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楞严经文句卷第二▪P2

  ..续本文上一页内摇荡。趣逐外境而奔驰腾逸。唤此昏扰扰相以为心性。而不知其实非心性也。一迷此以为心。则决定惑为色身之内。而不知此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我现前一念妙明真心中物也。昏扰扰相等者。迷妙明心。故举体成昏。迷明妙性。故举体扰扰。迷本妙心性。故举体惑为色身之内。不知汝自妄认昏者为心。而现前圆妙明心元未尝昏。汝自妄认扰者为心。而现前宝明妙性元未尝扰。汝自妄认身内为心。而现前本妙心性元非在内。试详味前文盲人见暗。乃至后文觉非眚中诸义。当自得之。譬如大海虽举体成沤。而海体何曾减失。但上文如来所拈现前见性。正指大海全体。而阿难只今所计见闻必不生灭。仍复局在身中。正如一浮沤体。夫认一浮沤。已是迷情。目此一沤为全潮瀛渤。岂非迷中之迷。此正首尾倒置之甚。如我垂手向下。虽无所减。而举世皆以为倒矣。岂不可怜愍哉。然认悟中迷。意稍难解。今更以两义释之。一约无始无明。二约现前观照。一约无始者。本觉之体。名之曰悟。真如不守自性。不觉念起而有无明。名悟中迷。因明立所。自体转成顽空相分。故言晦昧为空。觉明空昧相待生摇。便有风大。乃至四大等。具如第四卷中所明。故言结暗为色。妄想揽取少分四大以为自身。便有十二类生差别。故言想相为身。余皆可知。二约现前者。若一念观智分明。则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觌体全彰。若之为悟。此时并无虚空四大身心等相可得。若一念失于观照。即复举体成迷。而空色身心。俄然幻现。所谓晦昧为空等也。又复应知。若无无始无明。则无现前一念。若离现前一念。亦别无无始无明。故此二义。只成一义。只要阿难大众。识取现前见闻之性。不堕迷情而已。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一念相应一念佛。岂更有无始无明积聚处所。可追取而断之耶。学者不可不知。

  癸五、约标指显见性无还二。初陈请。二开示。子、今初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大凡久执缘影。既不能全体放下。则于妙明见性。必不能直下承当。此是但听说法。不知反观心性之通病也。惟其不肯反观心性。仍计缘心实能听法。而不知缘影无性。决无听法功能。能听法者。即是本元心地之力用耳。

  子二、开示二。初以喻总明。二就体别简。丑、今初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惟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惟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

  ⊙意谓缘影之心。的的不能听法。而汝等尚妄以为能听法耶。既妄计缘心能听。则并我所说之法。亦为尘缘。而非得法性。如人观指。终不得月矣。结中云汝亦如是者。应以法合之曰。今佛以声音指示汝等见性。汝等因我说法。当应反观自己见性。若复分别法音以为见性。汝等岂惟亡失见性。亦亡法音。何以故。以法音声为见性故。岂惟亡此法音。亦复不识谁是有知谁是无知。何以故。即以法音缘影为是有知而能听法。如以指为明。而真能听法之妙明心。反未敢认为本元心地。如以月为暗矣。岂不谬哉。此中总以月喻见性。指喻法音。观指之影喻缘心也。

  丑二、就体别简二。初简缘心可还。如观指影。二示见性无还。如天上月。寅初、中二。初近就音声分别以明无性。二广历诸法分别以示可还。卯、今初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

  ⊙此中初二句。是纵词。譬如下。是设喻。此亦如是下。是以法合而夺之也。

  卯二、广历诸法分别以示可还

  斯则岂惟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此极言一切分别皆无自性。皆是可还。而决不可误认为主也。承上文言。斯则岂惟因声而有分别之心。毫无自性。即汝分别我三十二相妙容之心。离诸色相亦更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香味触法之心。离彼香味触法亦更无分别性。纵令分别彼都无非色非空境界。拘舍离等所昧为冥谛者。亦即以此冥谛而为法缘。若离此冥谛法缘。亦更无分别性也。繇此言之。分别声者。还之于声。分别色者。还之于色。乃至分别冥谛者。还之于冥谛。汝若欲认此分别以为心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耶。此文必须如此消释。方有著落。旧解误以分别都无四字为都无分别。谬云既破分别。兼破无分别。不知无分别有何过咎而忽破之。且冥谛正属分别见惑所摄。何尝是无分别耶。文理不通。可叹可恨。今谓都无二字。是其所分别境。非色非空四字。即是都无注脚。此非色非空。实是自心现量境界。繇彼外道邪见分别。不达惟心。所以昧之为冥谛耳。

  寅二、示见性无还如天上月又二。初承责咨请。二正示无还。卯、今初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卯二、正示无还又三。初就月喻显法体。二以可还显不还。三结不还是本心。辰、今初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此直指现在见精如天上月。不同缘尘分别之如月影也。但以见为能见。佛为所见。于一体中。妄成见相二分。犹如捏目。妄见二月。不得即名之为妙精明心。若达能所不二。惟一真心。则如来藏性。觌体无遗矣。

  辰二、以可还显不还

  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今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

  ⊙见无差别。正显与八种尘缘不同。故终不可还也。

  辰三、结不还是本心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言八种尘缘之可还者。既自然非汝。则此见精明性。不容汝有所还者。非是汝之本元心地而是谁哉。此心不可思议。故本妙。此心能见八种。故本明。此心不是八种。故本净。而今汝自迷闷。反不敢认为本元心地。所以丧本受轮。枉漂溺于生死海也。大似演若迷头认影。岂不深可怜愍。

  癸六、约周遍显见性非物二。初示无差别义。二示无大小义。交光于此分作二番。或复于此分作三番。总因不知阿难问处著落。故于答处自多卤莽。而分作三番者。尤为穿凿可笑。子初、中二。初问。二答。丑、今初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须知阿难此时。仍未全舍缘心。所以听佛法音。不能直下反观自性。却于法音之上。变成一段昭昭灵灵光景现在目前。唤作见性。所以不敢谓是我之真性。不知设有昭昭灵灵一段光景。便是物件而非见性矣。故佛以非物破之。

  丑二、答中三。初约迷悟明无差而差。二约自他明差而无差。三正示见性非物。寅、今初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阿那律。此云无贫。天眼第一。彻见大千。故观阎浮如掌果也。庵摩罗。此方所无。或翻难分别。以生熟难分故。此段文意。为显见性惟一。迷悟天殊。然迷悟虽殊。见性无二。洞视分寸之见性。即是穷尽国土之见性。譬如一星之火。便可燎原。无奈众生自局迷情。而此见性。的是各各自具之真性也。

  寅二、约自他明差而无差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分别自他者。物是他而非自。见是自而非物也。极汝见源者。且就彼之见精分量边际而言之也。此段文意。正显种种有差别者。是物是他。清净见精无差别者。非物非他。即真汝性。所以酬其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之问也。

  寅三、正示见性非物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此正悬知阿难意中。误认昭昭灵灵之物以为见性。故蹑而破之也。文有三节。初若见是物下。以见既是物。物应可见破之。次又…

《大佛顶楞严经文句卷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