多的主题等待开发研究。
此外,散文与佛教的研究,只搜集到一篇博士论文,可见此领域研究者之少。至於戏曲没有列出研究书目,一方面可能是漏失,一方面在博硕士论文的检索中,目前也未发现专研佛教与戏曲的论文。而以居世界汉学研究显学地位的敦煌学,以台湾地区的博硕士论文为指标,专门研究和佛教有关系的敦煌学,似乎也不多。至于在汉译佛典的经典文学研究,或汉译佛典与中国文学关系的研究,更在少数。仔细检阅,似乎每个研究领域的研究者都不算多。
(二)本研究所搜集的书中,博士论文共有八本,其中已出版的有三本;硕士论文共有十九本,有四本出版。在已出版的专书中,台湾学者有十一本(含博硕士论文七本);而大陆学者有十本,至于大陆学者在台湾已出版的则只有三人五本(孙昌武三本,陈允吉一本、朱庆之一本)。另外英译中的只有一本,日译中的则有二本。合计博硕士论文及出版专书,约共四十本专书。由本研究搜集年限,定于1949年始,至今已有四十多年,其间有关中国佛教文学研究的专书,实在不多,而其在坊间流通数相形下又更少了。
(三)以学位论文完成的时间,或专书的出版时间来看,则可以发现台湾地区有研究佛教文学的著作,在一九八○年以前是非常稀少,一九八○以后迄今则逐渐增多。至于大陆则明显的集中在九○年代以后,八○年代似乎以孙昌武为独秀了。
(四)至于为何研究者那么少呢?这如果放在整个台湾佛学研究的大格局来理解,就较易明白。蓝吉富教授主编的《当代中国人的佛教研究》中,蓝教授在分析国内佛学的学术研究环境后指出,至少在未来二十年内,台湾的佛教研究界仍然会是学术界的“少数民族”。此外在其所列有关佛教的主要研究领域中,指出属于佛教思想或哲学领域者为最多,其次是研佛教史,再来是佛教美术。其他则为较难明确分类了。由其分类可以知道佛教文学研究在佛学研究中是居于非常不明显的状况了。再者,蓝教授指出佛学研究者的主要专著,大多出版于一九七○年之后,对应这大趋势,也可知佛教文学研究也是自一九七○年后才较有著作出现。
(五)如果再深入分析研究人数会发现台湾持续在佛教文学领域作研究者,实际上是更少。因为硕士毕业后,未必会继续从事研究工作。而有些学者专家,在写了一、两本与佛教文学有关的论著后,就把研究兴趣转至其他领域,甚或一开始中国佛教文学只是相关的研究领域而已,因此持续在中国佛教文学领域中做研究的学者是相当少。
(六)纵观当代中国佛教文学的研究状况,可以发现在各研究领域上,有很多著作是具有开拓性质的。由于如此,所以在研究方法上比较偏重于从历史脉络中去爬梳文献,或考证文献,因为这是基本的工夫。但有时会流于作描述性的说明,而忽略了从多方面的研究角度来凸显主题的多重深层结构和关系网路。也比较会做宏观式的研究,涵盖面极广,却较概括的论述。但是无论如何,发现新领域、新研究专题这样的眼光是值得肯定的,尤其因此而使后继者有了依循的方向,也是功不可没。
然而也可发现,逐渐有些微观式的专题论著出现,研究方法,也渐能援引文学理论、美学理论,乃至人类学、神话学、或社会学的知识来从各门学科做交叉性整体性的研究。
二、前瞻
(一)未来研究,除了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与佛教的研究外,现代的佛教文学创作品,也是值得研究的领域。
(二)余国藩教授曾说佛教这一大传统,和中国文学史的关系,曲折离奇,错综复杂,显非三言两语可以敷衍了事,有赖系统性的历史研究才解得开。至今我们只有一本日本学者著作的非全面性的《中国佛教文学史》。期待一本新的中国佛教文学史,也是学者可以努力的方向。
(三)陈允吉教授曾指出研究佛教与文学的关系,要注意佛教对文学的题材、形象、情节、语言、及创作思想的影响,亦即抓住这两者的内部联系。这可说是提出了研究的思考要点。而其指出佛学对中国文学影响的八个途径:(注12)
(1)佛的时空观念、生死观念和世界图式的影响;
(2)大乘佛教的认识论和哲理思辨的影响;
(3)佛经的行文结构与文学体制的影响;
(4)佛经故事和佛经寓言的影响;
(5)佛传文学和佛教叙事诗的影响;
(6)佛教人物和古印度神话人物的影响;
(7)佛教文化和美学思想的影响;
(8)佛经翻译文字的语言风格产生的影响。
也是可以提供我们研究的范畴与方向。
六、附录
敦煌学与佛学的研究:
《敦煌孝道文学研究》郑阿财,文大中研博。
《敦煌讲经变文笺》谢春聘,政大中研硕。
《敦煌变文“太子成道经”“八相变”“破魔变”“降魔变”与佛经比较研究》金泰宽,政大中研硕,1984。
