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文句卷第二】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经
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文句
菩萨比丘温陵道昉参订
癸三、约观河显见性无迁三。初请问。二说示。三领悟。子初、又二。初阿难密请。二匿王显问。丑、今初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前闻佛诃缘影非心。已自矍然。更闻离尘断灭。咸皆自失。今知见性本无动摇舒卷。故身心泰然也。念无始来三句。领上破妄之益。追责前非。今日开悟三句。领上显见之益。庆幸新得。前以父喻本觉。子喻始觉。今以母喻如来。乳喻法味也。合掌礼佛已下。正是心念密请。以如来上文。具有身境生灭失真流转之责。而犹未知只此身心之中。云何是真。如何是妄。何者是虚。何者是实。何者现前生灭。何者现前即不生灭。何故全真是妄。全实是虚。全不生灭是生灭。发明世间诸性。何故全妄即真。全虚即实。全生灭即不生灭。发明出世间性。此则金沙难辨。水乳奚分。自非如来。谁能显出。故必更约八番研示。乃至广历四科。遍融七大。斯义方得究竟明了。当知密请之文。虽在此间。所请之意。贯于二卷三卷矣。
丑二、匿王显问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前文借客显主。借尘显空。空即是寂。主即是常。则已备显寂常心性。但时流久习断灭戏论。故于见无动摇卷舒之处。寂义虽知。常义未领。今更蹑此为问端也。迦旃延。及毗罗胝子。二外道名。梵语涅槃。此翻灭度。本是超脱生死之名。彼人邪计。谓死后断灭。无复苦乐。即名灭度。拨无三世因果。大邪见也。
子二、说示二。初明身有迁变。二明性无生灭。丑、今初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消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惟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惟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始生曰孩。稍长曰孺。皮表名肤。文理名腠。二十三十曰长成。七十曰衰老。八十九十曰耄。今六十二。已近衰老。故名为迫。逮。及也。言死期将及也。殂落者。迁谢之义。纪者。一十二年。即所谓且限十年。变其文耳。刹那者。最短之时。一念具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非精细观察。不能知也。故曰。悟无生者。方见刹那。此一段文。可与人命呼吸为注脚。亦可与四运观心作先容。真实为生死者。读此必当惕然。
丑二、明性无生灭
佛言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此正于现前生灭身中。显出真实不生灭性也。变化密移。客也。发白面皱。尘也。而如主如空之见性。不皱不变。性无生灭。奈何溺于断见。而不自觉悟哉。末伽梨。亦外道名。与前二种外道。皆计断灭者也。问曰。今有老眼昏花。观水不辨清浊者。又云何通。答曰。若领前文盲人见暗之喻。则不须此问矣。故今文中。不惟说见精二字。必云性未曾皱。以精犹带妄。明昧或殊。性不可改。终非断灭故耳。细心体会。则见见非见之旨。思过半矣。
子三、领悟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舍生趣生。且约破于外道断见而言之也。又复应知。正生灭中。性不生灭。而此不生灭性。即举全体而舍生趣生。已显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妙。否则仍是一分无常一分常矣。
癸四、约垂手显见性无减二。初疑问。二示答。子、今初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如来所指元无生灭。乃是见闻之性。喻如大海全体。阿难所计见闻之用。依旧局在身中。喻如大海一沤。先须知此问端下落。方知下文答在问处。
子二、示答二。初顺世立喻。二正以法合。丑、今初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
⊙此先立同喻以为法说张本也。旧注唤正为倒。唤倒为正。先与世人苦诤一番。全无道理。又与下文法合之处毫不相应。极为不通。交光破之甚快。盖阿难与佛。俱惟顺于世间。但取臂之虽倒不失。人所易明。心之虽倒不失。人所难晓。以易例难而已。若此颠倒等者。意谓均此一手臂也。上指则名为正。何曾增一丝毫。下指便名为倒。亦何曾减一丝毫。不过是首尾相换而已。此乃世间人一倍瞻视。极其明白者也。故下文即以法合。文理俱畅矣。母陀罗手。此云印手。一倍。犹言明白更加明白。
丑二、正以法合三。初直举法合。二敕令谛观。三备明倒因。寅、今初
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承上而言。手既如此。则知汝身佛身。亦可以比类发明矣。如来之身名正遍知者。譬如手虽无增。但上指于空。则头是头。尾是尾。举世皆以为正也。汝等之身号性颠倒者。譬如手虽无减。但垂臂下指。则头作尾。尾作头。举世皆以为倒也。此但直尔法合。未出所以颠倒之相。故下文且令谛观。
寅二、敕令谛观
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燵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手之颠倒易知。身之颠倒难见。所以敕令谛观。意欲其恍然自悟。而积迷既久。故不知也。
寅三、备明倒因又二。初示无倒性。二示颠倒相。卯、今初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海潮音者。应机而发。犹如大海潮不失限。又其音圆遍。犹如海潮普遍圆满也。此是第二番彻底显性之文。以阿难不达现前一念见闻之性。本自竖穷横遍。量若虚空。亦无虚空之相。而固认藐尔身心。不知身心。但是心中所现之物。非能现也。故今直指之曰。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惟是汝今现前一念见闻之心所现。汝所谓身。汝所谓心。皆此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之物耳。以吾人现前一念见闻之性。离名绝相。故曰妙。洞彻虚灵。故曰明。体无伪妄。故曰真。性无杂染。故曰精。合此四义不可思议。故曰妙心也。色。即十一色法。心。即八识心王。诸缘。即所谓心法四缘生。色法二缘生等。心所使。即五十一心所法。诸所缘法。即二十四种不相应行。乃至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也。此等诸法。皆唯现前一念见闻之心所现。此现前一念见闻之心。即是妙明真精妙心。非同阿难等惑在身内昏扰扰相之心也。达此现前一念见闻之心无法不现。则首是首。尾是尾。如手上指。虽无所增。举世皆以为正。此如来之身所以为正遍知也。
卯二、示颠倒相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谓此现前见闻心性。不假修证。故名本妙。寂而常照。故名圆妙明心。照而常寂。故名宝明妙性。只今现现成成。无余无欠。云何汝等不肯体认。乃觌面而遗失之。反于此本悟体中。仅仅认取一点迷情。遂将此本觉性海。晦昧而成顽空。于空昧中。结暗而为幻色。以此幻色。夹杂迷情妄想。随所想相。以之为身。聚集妄想缘气。于…
《大佛顶楞严经文句卷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