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此直指九界想阴为烦恼浊也。谓汝心中。忆过去事。识现在事。诵习未来诸事。性中既发能取之知见。容貌随现所取之六尘。离尘则知见无相。离觉则六尘无性。尘是相分。觉是见分。亦因此虚妄见相二分相织。妄成种种想心。起同居土中憎爱。名为见思烦恼。起方便土中憎爱。名为尘沙烦恼。起实报土中憎爱。名为无明烦恼。故称烦恼浊也。此为第三重者。比前二相为融通故。
辰四、众生浊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此直指九界行阴为众生浊也。朝夕生灭不停者。同居分段生死相。方便实报变易生死相。无不尔也。知见每欲留于世间者。凡夫贪恋三界。二乘沉滞空寂。菩萨乐著果报也。业运每常迁于国土者。凡夫被善恶业迁。二乘被无漏业迁。菩萨被二边业迁也。此以知见喻水。业运喻土。相织妄成九界二死。名众生浊。此称第四重者。比前为幽隐故。
辰五、命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此直指九界识阴为命浊也。汝等见闻元无异性者。譬如空无内外。亦如水本清洁也。由于众尘隔越。遂令无状异生者。譬如取频伽瓶塞其两孔。遂令内外相隔。亦如土尘投水。亡其清洁也。是故性中则仍相知。如耳根闻法。身钦口问。不可谓六根是异。而用中则咸相背。如耳不见色。目不闻声。不可谓六根是同。同异皆失其准。亦只由见闻之见分。与众尘之相分。相织妄成九界识心。遂有各各执受躯命不同。名为命浊。此称第五重者。极微细故
丑二、依无生灭性合虚空喻二。初弃浊就清。二以喻合法。寅、今初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生死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十八界相。无非浊水。十八界性皆如来藏。无非浊水中清水之性。今欲令阿难就耳门修证。故独指见闻觉知之性。为浊水中清水性也。言汝欲令现前日用之见闻觉知。即远契于如来果地之常乐我净。则于名字位中。应当先择去其五重相织之生死根本。依取本不生灭本圆本湛之性。以成观行之功。即以此本湛之性。旋其虚妄灭生。使粗惑任运先落。而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以为圆初住位真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极至妙觉。是则名为因心果觉。始终理同矣。此中见闻觉知不生灭圆湛性。合前虚空不可烂坏之喻。五重相织生死根本。遍指虚妄十八界相。合前可作法之喻也。
寅二、以喻合法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前既以投土于水而喻浊相。故今还以澄浊得清而喻修证之相。静器者。即喻本不生灭圆湛之性。如澄浊水。须贮静器。欲破五阴。须观阴入处界本如来藏也。静深不动。喻观行力深也。沙土自澄。喻相见二分不复相织。圆伏五住烦恼而粗垢任运先落也。清水现前。喻真谛理明。亦复相似见三谛理也。初伏客尘烦恼。正明断界内见思。伏界外无明也。去泥纯水。喻断界外别惑。从圆初住分断。乃至妙觉究竟断尽。故曰名为永断根本无明也。若至明相精纯。则成佛界无上法性五阴。虽复同流九界。变现一切善恶无记有漏无漏诸五阴法。而皆是巧用性恶法门。不被恶法所用。故云不为烦恼。了知性恶即是性善。全用即体。十界无非常乐我净。故云皆合涅槃清净妙德也。盖佛法界。具有权实法性五阴。实五阴者。即佛界真善妙色。乃至庵摩罗识等。权五阴者。即示同九界色受想行识也。若实若权。皆清非浊。实则名为明相精纯。权则名为一切变现。此则喻如了达性水真空。性空真水。纵令腾波鼓浪。乃至现浊现清。别现作地火风等。而水性终无夺矣。故此直以浊相可澄。合上作法可坏。而以明相精纯。合上虚空不坏。良由第三卷中。已明空水皆性皆真故也。又复应知。吾人现前见闻觉知。全体是妄。亦全体是真。缘见因明。妄也。不动不迁不还不见等。真也。如泥与水。和在一处。先须识此浊水之中。有清水性。然后方便去浊就清。固不得舍浊水而别觅清水。尤不得认浊水而以为清水也。
壬二、应审详烦恼根本二。初总劝审详。二正示审详。癸、今初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详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前第一义中所言五浊。是明全真起妄。必须弃妄而复真。今第二义中所言六根。意明全妄含真。必须悟真而融妄也。发业无明。即是业因。润生无明。即是业缘。此二通于界内界外。总名烦恼。谁作谁受。正是审其根本。意显作亦六根。受亦六根。除却现前六根。更无烦恼根本。故须拔脱其黏也。
癸二、正示审详二。初立喻。二示法。子、今初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此以结喻根尘识妄黏之相。而以虚空喻根尘识本藏性也。