《敦煌佛经写卷题记初探》罗汀琳,政大中研硕,1989。
《王梵志诗用韵考及其与敦煌变文用韵之比较》卢顺点,东海中研硕,1990。
《敦煌赞文研究》赵立真,中央中研硕,1993。
《敦煌佛经感应记研究─以《普贤菩萨说证明经》、《金光明经》、《金刚经》为研究范围》何慧俐,政大中研硕,1996。
《敦煌变文集新书》潘重规,文大中研所出版。
《敦煌变文论集》潘重规,石门图书。
语言学与佛学的研究:
《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朱庆之,四川大学博士论文,1990。
《碧岩集的语言风格研究》欧阳宜璋(政大中文硕,1993),台北,圆明出版社,1994。
单篇论文集:
《佛教与中国文学》,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19))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1,二版。
《文学与佛学关系》中国古典研究会主编,台北,学生书局,1994,初版。
《中国古典文学在国外》宋柏年主编,北京,语言学院,1994,初版。
《禅与诗》孙昌武,台北,东大,1994,初版。
其他相关硕士论文:
《晋南北朝隋唐两宋释家传记提要》唐龙,台大中研,1971。
《诗佛王维之研究》林桂香,政大中研,1983。
《洛阳伽蓝记研究》杨圣立,政大中研,1982。
《寒山诗及其版本研究》朴鲁玹,政大中研,1986。
《寒山子诗语法研究》赵芳艺,东海中研,1989。
《李卓吾的佛学思想与文学理论》罗美玉,辅大中研,1988。
《寒山诗研究》沈美玉,文化中研,1977。
散文与佛教研究:
《韩柳文学与佛教关系之研究》林伯谦,东吴中研博,1993。
提要
检视中国佛教文学研究,一直不是佛教研究或中国文学研究中的主流。研究者少,相对的,研究成果在数量上也不多。本论文是对中国佛教文学的状况,作一初步的探讨评介。在时间、区域上以一九四九年以后,台湾地区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主,在成果中以专书为主,包括博硕士论文,以及已出版的关于某一主题专论的著作。至于单篇论文,及单篇论文集则多未予讨论,只列在附录以资参考;唯有极少数几篇,由于涉及某一研究主题、领域的开发,所以特别予以介绍。
此外,为了能较全面性的鸟瞰当代有关中国佛教文学研究的状况,因此在能力所及范围内,搜集了二本日文译本、以及部分大陆学者的著作,挂一漏万在所难免,尚祈方家指正。论文约分六大部分来进行:一、前言。二、有关佛教与中国文学的研究。三、有关敦煌学的研究。四、有关佛教经典的文学研究。五、结论。六、附录相关资料。
(注1)参考: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的成立史研究》(山喜房佛书林,昭和三十八年十二月)、深浦正文《新稿佛教文学物语上、下卷》(永田文昌堂,昭和五十三年二月改订一版)、小野玄妙《佛教文学概论》(甲子社书房,大正十四年九月)
(注2)加地哲定着、刘卫星译《中国佛教文学史》(高雄,佛光出版社,1993,初版一刷),〈序〉,页1。
(注3)余国藩着、李奭学译《余国藩西游记论集》(台北,联出版社,1989,初版),页194。
(注4)同注2,页77。
(注5)同注2,页211。
(注6)例如该书页6、13、71等。
(注7)见该书页125-126。
(注8)见张锡坤、吴作桥、王树海、张石等《禅与中国文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初版,页375-376。
(注9)同注3,页189-190。
(注10)案:由于个人对敦煌学的涉猎甚浅,但敦煌学又是当今世界汉学研究的显学,因此其余相关论文只附目录于后,不再评介。而对此论文的介绍,一则由于其之重要性,另则由于作者研究领域,与敝人有所相关,敝人能了解其之贡献,而敢为略述其要。
(注11)蓝吉富《当代中国人的佛教研究》(台北,商鼎出版社,1993,初版),页3-15。
(注12)陈允吉《唐诗中的佛教思想》(台北,商鼎出版社,1993,初版),页303、306。
《中国当代佛教文学研究初步评介-以台湾地区为主(丁敏)》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