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楞严经文句卷第一▪P3

  ..续本文上一页委说。

  丁二、缘觉众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

  ⊙辟支有二种。一者出无佛世。自悟无生。名为独觉。二者出有佛世。秉因缘教修行得道。名为缘觉。今即缘觉众也。无学者。所作已办之称。初心者。发意修缘生观。即是有学人也。约教者。悟生灭思议十二因缘。即藏教辟支。悟不生灭思议十二因缘。即通教辟支。悟生灭不思议十二因缘。即别教辟支。悟不生灭不思议十二因缘。即圆教辟支也。观心可知。属者。遇也。休夏者。三月夏安居已竟也。自恣者。僧中作自恣羯磨。各各陈白。互求说罪悔过也。其法在百一羯磨中。未受比丘戒者。不宜预知。已受比丘戒者。必应习学。兹不具述。此二句。正明辟支来集之故。亦为下文菩萨咨决心疑之由。文可两属。就便属上。

  丁三、菩萨众为二。初夏终时集。二闻音远集。戊初、夏终时集

  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座晏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此正承上属诸比丘休夏自恣之时。故不惟辟支咸集。而十方菩萨亦皆乘此咨决心疑也。菩萨约教可知。不复更出。慈严者。佛之慈悲如母。威严如父也。密义者。密妙之义。所谓三德秘藏。又未经法华开显。且令一类大机。密默先得其益。即所谓秘密教也。深奥。即秘密义。明非浅露之说。此文虽属通序。已与诸经不同。大似欲说法华。先说无量义也。

  戊二、闻音远集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迦陵频伽。鸟名。音声最妙。以喻佛说法音。更加以仙字者。意显佛之妙音。仅用迦陵。固不足以喻之。仅用仙字。亦不足以喻之也。又佛名大觉金仙。故称仙音。佛之音声。称性周遍。铁围诸山所不能障。但有缘者皆得共闻。今欲觉悟诸菩萨故。所以遍至十方界也。文殊师利。此云妙吉祥。亦云妙德。正表众生根本实智。故下文将咒往护。选择圆通。请结经名。莫不由之。前舍利弗。表于权智。权实二智。是自利利他之本。故并为二处上首也。通序竟。

  乙二、别序者。发起序也。诸经各各不同。故名为别。以此因缘浚发大教。故名发起。分文为二。初示堕因缘。二神咒护摄。丙初、中三。初佛僧应供。二阿难等乞。三淫室误堕。丁初、佛僧应供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波斯匿。此云月光。与佛同时降生。父王见诸光明祥瑞。谓是其子福力所致。故以命名。亦翻胜军。即舍卫国王也。讳日者。父死之日。人子所不忍言。故名讳日。掖者。宫中左右。名为掖庭。余如文。

  丁二、阿难等乞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梨。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阿难。此云庆喜。白饭王子。佛之堂弟。成道日生。故名庆喜也。别请者。请有二种。一僧次请。二别请也。大乘律中。戒受别请。戒别请僧。毗尼藏中。不一向戒。于受别请。除病时行时作衣施衣等时无犯。于别请僧。但令僧次通请一人。余皆别请无犯。今时值自恣。即是施衣时到。故阿难得受别请而远游未还也。遑。及也。不遑者。但是先已出界。今犹未及归僧伽蓝。故不预众僧受供之次。或是受一日法。乃至受七日法而去。皆不可知。断断不可作破夏解。以备考律中。阿难无破夏事故也。上座者。梵名悉替那。此有三种。一生年上座。戒腊最高。二福德上座。大福大慧。众所推敬。三法性上座。谓阿罗汉。阿阇梨。此云轨范师。共有五种。一出家阿阇梨。授沙弥十戒法者是。二教授阿阇梨。受具时屏处问遮难。及教令乞戒者是。三羯磨阿阇梨。受具时当坛白四羯磨者是。四依止阿阇梨。所从受依止。乃至一夜者是。五教读阿阇梨。所从受经若解义。乃至一四句偈者是。律中比丘五夏未满。不得暂离依止。今阿难十夏已满。故得无上座阿阇梨而独行也。应器者。梵名钵多罗。以体色量三皆应法。故名应器。体则或瓦或铁。色则熏如鸠鸽。量则随腹大小。极大不过三升。极小不过升半也。檀越者。檀即是施。由行施故。越贫穷海。故称檀越。言最后者。以王及长者居士。已先发心遍请佛僧。今若发心请阿难者。即是最后之檀越也。刹利。此云王种。四姓中尊。是为最净。旃陀罗。此云杀者。四姓不齿。是为最秽。举此二种。以明无简择也。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者。有二意。一谓等心而乞。等心而施。则于食等者。于法亦等。故能圆成无量功德。二谓王及长者居士。如此殷勤设供。假使阿难一日失食。则功德不全。若得最后发心之人。独供阿难。则并王臣等一切众生所有功德。皆得圆成也。阿难已知下。正显所以方行等慈之繇。繇知佛曾诃二尊者。故今钦仰而行无遮大道也。以须菩提舍贫从富。大迦叶舍富从贫。虽复各有所见。总未合于无遮法门。总不免于起人疑谤。今恪遵明训。摄护威仪。固是乞食常规。比丘正式。阿难误堕之过。诚不因此。后世讲解。遂欲于此吹毛求疵。诬罔尊者。亦太酷矣。