子二、示法二。初委示颠倒处所。合所结喻。二正劝详择降伏。合知解喻。丑初、中二、初总示结根。二别示结相。寅、今初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谓由汝现前六根。为六尘外贼之媒。反自劫其家宝。由此无始以来。六凡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同居世间不能超越。乃至二乘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方便世间不能超越。菩萨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果报世间不能超越也。下文云。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此中者。仍指六根之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者。即指无明别惑。故知六根结相。通于九界。直至妙觉。方能解尽。同于虚空不可隳裂耳。问曰。旧以六识为贼。今何指为六尘。答曰。惟其六尘为贼。故云眼被色劫。耳被声劫等。又名此六尘以为六衰。言其能为衰害也。总而言之。迷则六根为内贼。六尘为外贼。六识为内外贼。以互相为媒故。若不相黏。则一一皆良民矣。
寅二、别示结相二。初约众生世界以明妄数。二约世界妄数以历六根。卯、今初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
⊙所言众生世界者。只此现在身中所有迁流。即名为世。所有方位。即名为界。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众生无始以来。织妄相成。于一身中。贸易迁流。遂令世界互相涉入。以此定位之四方。涉彼迁流之三世。三世各有四方。总成十二。四方各有三世。亦成十二。故名宛转十二也。一身而成十二。即是流变一叠而为十二。十二之中必各具十。即是流变二叠为百二十。百二十中又各具十。即是流变三叠为千二百。今言一十百千。举大数耳。然流变三叠。古无的解。幽溪之释。似为近理。今节录之。幽溪云。第一叠。约四方各论三世。三四共成十二。第二叠。于东方三世变一为十者。约刹那九世言之。如根本中过去一世。既变三世矣。各各又成三世。三三九世。所谓过去过去。过去现在。过去未来。现在过去。现在平等。现在未来。未来过去。未来现在。未来无尽。加前根本中一世。故成十世。所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也。现在未来二世。各具十世亦然。共三十世。第三叠。于东方三十世。一一变十。共成三百。四方总千二百。佛意盖言。众生世界。必有方位迁流。方方有世。世世有方。一念十方。刹那九世。世位生灭。法尔如斯。此约一刹那顷。功德之数如此。若一时一日。岂有涯哉。谓之功德者。功言力。德言用。谓六根各有竖穷横遍之力用也。正显界虽贸变。世虽迁流。而有不变不迁者在。即飞光验其不动。十科显其周圆。又下击钟验常。莫非其事。此为选圆通本根极吃紧事也。私谓更有一释。言流变三叠者。一叠即三四四三成十二也。二叠即方方世世中各具十界。则十二成百二十也。三叠即界界又各互具十界。则百二十成千二百也。故下文意根中云。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出世法。
卯二、约世界妄数以历六根二。初明性本圆融。二明用分优劣。辰、今初
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一叠为十二。名数之始。百二十叠为千二百。名数之终。此虽是一身总数。而六根亦复各得其全。譬如六人同观一月。各得月之全体。此在妄恒真之性。法尔如斯者也。
辰二、明用分优劣。但约此方众生。沉迷颠倒。用中相背。故于本无优劣性中。而妄成优劣相也。文分为二。初总明。二别示。巳、今初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
巳二、别示六。初明眼根相。至六明意根相。午、今初
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四方各二百。四隅各一百。共千二百。前方全明。指正方及二隅共四百也。后方全暗。亦指正方并二隅四百也。左右旁观句。言左右正方各二百亦皆见也。三分之二句。总算见八百而不见四百也。三分言功者。性本具也。一分无德者。用偏局也。
午二、明耳根相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
《大佛顶楞严经文句卷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