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变文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上,极具价值。因此考证其各篇的时代,有助于对应于补充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也可是一条侧面了解中国佛教史的线索。例如作者也提出“俗讲、变文既兴于佛教宗派林立之际,其与宗派之间有无关连?”这样深入的问题,并由当时佛教发展的状况来予解答。由此,可看出变文兴盛的时代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状况,正可互为印证。
综观以上各点,可以发现此书能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研究进路,来厘清原本蒙眬不清的讲经文全貌
四、有关佛教经典的文学研究
有关佛教经典的文学研究,日本学者较早就开始,也有了较多的研究成果。总括而言,约有下列数项研究:
(1)阐释佛教与文学的结合。界说佛教经典文学的意涵。
(2)界说佛教经典文学的范围及其性质。
(3)由梵文、巴利文字根语义去探源十二分教中具文学形式的本生,本事、譬喻、因缘等的原始意涵。
(4)探讨大、小乘及律部诸经中有那些是具有文学意涵的经典。
(5)对佛教经典文学的内容,加以简介或鉴赏。
整体而言,日本学者的研究多偏于文献的考证,为某些具有文学意味经典的起源与演变,本义与衍生义等做了扎实地研究。至于经典内容及文学鉴赏的研究,或专就某一主题做深入研究的并不多。然日本学者在佛教经典文学的研究领域中,所做开拓奠基、导引启发的贡献,是极富有学术研究的价值与地位。
至于台湾方面,稍早只能在印顺法师的几本大作中看到对本生、本事、因缘、譬喻等的解说而已。关于佛教经典文学研究的专著,限于笔者的固陋,目前只搜集到四本,且都是博硕士论文,可以说这个部分,目前的研究仍在起步阶段。以下针对此四本博硕士论文,稍作简介:
(一)、《本生经的起源及其开展》释依淳,高雄,佛光出版社,1987,初版,1989,再版。
这是国内第一本佛教经典文学研究的专书。原是作者1985年,于文大印度文化研究所的硕士论文。
由于本生是以十二分教的方式出现,散见于大、小乘及律部的经典中,所以研究此课题,除了对本生的定义加以确定外,首先要做的就是广泛阅藏,找出经律中的本生资料。本书约从几个研究方面本生经:
(1)界定本生的定义,并把经师所传的本生和律师所传的本生,佛本生与弟子本生,详说本生与略说本生予以介绍。
(2)论述本生兴起的原因、时间,并由各地的浮雕去看本生的发展。
(3)论述和介绍小乘经律二藏中各部派所传的本生谈。并介绍现存的《本生经》的集成本。
(4)论述菩萨思想的起源、发达与本生谈的关系。并依本生谈将部派佛教时代菩萨的身份内容、行位等作详细的介绍。再谈大乘佛教与本生谈的关系,并叙述大乘本生与本愿的关系。
(5)叙述《本生经》中的特殊思想。
(6)讨论本生经在文学中的地位及其影响。指出本生经的文学趣味,与印度文学的关系,及对东西方文学的影响。
此书对本生经的起源及开展做了扎实而广泛的探源与演变脉络的研究,对本生经与大小乘佛教的思想关系也有切要的研究。但对各本生经典的内容及文学中的地位这两部分的研究则较简略,多是点到为止。本书可谓是从经典研究的角度来探讨本生经,对于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来探讨,则留下了后继研究的空间。
(二)、《法苑珠林六道篇感应缘研究》傅世怡,师大国研博,1987年。
《法苑珠林》是唐沙门道世,备钞经论以类编录、总共一百篇的佛教大部头类书。由于在此之前,研究者甚少,因此论文先论及《法苑珠林》的成书经过、作者考证,及“感应缘”一词的界定等较为外缘却是根本奠基的工作。然后才就六道感应缘展开研究。
全书主要在分析六道感应缘有那些内容,对内容进行分类的工作。另外,并分析感应缘所引故事与佛教经典故事之间的关系,这个部分要有广阅经典的工夫,才能看出感应缘所用的中土佛教故事,与印度佛经故事间的蛛丝马迹,很可能一个故事是脱胎于好几部经典的部分情节再组合演化而成;而由这演变痕迹,也可以看出佛教在民间中国化的情形。此外,也有发现感应缘所引的本土故事,与佛经故事叙述情节相类似,却彼此无传承关系,因此对同一类型故事进行比较研究。因此本书采用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两种方法。并指出《法苑珠林感应缘》所引故事,为六朝志怪小说的渊薮,是研究六朝志怪小说不可忽视的材料。
综而言之,由于六道感应缘的资料庞大,本书基本上是对内容进行分类归纳的处理,以及对内容来源进行探源与比较的工作。着重在由此反映出佛教如何与中国文化思想相融摄的轨迹。而正因《法苑珠林》本身的庞大,还留下了从文化、社会、文学、神话等等进路来探讨的广大空间。