  丁三、淫室误堕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摩登伽。此云本性。未蒙咒力。性本染污。已蒙咒力。性本解脱。故始终皆名本性也。娑毗迦罗。此云黄发外道。所传幻咒。名先梵天。亦如此间黄冠羽士。动称太上老君者是也。戒体者。登坛秉白四羯磨竟所得妙善无漏色法。即是无作戒体。以一作之后。不俟再作。故名无作。若于四重禁中随犯一重。此体则失。今摩登伽女。将以淫术而毁阿难之戒体。非谓阿难自欲毁也。据摩邓伽经中。阿难念云。如来大慈。宁不救护。以此为感佛咒护之机。此经亦云。心清净故。尚未沦溺。又云。心虽明了。力不自由。则阿难始终无过明矣。又此误堕。虽繇次第行乞。而过诚不在次第行乞。但在闻法不观心。未全道力耳。夫欲浚发大教。而以示堕淫室为因缘者。正显生死根本。淫为第一。不断淫机。永违出要。多闻尚自无益。况无闻乎。除是从闻思修。塞源拔本。方能脱死超生。此劝修之要旨也。

  丙二、神咒护摄又三。初大悲鉴物恒不忘念。二放光说咒表示密因。三文殊往救破邪归正。丁初、大悲鉴物恒不忘念。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知之一字。即是如来寂而常照。于一切时得不忘念也。据摩登伽经中。则繇阿难作念。方感于佛。今直明佛本了了常知。不俟阿难作念方知。然知虽不藉阿难作念。而必繇彼作念。方成感应。又如来不但能知阿难作念。亦知大众必皆藉此均沾法味。亦知尽未来际。繇此经咒作得度缘。所谓恒沙界外一滴之雨。尚知头数。即此大圆镜智之体所彻照也。而此知体。即是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之知。即是众生本具如来藏性大佛顶理。所谓盲人见暗。熟睡闻舂。不动不迁。无舒无卷。乃至本圆本通本常。皆此知也。阿难眛此而误堕。如来证此而护他。可谓唯此知之一字。更无他物矣。王等俱来随佛者。以如来常式。受斋既毕。必为说法。今既旋归。知其必有他缘。将演大法。故皆愿闻也。

  丁二、放光说咒表示密因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

  ⊙百宝无畏光明者。表百界中安乐之性。本智之明也。千叶宝莲者。表一念千如之法也。又顶相表诸佛极果。莲华表实相妙因。今华从顶出。表因心不离果觉。佛坐华中。表果觉全在真因。因该果彻。故名表示密因。

  丁三、文殊往救破邪归正

  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夫五会神咒。即是密诠如来藏性。藏性威力。不可思议。何须更藉文殊。又文殊既表众生根本实智。用此本有智光。无障不破。何须更将神咒。当知大有所表。以神咒所诠藏性。即阿难及登伽等正因理性之体。文殊妙智。即阿难等了因慧性之果。五会章句。即阿难等缘因善性之用。是故能令恶咒销灭。又复应知。即彼恶咒。本即法界全体。能持所持。即是恶了恶缘。今以称性所起真善缘了。对破迷性所起妄恶缘了。缘了既破。全归正因理性。故名销灭。又恶咒理体。既即全是正因理体。则恶缘了性。亦复全即善缘了性。如空合空。如水投水。故名销灭也。提者。提拔其正因之在缠。奖者。奖助其缘了之欲发。阿难登伽。既是有心。有心者皆得作佛。名为正因。阿难一点明了求救之心。是善了因。所持无作清净之戒。是善缘因。登伽一点炽然淫爱之心。是恶了因。所作淫躬抚摩之事。是恶缘因。今繇释迦心内阿难登伽。以此善恶两机而为能感。故得阿难登伽心内释迦。以此称性缘了而为能应也。问曰。阿难善缘善了。以此感佛可矣。登伽恶缘恶了。胡以能感佛耶。答曰。观音别行玄义。深明善恶皆得为机。今更以喻明之。如父母于子。善者固所爱念。恶者尤所怜愍。但众生舍父逃逝。故使机感不成。苟能一念向佛。无有不蒙提奖者也。再以喻明。如有一人。先有生金。欲造佛像。唤彼金师。具诸炉□砧椎器物。复有一人。先有生金。欲作杀具。亦唤金师。具诸炉□砧椎器物。当知若无金师及以器物。纵有生金。不能成像。亦不能成杀具。若有金师及以器物。只此生金。可作杀具。亦即可作佛像。设彼主人。正欲作杀具时。旁有智者晓示…

《大佛顶楞严经文句卷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