(三)、《佛教譬喻文学研究》丁敏,台北东初出版社,1994,初版。
本书是由敝人79年的政大中研博士论文,稍加修改出版的。
佛教譬喻文学范围的界定,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根据日本学者的研究,认为佛教譬喻文学,主要是指十二分教中具有阿波陀那(avadana)内容的经典。但阿波陀那梵文的本义非是“譬喻”,但中文却意译为“譬喻”。再者译为“譬喻”的梵文,除了阿波陀那之外,还有修辞学上的譬喻,以及因明三支中譬喻支的“喻”。因此如何界定譬喻文学的内容与范围是研究此一领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归纳研究结果约有:
(1)观察阿含和律部的譬喻故事,是以阿波陀那为主的,阿波陀那本身并没有譬喻的意思,它在阿含藏中最初的意义是记叙“伟绩鸿业”或“宗教的或道德的伟大行为”的故事或传记的经典。也就是说阿波陀那是佛教圣贤的传记─以佛及大弟子、大居士的事迹为主。因此它是“譬喻”─现在的圣贤事迹;也是“本事”─过去的圣贤事迹。(如七佛譬喻、长寿王譬喻)。又逐渐地阿波陀那由叙述现世的伟绩鸿业,而追溯问到这些圣贤何以成就的前世因缘,于是譬喻与本生相连结,业的观念浮现出来,形成“譬喻本生”的形式。
(2)在律部中,最先常是为阐明制戒的因缘而说到阿波陀那的故事,因此譬喻与因缘相结合而成“譬喻因缘”。又由于律的作用侧重在止恶上,于是阿波陀那由圣贤行为的范围,扩大到叙述凡俗的、甚至罪恶的行为上,并且特别着重在强调行为对其所造成后果的责任承担上,以达到劝善止恶的作用。于是以因果业报为主题,以“譬喻本生”为形式的阿波陀那大量产生,成了根本说一切有部诸律典中阿波陀那的特色。由阿含到律部,可知阿波陀那它的意涵已得到扩充,可以说本质上它是宗教性的故事,以述说佛教
上圣贤凡夫的因果业报故事为主。
(3)但在阿含及律藏中,阿波陀那都不是居于主角的地位,它只是做为一段哲理或戒律的插话,也就是说它是例证的作用(也由于例证的作用,它在中国被意译成譬喻二字),它是宗教教训的故事。(4)当专门的阿波陀那经典的出现,最主要的内容特色,就是它仍是宗教性的故事。但此时阿波陀那已成为经典的本身,而非如在阿含律藏中的附属地位。全部是阿波陀那故事的譬喻经典,如汉译的撰集百缘经,法句譬喻经、贤愚经等,在形式上几乎多少都仿照阿含经典的书写形式。而故事的内容,以业报为主的“譬喻本生”最多;也有譬喻授记、譬喻因缘的故事,也加入了民间的神话传说故事。
以上可谓对佛教譬喻文学的泉源与流变做了纵向的探索,可视为譬喻文学的发展小史。
(5)在横面上从文学与宗教交涉的角度:(a)首先研究佛教经典中的譬喻词汇的用语,及其所譬喻的哲理。可以发现一方面佛典的譬喻文学中,汇汇了无数的譬喻词汇,而这些词汇包含了天文气象、地理、人文、颜色、植物、动物、矿物、器具、建筑物,饮食衣物、医药、人身四体,以及幻景等等;这些林林总总的大项目,以及大项目下的许多细分的每一小目,都可用来做某些奥义的譬喻,也就是说藉由摩娑这些客观物象,日用器物的天然韵律,曲径深入地把宗教奥义,全盘托起深刻显现。
(6)再从主题研究的角度,分析譬喻故事中所展现的几个特别的主题。如历劫、生命型态的互渗、他界游行、圣者的允诺─(授记故事),魔术的法力(神通故事)等。可以发现这些主题创作或是突破生活实态无拘无束地虚构情节;或是自由自在地接并,让生物与无生物都有了人的灵魂;或是一切人都成了某种品格、命运类型符号的故事。在文学上可谓具有独特性、多变性、丰富性、及想像力的特性。
(7)就汉译譬喻文学的文字运用,见其译语及句型特色。综观本论文仍侧重在从经典研究的角度来研究佛教的譬喻文学。所以在阿波陀那的发展小史上研究较细密深入。另一方面限于精力才学,对譬喻文学的经典研究目前只做到小乘佛教为止,事实上大乘佛教中也有阿波陀那的故事(如大智度论中),以及充满了形形色色以整个故事为喻的譬喻故事,都是笔者应该进一步研究的范围。另外自觉在文学与佛教的交涉上,处理上仍嫌粗略与初步,对于各阿波陀那经典的研究,只是初步就内容主旨、思想与形式来研究;乃至主题的研究类型仍不够多元,将来宜再从多种文学理论、乃至神话学、人类学等不同角度做深入研究。而汉译佛典语言的分析,也还有许多可发挥的空间,凡此种种都是本论文不足之处。
(四)、《佛教因缘文学与中国古典小说》张瑞芬,东吴中研博,1995。
此论文由作者的研究方法及内容,可知作者能综合不同学门领域,来进行主题学的研究,用功甚勤,且有慧见。作者首先以中国小说在叙事的方法、题材和思想意识上,去分辨受佛经影响之前与之后的不同特色。并能评论历来研究…
《中国当代佛教文学研究初步评介-以台湾地区为主(丁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